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有关1980S年代对学科发展趋势的工作及其后果

已有 4316 次阅读 2009-2-25 23:3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赶超战略, 创新型国家

 

       1980年前后,为了赶超国际科技水平,很多学科都有课题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去研究学科的发展趋势。

       采用的方法是对若干个国外期刊的某个主题出现比重的统计方法。

       用时间(年或月)为横坐标,用某个主题在单位时间增量内出现次数的对数为枞坐标,则得到一条近似的直线。当该主题在单位时间增量内出现次数的对数达到某个值时(该值对应的时间为科技革命点),就认为是该主题成熟到工业应用的水平。而此后,该主题在单位时间增量内出现次数的对数急剧下降直到消失。

       很多人就把这二者合在一起考察,从而得到“重大科学发现”:因为,曲线在革命前和刚革命后,总的形态可用凸连续曲线近似,因而,用前面的数据就可以预测整条曲线,进而得到:曲线斜率为零的点就是科技革命点。

       总是可以用很多的关于过去的某项科技进步的实例来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因而,它得到的科技革命点是正确的。

       因而,得到对策:在革命发生前的3-5年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是最佳的赶上科技革命的对策。此前,投入太早不合算。太晚又赶不上分享该项科技进步的果实。

      

       因为该“重大科学发现”的基础是科技情报工作,因而,科技情报工作者(部门)不断的发表各自的“XXX/技术的的科技革命时间为YYY年”。很热闹。但是,它就是当时的科研决策依据。

      

该特点可被命名为:科技情报统计引导性对策。

 

现今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可能不受到此影响,尽管过去30年了。

 

此后,发现成功率低(跟不上,没有足够的前期预备性工作)。也就没精打采了。认为根本不可能赶上。在意志上就垮台了。引进/买,就成为代替物了。

 

10来年的特点可归纳为:“EISCIISTP 引导性对策”。

 

就我个人看来,它是对“科技情报统计引导性对策”的进一步开拓。但是,基础不再是情报部门,而是:ZZZ学术(学科)委员会/评委会。

形而上学看是一个进步,但客观的看,可能是一个退步。

 

还有一比:“科技情报统计引导性对策”的成功率低导致由赶超战略的本意出发得到“全盘引进”的结果。

 

则,逻辑推理性的推测应是:“EISCIISTP 引导性对策”的成功率低会导致由创新的本意出发得到“全盘西化”的结果。

这好象就是目前大家感触到的。

 

那么,今后的30年,人才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不受到此影响。

 

这与国家的“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我们能否突围成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17199.html

上一篇:关于可理解性与科学性
下一篇:理性科学中的客观不变性
收藏 IP: .*| 热度|

2 刘世民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