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zj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Tzjg

博文

1 精神

已有 1207 次阅读 2021-6-13 10:2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人活在世上确实需要一种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少了精神也就缺少了生活的意义。但人又是分为三六九等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各有各的追求,因此对于这一问题只能分而论之,否则难免以偏概全,这里就介绍两种普通人的精神追求。

          山西省的天镇县很穷,但即使如此,该县的县城也不乏灯红酒绿之处。如果单单这些,那就与北方其他欠发达地区别无二致了,好就好在县城中央一处当地颇具规模的酒楼旁,竟矗立着一座古寺,名曰“慈云寺”。出于对悠悠历史的追慕之情(当然也有附庸风雅之嫌),寺庙道观对我有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自诩为“逢庙必进,遇佛必拜”,尤其是在闹市见一古寺岂有不进之理?无奈绕寺一周却无法入内,这时忽然发现寺旁的县文物管理所与寺庙相同,本想曲径通幽,未料在门口被一门房挡住。任我好话说尽也是枉费心机。不能亲历,只好退而求其次,耳听吧。门房大爷告诉我“寺建于唐代,现在寺里的住持是一个怪和尚。与现今的其他和尚,他不接香火也不渡人,只是一心在寺内苦修。”听罢介绍更引发了我对慈云寺的浓厚兴趣,再次来到寺门前,见门上一副残联与门房大爷所说的和尚之怪很是相符。上下联各剩三字,上联“人善人。。。”下联“人恶人。。。”。凭佛教忍,及劝人为善的原则,我斗胆为其补为“人善人欺神鬼敬,人恶人怕神鬼怒。”虽然不符合对联的规矩,但确是我处事中大多数时候秉承的原则。横批则是原版“人各有分,所务不同;游人止步,概不参观。前一句说明了理由,后一句道出了目的,纯然一种佛家的幽默,佛家的智慧。虽未见着这位在今世仍能坚持苦修的”怪“和尚,但眼见着古朴的秦砖汉瓦以及油漆剥落的深深庭院,对比周围的莺歌燕舞,这和尚能耐得住寂寞,抗得住滚滚红尘的诱惑,肯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所支撑,对错与否不论,至少这种精神值得称道。

            下午在怀安县的枳儿则体会了另一种尘世普通人的精神。印象中陕北的黄土高坡应是最贫瘠的地方,虽未亲身领略,但影视作品中拿份沉甸甸的荒凉与悲怆确是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没去陕北却不想在华北的怀安县也见到了如陕北一样的窑洞,贫瘠的土地被纵横交错的深沟刻画成一块块坡地(这种地貌在我头脑中的词库里的映射就是,龟裂),山上植被稀疏,岩石大部分裸露着,使人想起害了疥疮的脑袋。黄土高坡也不过荒凉如是吧?然而就是在如此不毛之地,枳儿岭村人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一个唤作水泉沟的地方我们见到了另一番天地---青草树木郁郁葱葱,使人感到一种蓬然的生机。置身其中,你丝毫都不会想到这周围的荒凉。这塞外江南的福地并不是老天的特意垂青,二是枳儿岭人用心血汗水在穷山恶水之地开辟出来的,是他们十年努力的回报。枳儿岭千余人口,人均拥有林木达一千余株。这枯燥的数字是无法让你体会到亲临其境的震撼。只有在这里,你才能领悟到他们不接受命运摆布,敢与天地斗,向大自然挑战的精神,这是普通农民的精神,无法也不适合用华丽的辞藻去修饰,但这种精神是淳朴自然的而又意味深长。只有在此时我才真正知道愚公的伟大。

         一天之内体会了两种普通人的精神,一种消极避世却依然不失执着,一种不畏艰险更勇于挑战,总之都是有恒心有毅力。想想自己呢,实在是精神空虚的典范,这大概就是经常感到生活乏味的根源吧?大部分浮躁不止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痛苦大概亦源于此吧。看来即使为了充实生活,年轻人也需要及早建立一种精神追求和寄托。

1997年 于天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8975-1290966.html

上一篇:59 匆匆那年---公交篇
下一篇:2 开发快乐
收藏 IP: 204.83.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