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说说技术积累的事儿

已有 3448 次阅读 2010-6-24 16:35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发动机, 技术积累

说说技术积累的事儿 (4469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ne 24, 2010 12:49AM

不知道为什么麻老师的文章会有这样高的点击率([www.sciencenet.cn]),也许“中国为何60年造不出优秀发动机”的疑问是个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吧。燃烧过程固然是个因素,但是发动机的本质还都要还原到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加工上。从“唯物论”的观点看,材料和加工才是最根本性的东西。 

航空发动机的几个指标是单位重量的出力(功率密度)、总功率和工作时间以及燃料效率。不顾及工作时间的设计就成了火箭的发动机了。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如此:豁出去了以后,很多问题也就都解决了。舍得一身剐,就有可能把皇帝拉下马。豁出去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火箭发动机的研发也就相对容易一些。要使用寿命、要燃烧效率,问题就多了。当年苏联人和中国选择火箭作为运载工具是十分合理的。 

材料和工艺的事情中很多不是靠论文,更多的是靠时间的积累、靠技术集团的承传。很有些象酿酒那样,不单是酒精含量的事情,也不是如何发酵的事情。更多的是酿造和储藏的环境和技术。酒的储藏也不是单纯地放在仓库里耗时间,也不是每坛到时候都能变成好酒。这种风险与教育、科研是相似的。因此镜某希望造酒的公司能够对教育有更多的投入。因为按理说他们对教育有本能的理解。除非他们在作真的“假酒”。这年头里,大学也在发真的“假文凭”,很难说酒厂就可以“例外”了。 

到书店看书,书架上讲如何成功的书多,而讲如何失败的少。研究成功的事例很功利,但是从对称的“美学”看,做失败的研究也很重要。甚至“重要”到做失败的研究都不能拿到桌面上讲,很有些要“保密”的样子了。也许是因为失败比起成功的事例来实在是太多了,讲不过来。成功之路只有一个,但死路很可以有十条。 

发动机也是热机,效率必然是越高温越好。但是什么材料可以耐高温?如何对这些材料实施加工?如何测量加工后的结果?这些都是需要知识上的和技术上的积累。这个积累的过程60年显然还是不够长。如果再不重视这样的积累,这六十年的物理时间也要打折了。 

堆沙堆的游戏少儿时玩过。从数理上看,所有的沙堆都是相似形。因此要堆得高必然要底面积很大。所谓技术的积累与堆沙堆很像象。只是国人“聪明人”太多,不喜欢堆沙堆,总是想有个什么梯子式样得好法子,可以到达一定的高度。镜某少儿时读《西游记》就搞不大明白,取经到西天为什么就要骑马走呢?老孙的一个跟头不就可以到西天了么?不难想像,对于技术,国人有着镜某少儿时代“取经”的想法。 

美国人搞科研的动力是军工。因为他们有钱,有钱了担心的事儿就多,不开发些非常手段就不能安心睡觉。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原子弹和飞机的开发了。什么材料好、可以用在涡轮的叶片上呢?这个材料是否可以廉价地造出来呢?这是个课题。 

国家隔三差五的大型科研设备的立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扶持国人材料研发和加工技术的积累。因为只有这样的巨额投入才可以有“练兵”的机会,而由此得到的知识基本上没有什么近期的利益。镜某听过一句名言:宇宙有上百亿年的历史了,因此早一百年晚一百年理解宇宙的诞生机制对人类来说也不是什么紧迫的事情。从误差看,不过是10E-8,不是个问题。正因为不是个紧急的课题,才是个很好的持久性的、连续性的课题,有利于积累和传承。积累和传承也是教育的本质。 

单纯的积累比较好办,收破烂也是个“积累”呢。但是集邮式样的积累就有些难度了。比较国人和洋人的做法,很有些潘家园和故宫区别的感觉。 

积累也需要长期的“寂寞”,要忍耐住低潮期。这不仅是研究人员的忍耐,同样也需要周边人的忍耐、社会的忍耐。“中国为何60年造不出优秀发动机”的疑问就是不懂得忍耐的一个事例了。50岁和55岁的人相差不会很多。但是20和25同样的5岁就大不相同了。60年的时间比起机械加工两百年的历史来还是很短暂的,其中差距很多并不显像,只有到达了最前沿的时候才能理解和体会出来。而多数人一生当中也不会有站在一个领域里最前沿的机遇。这类机遇就如同4年出一百个奥运冠军那样稀少。加大教育、科研的投入,在本质上就是增加这样的机遇,多发些彩票。如果运作得好,就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梦境了。 

先有鸡还是现有蛋?这是个很经典的问题。但能够回答圆满的人不多。老祖宗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创造出了“混沌”的概念。“混沌”用在这里就是不分先后的境界了。这在加工技术上也有类似的事例。第一个尺子如何做呢?理想的几何平面标准如何定呢?当然,买来美国人的、德国人的标准面就可以了也是一个很现实的办法。但是有这个想法存在,那就必然要走在人家的后边,恐怕连并肩的机会都没有。 

国人有很多理工科人士看不起“哲学”。这大可不必。国人“哲人”的水平的高低与这个学问的有效性是两个问题。一个几何平面镜作为概念是个再简单不过了的事情了。能否做出这样的平面镜、如何标定大口径的平面镜看上去是个技术问题,但同时也是个“哲学”问题。 

平面的问题有些难度,不妨考虑一维的直线尺的情形。“第一把直尺”的问题应该是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是“哲学”和加工技术的结论都是不存在“第一把直尺”这样的概念。可以实现的只能是两条“并列第一”的直尺。因此,“60年造不出优秀发动机”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或有条理几条。答案是一个混沌的、如同说女人不漂亮的那类感觉。 

作为一个“解脱”,可以抛弃制造飞机。不是讲究“绿色”么?其中的一个选择就是放弃坐飞机的生活。跨越式的发展有时是要超乎人们的想像。如果都是电动汽车,汽车发动机的研制也就不成问题了。没有飞机就不能生活了吗?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38391.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今天爱疯第四代出产了,炙手可热,大排长龙。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陈儒军 曹聪 吕喆 张天翼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