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人生要破几次茧

已有 5751 次阅读 2010-12-16 08:51 |个人分类:读书偶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破茧

最近一个词老在脑海中萦绕:破茧。顾名思义,破茧就是蛹自茧中破壳而出。破茧有两层启示:其一,茧在未破之前,蛹生活在黑暗中,以为整个世界是黑暗的,破茧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另一个五彩的世界。这个道理在佛家讲究顿悟的时候常用来比喻。其二,破茧的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比喻成大事者无不经历脱胎换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人一生的成长往往是充满变数的,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不怎么成功。但是,无疑问,我们都需要经历很多次破茧,才有可能成功。那么,人一生要破几次茧呢?

一、由无知到有知。启蒙是人从无知到有知的艰难过程,易经的蒙卦就极言启蒙的困难,如山中泉水。我们自出生后,一直是蒙昧的,只有经过启蒙,才慢慢懂点道理,才知道有所谓的知识存在。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很多人要么没有机会受到教育,要么不能被有效地启蒙,而终生存在于蒙昧中。

二、由被动到主动。受教育的开始一直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并不能充分认识教育和知识的作用,也体会不到知识带来的深层乐趣。直到某一天,突然开悟,原来知识是如此优美,需要主动地吸纳知识。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需要不断地从学习中得到好的体验,并且有了一定的志向,才有可能变成主动。一旦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那么知识的积累的速度就是指数在增长。

三、由繁入简。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会贪得无厌,学的东西很杂很多,就好比背篓里装满了各种杂物,人的负担就越来越重,直到有一天,才发现如此多的知识不是杂乱的,而是有序的,看似繁复的东西一下子变成了有序的。这种体悟是令人顿感轻松。华罗庚强调学习要做到从薄到厚,再由厚到薄。这就是由繁入简的典型。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是高度的概括理解的结果。也为知识的进一步发挥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由机械到自由。做工作,做科研,往往我们会按部就班的,照猫画虎的,机械的去做。自己觉得别扭,别人看着也不舒服,产出也很不理想。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不需要那么机械,可以换个做法,效果更好。一下子就自由了。行动的束缚就消失了。这种感觉不可名状。

五、由外而内。人的生活的动力一开始并不确定,但是大多数来自于外界。他人的认可和表扬是我们生活的原动力之一。比如,做官也是希望别人尊重,获奖也是希望别人赞美,有钱是希望别人羡慕等等。这种外来的动力会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是有害的。直到有一天,发现这些动力并不那么高效,内在的动力才是最好的。所谓内在的动力是追求自我的体验,在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实现自我价值是通过对他人有利的途径。这种内在的动力是终生有效,有百利而无一害。

六、由闹入静。年轻难免喜欢风光,喜欢热闹。内心也不沉静,经常浮躁。直到有一天,厌倦了闹,突然就找到了内心的静的感觉,这种静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让人更加笃定,更加沉稳。这是一个中年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生中真正的黄金阶段。

七、由有得无。人一直在追求各种东西,似乎获得也很多。但是获得越多,并没有导致感觉越好,也没有导致越轻松,相反,得到的越多,人反而觉得越累。这种劳累是无可奈何的,直到有一天发现,有不如无,心理的负担才能真正的放下。这是人进老年的时候一种难得的好心态。

八、由生悟死。人在健康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会生病,人在活的旺盛的时候,甚至觉得人会永生。但是,生命的规律就是生死的轮回。生的欲望固然是生命的赞歌,对死亡的认可和坦然也一样是生命的果实。

总之,人的一生需要突破很多障碍。在没有突破这些障碍之前,我们都会象蛹在茧中一样,眼前一片黑暗。见过来五彩世界的人才知道黑暗的可怕。我们处于那一层茧中呢?我们到底能突破哪几层呢?这些问题都是难于回答的。而且,我相信,人需要顿悟的道理,或者需要突破的茧层远远不止上述几条。有感而发,谨以此文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394029.html

上一篇:科研:忙碌很容易成为一种精神安慰
下一篇:科研:学会做减法
收藏 IP: .*| 热度|

8 张海权 李万峰 李鑫 侯成亚 齐霁 黄锦芳 罗汉江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