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回应“技术不在科学里”

已有 3172 次阅读 2012-9-8 19:34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技术

回应“技术不在科学里”
作者: mirror (*)
日期: 09/07/2012 23:46:12

吴老师的《技术不在科学里》的说法无疑是个吸引眼球的修辞,而不是一个“学术观点”。

竞争有不同的模式个层次:技术层次的竞争、技术开发层次的竞争,技能的竞争和技能开发的竞争等等的。
Quote
吴老师所说的
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其科学原理是简单的,一般都是通识,加工过程的主要原理也是通识。而技术的核心却不在这里面,是一些不在文字上的东西,那是一种经验化或者是细胞化后流淌在科研人员血液里的成分,是不可用几个文字简单描述出来的。
一段里把这几个层次的都放在一起了,或者说是混在一起了。

但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吴老师文字的后边,是说如何才能有经济效果,或者更通俗地说,如何才能得到银子,如何才能把世界的财富装进“自己”的腰包的问题。国人在过去,通过拥有丝绸、瓷器和茶叶的制造技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做到了这一点。

同样是摄取鸦片,但在欧洲,鸦片的流行没有象在中国这样毒害沉重。这其中的道理不讲清楚,也不利于国人的进步。鸦片危害的第一个是因为有鸦片。第二的理由则是因为摄取方式的不同。欧洲人的摄取是经口服用,而国人则是经呼吸道、所谓的抽(吸)鸦片。经呼吸道的摄入法具有速效性,集中对脑的中枢有药理作用。因此,在中国鸦片毒害的问题较欧洲的更为严重。也可以说这是追求速效性、低成本的“代价”。

追求速效性应该说是国人的惯性思考。比如说对感冒,国人的患者居然有要求医生打吊针的。这在西方通常是不可想象的事儿。对于竞争,国人(个人)通常是把力量投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唯恐输在起跑线上。对人的投资,属于技能的竞争和技能开发的竞争。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持续不断的投入。对于科学研究的投入,其中的一个侧面,也是能力竞争的较量。如果这些投入最终是赔了本,只能说投入的方法值得怀疑。

到电子产业形成为止,对科研的投入在宏观上看没有问题。电子产业的终端产品可以渗透到其他行业里,科研的投入可以带来电子产业以及其终端产品的换代升级。这个循环是很直接的、可视的、透明的。电子产业形成之后,人们不免要考虑新的增长点(面)。这时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提法就出来了。

生命科学的提法很能忽悠人。生命科学的进步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呢?如果仅仅是类似天文学的价值的话,倒也算是“健全发展”。但是如果这个进步的最终结果只是能够让人们不健康地活着的话,放慢一下对这个领域投入的速度、收缩一下投入的总量,也可以认为是个明智的选择。

镜某以为,如今的“论文的生产量”的增加,与其说是科学的进步结果,不如说是因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革命带来的印刷成本下滑的结果。同样,“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提法,也不过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革命带来的一类肤浅的价值观。生命科学的“繁荣”表象,实际上都是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的“粉饰”,如同如今论文的多产一样。因为对少数人高度、高档的医疗,毕竟不能适用与罗普大众。生命科学再发达,也不能让人长命百岁。投入多了,就成了都市型的洪水,带来灾害。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饶毅公布的24小时时限申请就是“钱多”的一个事例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9/08/2012 09:23:00

来函照登2.1: 24小时时限对不起很多研究员 应该亡羊补牢。大笔的钱“骗”来了,只好快分下去。这样的科研方式结果都不用想象就可以知道。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10548.html

上一篇:读谢家麟的自传有感
下一篇:研究发现,国人爱说反话:夸奖的背后藏着嘲讽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4 朱志敏 吴飞鹏 张骥 戴德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