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自信互信及信任感与学术交流

已有 1893 次阅读 2020-5-31 09:2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以时间和学科的大跨度视角来看,科技信息大爆炸的特点之一是:1)在论题没有确定性解答时,相互矛盾的学术观点以同等地位出现。2)在论题有某个共识性结论时,相联系的单一学术观点追求纯粹化而排斥其它学术观点。3)总是有许多的研究把推翻共识性理论作为学术进步的标志。4)基于少数案例做出归纳试图快速上升为普遍规律的研究普遍出现。

       在此背景下,许多论题只能借助于实验来解答。从而,对于用理性推演来进行判断的方法和结果的信任感下降,与此同时,对于数值模拟结果的信任感也随之下降。

       然而,令学术界倍感困惑的是,许多实验是逻辑上不严密的,或是理性上难于接受的,这就导致对于实验结论的信任感下降。

       在上世纪后半页出版的《猜想与反驳》一书中,作者的极端观点是把现有的科学理论等价于猜想,认为只有可以反驳理论的实验才是对于检验科学理论有效的实验。这实质上是要求:理性的推演判断和实验的设计是协同性的,是同步进行的。

       我们在那个时代对于这个观点很不理解,也难于接受。但是,在信息大爆炸几十年后,回过头来看,的确:试图由论文上的实验结果,或是数值模拟结果,难于作为理论普遍有效性的判断。

       核心的原因就是:理性推演判断的要素与实验要素缺乏协调性(协同性)。

       这表明:在很多科研论题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表现出明显的脱离性。缺乏实质性的相互作用。

       这是双输的局面:理论和实验缺乏互信。

       这个矛盾必然的反映为学术界在科技交流上的自信、互信、以及对于共识性理论的信任感。

       缺乏自信的具体表现就是:试图寻求期刊论文的支持,大量的引证文献。

       缺乏互信的具体表现就是:学术交流只是限于可发表论文层次,理性层次的交流基本停顿。

       缺乏对于共识性理论信任感的具体表现就是:不再试图读懂理论性论著的理性推演论述(论证)。

       在学术上,这类自信互信及信任感的缺乏直接的导致学术交流的浅表化,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学科本质论题上缺乏进步。

       宏观的表现就是:论文数量可以巨大,但是学科的瓶颈性问题、核心问题等的研究进展与发表论文几乎无关。

       哲学上看就是:学科内部的有关研究进入循环状态,而外部的学科与之的联系倾向于理性上的断裂(但是,技术层面上的联系可能密切化)。

       因此,我认为,人们基于海量论文而在心理上预期的学科进步值能在技术层面上实现,而无法在理性上实现。

       而这种主观性的体验直接的导致学者越来越缺失学术上的自信;自信的缺乏以及对于海量论文的失望直接的导致学者间在学术交流上的互信缺乏。宏观上的最后结果就是对于共识性理论的信任感缺乏。

       从而,学术交流极端的低效。

       所有此类信任问题的宏观效果就是:对于理论性论文的排斥感、或是乏味感。

       科学的本质是理性的表述以及理性的推演。一旦缺乏对于理性抽象和理性推演的信任感,科学本身就进入了困或状态。这就必然的导致假研究论文大量出现。与此同时,脱离理性的假实验论文也同步的出现。

       就这个宏观格局而言,基础科学理论面临的是巨大的挑战。挑战的主要方式就是由于信任感的缺乏趋势加重而面临学术链条的断裂以及学术传承断裂。

       大跨度的时间来看,1900时代的经典理论大统一,量子力学的分裂,演化为现在的经典学科理论倾向于大分裂。下一个时期就将是:一个包含量子力学和经典理论,同时把具体学科进展也归纳进来的新的模式下的大一统理论,成为各学科的基础性理性内核。

       我认为,这个过程是渐进性的,首先的表现就是:高校教学渐进性的采用大一统方向的具体学科理论,其次的表现就是:大量的科研人员渐进性的退出科研活动。与此相伴的就是:科研机构对于科研人才的需求愿望难于得到满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235742.html

上一篇:论文发表的热与阅读论文的冷意味着
下一篇:科学理论创新的逻辑困惑与现实性孤立
收藏 IP: 123.54.71.*| 热度|

2 王安良 张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