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蜂同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yanc

博文

让学生对昆虫学产生兴趣的可能性 ——以我的教课经历为例 精选

已有 7369 次阅读 2016-12-12 00:1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生物学, 教课, 昆虫学

让学生对昆虫学产生兴趣的可能性

——以我的教课经历为例


很久以前就想写写这个话题。最近看了曾泳春老师的博文《我为祖国守专业》(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1018424.html)后,深有感触。来美国念书后,无论是认识新朋友还是在课堂上,为什么学昆虫学这个问题会被无数次的问到。我的标准回答总是,虫子很重要,虫子很漂亮,而且我很喜欢。除了学虫子的人,多数人的反应直接表露了他们的潜台词:疯了?怎么会学这种东西?可是为什么不呢?下面的一段话是我最近在评论我表妹的朋友圈时说的。“近年来,我听过无数人跟我说,千万别学生物,千万别学昆虫,因为这些是最坑人的专业。或许别的专业的人也听过本专业类似的话。搞笑的是说这些话的人往往还是靠着该专业吃饭的,只不过他们觉得吃的不够好,觉得换个专业会吃的更好。其实未必,因为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能干什么。我学的虫子或许不会让我变成土豪,但是我知道我学的东西很重要,能够服务社会,而且我很喜欢。为圣贤继绝学,这是学任何专业最好的理由”。

学某个专业不一定要以这个专业为职业。有些专业是教人学会认识世界,学会生活的,而不仅仅是谋生活的。生物学或者更专一点的昆虫学就是这样的专业。这或许就是生物学在美国的大学里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原因。常听说,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这不仅是对恋人煽情用的,对教育孩子也是适用的。那怎么陪伴呢?那当然是陪他们玩,陪他们认识周遭的世界,看小草大树,访花鸟虫鱼,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如果没有学点生物学知识,我们该如何陪我们的孩子认识世界?谁知道你的孩子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达尔文?而这仅仅因为你在他/她小的时候一起抓过小虫?仅冲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学生物学,学昆虫学!

那怎样让学生对昆虫学产生兴趣呢?简单的讲就是,让昆虫学变得有趣。教昆虫学的老师应该是最幸运的了,因为让昆虫学变得有趣是最具可能性的:昆虫的种类繁多,其形态,行为,生理和生态等方面有列举不尽的有趣例子。老师们只要在讲课时把这些有趣的例子穿插到教学内容中,说不定就会让你的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说不定你的某个学生就会因为听了你的课而成为下一个达尔文。

这里以我的教课经历为例来讲一下我学生给的一些积极反馈。我从2015年的秋季开始在OSU生命科学教育中心任一门普通生物学课的助教,负责教两个小班共约50人的实验课。生命科学教育中心的助教同时要选一门生物学教育的培训课(每个学期都要选),主要学习各种教生物学的技巧和方法等,相当于国内的职业培训。培训课里经常提到的就是,如何用你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前两个学期我教的时候就心想,我的专业是昆虫学,而我任教的课是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连昆虫的边都挨不着,我怎么用我自己的专业来吸引学生?加上我那有口音的英语,我讲虫子他们能听得懂吗?(这里说点题外话,前两天给两个学生做考前辅导,她们说爱死我的口音了,这倒是我没想到的)。所以每次都只是在第一节课介绍自己的时候讲了一下自己是学虫子的,结果一个学期下来也没几个学生知道我是学什么的。这完全没有存在感嘛!

这学期我决定在课上找个契机讲讲我的专业。于是在讲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时候,我用虫子的照片(图1)来解释环境是如何影响表现型。我说图上是一种叫ambush bug (螳足蝽)的虫子,它们是同一个种,但是它们在不同花上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要适应环境以更好的存活。当然,其实我们并不是很确定它们都是同一个种,但是我们是有办法来确定的,那就是可以通过DNA来鉴定(学生的另一实验课内容)。然后我就又吧啦吧啦扯到怎么用COI来做DNA条形码鉴定动物物种,顺便还扯到了科学家也是用DNA鉴定的方法来证明日本市场上卖的鲸鱼肉有些是非法捕捞的种。接着又给他们展示了一系列的虫子照片(图2-11)。学生的反馈有些是比较有趣的。例如,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女学生就问,你的照片是拿来卖的吗?真不愧是在资本主义长大的孩子啊,经济观念真强!我说,如果不是商业用,我希望我的照片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和用到。她似乎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唐突,继而说,她其实想问的问题是这些照片在哪里拍的。我说这正是我想说的点,大部分的照片是在学校附近拍的,也就是说,大自然的美就在你们身边。有些反馈则更积极一些,有位学生课后找到我说我讲虫子的那部分让她把很多知识点都联系了起来,似乎明白了很多,而且觉得我的研究很有趣,希望能到我们实验室来做研究。还有一位同学前两天跟我说选了法医昆虫学,希望我这门课结束后还能继续帮助她。

看到学生有所悟,对自己教的东西产生兴趣,这应该是当老师能收获到的最大满足感。

图1. 同种螳足蝽在不同的花上颜色不一样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302-1020117.html

上一篇:传粉动物危机重重,怎么办?
下一篇:长期生物监测产生重大发现的又一成功案例
收藏 IP: 128.146.158.*| 热度|

26 侯沉 史晓雷 王安良 钱程 冯大诚 高建国 朱朝东 戴小华 王林平 钟蔚 武夷山 曹峰 王从彦 梁红斌 崔颖俊 岳建军 李土荣 wangbin6087 biofans xlsd gaoshannankai xchen aliala yunmu guhanxian wqhwqh33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