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告别仪式上悼念李小文先生的特殊团体——老邪生前在科学网的博友

已有 4409 次阅读 2015-1-17 13:11 |个人分类:人物沧桑|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李小文

        在八宝山举行的李小文先生的告别仪式上,有一群悼念李小文先生的特殊团体——老邪生前在科学网的博友。

附1:http://news.youth.cn/gn/201501/t20150116_6413877.htm?flashget_edu_jsp

“布鞋院士”李小文曾推动中国博士生津贴改革
发稿时间:2015-01-16 18:4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6日电(记者 苏贺)今天上午,中科院院士李小文的遗体告别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前来悼念的人群中有一个特殊的团体,他们是李小文院士生前在科学网的“博友”。他们向中国青年网记者讲述了李小文院士生前为推动中国博士生津贴改革所做的努力。

  “在2009年以前,中国的大学、科研所的在读博士津贴仅二三百元,而在这一年后,各大博士培养单位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在读博士生的津贴有了‘不得低于1000元’的规定。这一改变,必须要感谢李小文院士。” 李小文的“博友”告诉记者。

  李小文生前在科学网的“博友”组团前来悼念李小文。中国青年网记者 苏贺 摄

  科学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网站,也是众多科研工作者交流的平台。在2007、2008年的科学网博客的热点讨论话题中,“提高博士生津贴”被顶到了前面。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物价自2007年底就开始上涨,这让李小文十分担心当时仅有几百元津贴的博士生们的生活。于是,李小文率先在科学网上发表博客,为提高博士生待遇而呼吁。他的呼吁得到了众多科学网“博友”的响应,纷纷予以支持、转发和评论。

  据了解,博士研究生的待遇一般由奖学金(即国家基本补助)、学校补助、导师补助三部分组成。其中后两部分由各院校和导师自行确定标准,而国家基本补助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较低标准――2007年以前入学的博士通常为每月200元至300多元不等,2007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入学的博士补助金略高。加上学校补助和导师补助后,月收入也普遍难以超过千元,在一些资金不充裕的高校和冷门专业尤其如此。

  对于有的人说出的“博士津贴有就可以,何必在乎多少”的言论,李小文反驳道“不吃饱肚子,怎么能做科研呢!”,“博士生也要有尊严,不能靠家人养活”。最后在李小文的呼吁和奔走下,多部门协调后,全国部属高校都陆续接到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提高高校博士生奖学金标准的通知。如今,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津贴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在“至少一千元”的标准线上了。

  “这也算是李老师的功劳吧”,组团前来为李小文送行的科学网“博友”感慨道。据了解,开博客与学生互动使李小文与很多学生、科研人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很多问题和困惑都在博客的一问一答中豁然开朗。李小文在世时,这些“博友”还会偶尔聚聚,跟李小文喝喝二锅头。

  据报道,因一张光脚穿布鞋低头作报告的照片,一直行事低调的李小文被人们所熟识。一时间,“布鞋院士”、“扫地僧”等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2015年1月10日下午1点05分,“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遵照他本人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


附1注:照片中的博友有哪些?

1.王海辉?(推测来自hillsid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1-860202.html

     昨天和科学网的博友一起给小文老师送行,人之多我不感觉意外,这是正常的---大家的心都是明镜,这里不多说。大师已去,我们还要继续生活,偶尔在某个时刻还会在心里想念他,流泪和感慨。

     排队等候的时候,武夷山老师问我苹果还失眠吗?我当时楞了一下,想起去年的时候连续几晚上睡不着觉,赶紧说不失眠了,晚上还要泡壶普洱喝呢---心里很温暖,谢谢武老师。

附2:http://bj.people.com.cn/n/2015/0116/c82841-23581278.html

                                               原标题:博友相约来京送别“黄老邪”
                                                        2015年01月16日14:48    来源:北京晚报
  雾霾过后,刮起了北风的京城,在这个冬日多了几分清冽的味道。今晨,距离李小文院士的告别式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的门前已经排起了上百米的蜿蜒长队。从几千里外赶来的博友、昔日的学生、往日的旧友……胸别白花,手拿素菊,纷纷赶来为送这位“布鞋侠客”最后一程。
  “我们今天是特意请了假过来的”,曾经在2000年前后做过李小文学生的一位中年男人说道,“大家在群里约好,过来送李老师最后一程。”在这个学生的印象里,李小文总是操着一口带有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可这却丝毫不影响他的幽默诙谐。
  李小文10级的硕士生小周在回忆起自己的恩师时,忘不了他一边咳嗽一边给学生开组会的场景。“李老师的身体不好,但他坚持每月给我们开组会。白天他忙,组会只能挪到晚上,常常从7点开始,一开就三四个小时。”小周说,李小文带的学生很多,但是在组会上,他会对每个学生的学业进展一一过问。“过年的时候,李老师还会组织我们去KTV唱歌,不过李老师唱的少,他的夫人经常会唱点革命歌曲。”
  在科学网博友武夷山的眼里,李小文不是遥感领域鼎鼎大名的院士,而是一个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的温暖老头儿,“知识面广,特别热心”。武夷山说,在博客里,李小文涉猎的领域很广,两个人还曾就“休假式治疗”的翻译做过探讨,“这也表达了他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武夷山还回忆了李小文的一件小事儿,曾经有一位江西的博友因父亲生病,家里的钱一时周转不过来,在博客上求助。李小文二话不说,要了卡号,给这个博友转了钱。“今天,我们很多外地的博友都赶来了,送‘黄老邪’最后一程。”

附3:http://www.njdaily.cn/2015/0117/1033170.shtml

                                   追忆            好友说 他总是没完没了地工作

李小文生前好友吴美蓉在现场泣不成声,她说自己曾多次劝先生爱惜身体,“但他总是不听,总是加班加点、没完没了地工作”。

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所的学生陈女士虽已转行,但她也赶到了追悼会现场。她说,先生突然发病,与他一直以来工作太累有关,“做了院士后,他还坚持在一线科研岗位工作”。

2002年起,连续3年为李小文做保健的中科院遥感所保健医生陈丽莎哽咽着告诉记者,李小文先生一直身体不好,爱喝酒,肝不好,家人不在身边,他自己又对医院的护理比较排斥,所以一直没有完全恢复,“我女婿在美国留学,他说李小文是他最敬佩的科学家,因为他不为名、不为利,又低调,对人又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60249.html

上一篇:我不看好国内任何人写的李小文传记——希望陈安先生能够取得突破
下一篇:李小文先生的成名作、代表作与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
收藏 IP: 112.80.95.*| 热度|

2 檀成龙 蔡小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