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已有 4352 次阅读 2010-12-27 17:49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钱学森, 光子, 视觉, 视力, 量子效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54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December 26, 2010 11:16PM

这是应陆老师的文章《需要几个光子,能让我们看见?》[www.sciencenet.cn]。相当好的题目。陆老师认真地去思考了,用自己的脑子。用自己的脑子有好处,也有坏处。这就是题目中引用“子曰”的背景。 

类似问题曾经在讨论钱学森的“亩产万斤”的时候做过。那是讨论光合作用的效率的话题。坦率地说,这个话题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能够论好,甚至批判钱学森“毛估”的人都不具备理解这个问题的能力。问题在于“光合作用的效率”的所指是什么对每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 

同样,因为“看见”的宾语的缺失,人们对“需要几个光子,能让我们看见?”的说法也有不同的理解。陆老师主张的“一个光子就可以看见”的说法,大约是指感光器件的“量子效率”。一般这个效率不是很低,比如说在90%左右。当然,这里面也就有是什么“颜色”的光子的问题。 

看见什么呢?看见光子1个也许就够了。但是要看见(清)物体,比如说光源,那就要另说着了。 

“第二个问题:如果一个视杆细胞需要感受到2个光子才能产生响应,那么光(源)的亮度需要提高几倍?是2倍?还是22倍?还是102倍?”这个题目也是个比较困难的话题。需要感受到2个光子才能产生响应的说法的“正规理解”应该是感光器件的非线性响应,要归结到光源的玻色粒子简并度的问题上。 

第三个问题是“视觉”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个区别于“视力”的“视觉”的概念。这就是脑的信息处理的话题了。“视力”问题可以通过改变光阑调节,视觉的问题就不再是光学器件的问题,而是形成信号之后大脑识别的问题了。比如说猛禽类的动态识别的话题就是一个例子。 

那个图的理解不能说不好,但是还是没有把握住本质。需要有个功率(能量流)的概念。比如太阳地里1平米的功率是1kW。人们白天看东西是在这样的“照明”下。什么都换成功率、功率密度单位后,再重新审视问题,会有很多进步。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98056.html

上一篇:煮饺子的物理学
下一篇:钱学森 “亩产万斤” 的是非公论
收藏 IP: .*| 热度|

2 吉宗祥 高绪仁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