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支离破碎的研究与学科体系性研究

已有 2753 次阅读 2013-2-1 22:0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科

 

       观察我国的科学研究,不难发现有两个显著特点:1)文章集中发表在某一两个专业期刊的作者非常少;也就是说,作者的文章发表是非常发散的。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指标:指定一个专业期刊,作者在该刊上在10年内,至少有10篇论文,这样的作者有多少?答案是:很少!

       2)把一个作者在10年(或20)年内发表的论文按主题(关键)词归类,能够在同一个学科论题上,按照其研究论点、深刻程度、进展的延续性,或是理论初步、理论完善、理论展开、应用案例,这样一种进展式排序的论文(也就是排除本质上重复发表的),超过10篇论文的作者有多少?答案是:很少!

       事实上,如果把这两个条件作为必要条件,每个学科只有可以数得出的几个作者。

       这就引出了一个结论:在一个学科内做学科体系性研究的作者非常少。

       不要小看这两个条件的并:它说的是,10来篇论文由浅到深的揭示学科中的某个论题,并只在一个(或两个)专业期刊上发表。

       由于只在一个(或两个)专业期刊上发表,如果是老调重谈,那怕是一个普通的专业期刊,也难于通过。5-10篇这个数也不是那么好办到的。

      

       一般的说,我就是这样来评价论文作者水平的。我对很多国外的学者运用过这两个条件来选优,结果能通过的也很少。

       很多国外牛人能够轻松的满足1),但是,很难满足2)。

      

       这个问题说明了:搞学科体系性研究难,取得进展难。很难满足1)。

而支离破碎的研究易,但是,无论发表的论文有多少,因很难满足2),后人不会看重。

如果一个研究者的论文满足2)条件,但是不满足1)条件,那就只有一个结论:其研究太超前了。

 

我估计,大多数的研究者会在文献阅读过程中慢慢的形成类似于本博文的观点,只不过对论文数量会有不同尺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658665.html

上一篇: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理由
下一篇:结构完整性与力学稳定性评价的难处
收藏 IP: 60.6.143.*| 热度|

4 郑学军 陈冬生 曹俊兴 霍艾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