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蝙蝠狂犬病毒的维持、传播和演化(系列之六)
(The maintenance, transmission, and evolution of lyssaviruses of Bats)
六、 暴露于狂犬病毒后受体的利用和病毒复制
A. Receptor usage and virus replication upon exposure
目前普遍承认,狂犬病毒是嗜神经的。然而,不同的狂犬病毒分离株采用什么受体,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采用,都不得而知。很明显,蝙蝠要传播病毒,无论是在共同栖息的动物内部传播,或传播给陆生哺乳动物,都必须有一种机制,使病毒能进入宿主的细胞。在分子水平上,这种相互作用主要取决于受体的可用性和使用情况。目前,提出有三种受体可作为关键分子,使狂犬病毒能进入细胞:1)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负责中枢神经系统内和外周神经网络的神经元间的沟通;2)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 ),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内的神经末端和深处;3)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在细胞死亡、突触传递和轴突延伸中发挥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p75NTR分子对于狂犬病毒的进入可能并不重要。在蝙蝠中进行观察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系统体征,这表明蝙蝠病毒变种仍然是高度嗜神经的。但是此类受体分子,主要仅在小鼠和犬的动物模型中证明与进入细胞有关,而关于在蝙蝠和其他物种的组织中可能存在不同受体的问题,则还很少受到关注。此外,尽管这些分子作为狂犬病毒的受体已作了部分鉴定,目前尚不知这些建议的受体是在何种程度上被狂犬病毒利用。狂犬病毒在其他细胞系的复制已表明,不同的分离株有可能利用一种普遍存在的受体分子,虽然对野生型分离株在除BHK细胞之外的非神经元细胞系中的复制还没有作过详细研究。那些最近开发的新颖的物种特异性蝙蝠细胞株可能进一步阐明狂犬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并帮助确定它们是否可以在非神经细胞中维持。
此类研究还可以澄清狂犬病毒在感染不同物种时所受到的限制。已确认欧洲蝙蝠狂犬病毒EBLV -1和EBLV-2的感染分别被限制在大棕蝠(Eptesicusserotinus)和水鼠耳蝠(Myotisdaubentonii,又称Daubenton's bat)。有迹象表明欧洲蝙蝠物种可能在聚集地或栖息地发生混合,这可能是使病毒能跨物种传播的机制。然而,蝙蝠的地下栖息地和洞穴通常位置偏远,人很难接近或进入,意味着我们目前对欧洲蝙蝠生态的了解仍然很欠缺。EBLVs的物种限制是否真实存在?或者,是否与狂犬病毒的一些蝙蝠变种一样,病毒可以在多种蝙蝠储存宿主中维持?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此外,对狂犬病毒,如非洲的LBV 等狂犬病毒,其宿主似乎是杂乱的,能感染跨越几个属的若干种蝙蝠,对这些狂犬病毒所需的受体还需进一步分析。狂犬病毒对不同受体的选择和应用,可能与其宿主限制机制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在没有广泛研究的现状下,更需要有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来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
参考文献:
A.C. Jackson: 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research advances in rabies, Elsevier, 201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