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治水与治沙

已有 2958 次阅读 2011-8-2 12:51 |个人分类:生态环境述评|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对于大禹治水一直心存疑惑。水利毕竟是一项硬功夫,现在人做不了的事,古代也好不到哪儿去。神话属于文学虚构,水利工程师应当不指望神话。近期阅读了不少尧遭洪水的文献,颇有一些感想。
     近日阅读2005年11月《第四纪研究》发表的“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属于地理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文祥、葛全胜)的有益探索。尽管结论(作者显得很有信心。但对洪水量级的估计,与主流意见的水位或水深相比明显偏低或极度偏小)不见得使人信服,但至少有此一说。我此处打算介绍的,是与我怀疑相吻合的一点:
     作者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诗人屈原就提出了类似的疑问。他在诗歌《天问》中问道:“洪泉极深,何以填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 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 禹何所成?”大致意思是说: 浩荡的洪水,大禹是怎样把它制服的呢? ……鲧是如何治理的(为什么没有成功) ,禹为什么能够治理成功? 这些质疑耐人寻味,表明屈原也十分怀疑大禹和他的臣民有这么大的能力来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
     作者提供了一个使我减少疑惑的解答:气候重建表明4200~4000aBP的气候事件的结束时间,亦即气候好转的开始阶段,在测年误差范围内恰好对应于夏朝的始建时期,即传说中大禹成功治理洪水的开始。二者在发生时间上的一致性表明大禹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制服洪水可能得益于气候的好转。
     看来大禹只是机缘巧合,尽管不见得比老爸高明(几千年来其实一直沿用鲧之堵术),但赶上老天帮忙,遂使其子成名。
     看完科学人士的治水谈,再来看人文之士治沙谈。
     黑龙江电视台教育节目《一日一字》连播四年,全国多地转播。后编为一书《汉字详解》(2009年4月出版),该书对“沙”的解读中有这样的字句:
     “沙的松散是有名的,所以形容散漫而无组织就常用‘一盘散沙’来形容。旧中国的百姓常被人称为指责为一盘散沙。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们的像沙,是被统治者“治”成功的。’(《南腔北调集.沙》)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老百姓或全民族身上去。”
      为避免以讹传讹,翻检《鲁迅全集》第04卷(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沙”篇:“近来的读书人,常常叹中国人好像一盘散沙,无法可想,将倒楣的责任,归之于大家。其实这是冤枉了大部分中国人的。他们的像沙,是被统治者‘治’成功的,用文言来说,就是‘治绩’”
      注意鲁迅的言辞,他只是说像沙,但没有说是沙。“像”与“是”之别,一般而言似乎没有截然差异,我们看鲁迅如何分解。且看他后面的妙论:那么,中国就没有沙吗?有是有的,但并非小民,而是大小统治者。……有些人译俄皇为“沙皇,称赠此辈,倒是极确切的尊号。”
     当然,我的专业视角更关心地球表面的散沙。当今之世,生态环境劣化,散沙已不是“散兵游勇”,而是集团甚至集群,加之气候变化,生态脆弱性在部分区域日益加剧。大型水利工程此伏彼起,南水北调尚未完成,调西部高原之水的朔天运河(大西线调水方案) 又在酝酿。敢叫日月换新天?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鲧术的一统天下(“渠”向来是“坝”的配角),何时见到“禹心(大禹尽管退水乏术,但辛苦自不待言,疏浚、治理之功不可没。用专业一点的术语说:大禹不能使整体水位降低,但可以因势利导,改变水系布局)”发现?
      借用鲁迅的句式编一对子:小民似沙不是沙,朔运是渠又像渠。
 
注:正像经济学并无明显的意识形态分野一样,中国人固有品性的新旧界限其实不很分明。旧中国的时间跨度有无上限?《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年)》中只有“旧石器时代”而无“旧中国”一词。辞海(第六版彩图本)(2009年8月)中也无踪影。
   渠往往被理解成农田水利,其实雄伟的运河也属于渠的正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471013.html

上一篇:耕地其实也需要休养,休养才能生息
下一篇:红花因绿叶增色,事实赖雄辩生辉
收藏 IP: 58.240.1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