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里忙于其他的事情,对吴-程有关5次方程根式解的争论没有发表意见。各种博文里,镜某以为
应老师的帖子格式最好,因为其中给出了相关帖子的链接。这个事情看起来很小,但是很重要。很多人的帖子不给出相关帖子的链接,不方便读者。
争论从学术开始,最后导致掐架,导致了
就某些过激的言论向程代展老师致歉一类的帖子,也是在情理之中。很多帖子的关心在于5次方程根式解上(比如
应老师的文章《程吴五次方程解争论之科普》。而镜某则认为,那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问题早有结论。问题的根本在于
专家与
外行的对话形式,属于一个典型的蒋科学们的研究课题。当然这是个
个体对个体的事例,还可以有群体对群体的,比如某个研究领域的专家、主流意见对媒体、对百姓这样的模式。
对于“外行”吴老师的挑战,专家的程老师可以有三类选择:1)无视,2)专业解说,3)点到为止。依镜某的理解,程老师的选择的响应方式是2)。作为对策,1)无疑是“最佳”。但是这个“最佳”又显得少些人情味儿。程老师显然是个有人情味儿的人,又恰逢自己的专业,就选择了2)——最下策的方略。
与“外行”谈专业,必死无疑。镜某不大赞赏“科普”的说法,因为没有必要拿着自己吃饭的本领去博得大众的欢心。但是作为读书人的社会责任,又必须要对大众说些什么。因此“
点到为止”是个比较妥当的方略。
点到为止的核心在于
把学术问题化为技术问题。事情到了技术层面,就很具体、很现实了。具体技术如何掌握,那就只能是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了。
五次方程到底没有根式解的证明一般认为是
伽罗华给出的。凭什么他能证明而其他人不行呢?当然人们习惯性地喜欢这样问。因为他聪明是个说法。但依镜某看,是他发明了新的“
技术”——
群论,解决了这个问题的证明。
这个法则是个普适的。某个事情别人都做不出来,何德何能某某人就可以做出来呢?其中必然要有
技术存在、技能的存在。所谓
创新,其本意并不是用同样的技术做不同的样品。虽然这也是一类创新,但
创新更在意
发现新的方法,去做一些很需要、但是又做不出来、或者说不能廉价地制作出来的东西。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