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甲型流感病毒的“家谱”(旧稿重刊)

已有 5959 次阅读 2013-4-24 09:32 |个人分类:流感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家谱, 病毒

    此科普短文于2009年甲型H1N1流感初起时发表在《环球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2009年第6

    在当前H7N9禽流感的风险未定的形势下,将此旧稿重新刊出,可能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撰文 严家新

     人类有家谱,病毒也有家谱。研究人类的家谱从遗传学上来看意义不大,但研究病毒的家谱却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病毒发生、演变的规律,便于进行有效防控。

     目前,研究病毒家谱最有效的方法是基因鉴定。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相对简单,总共由1.3 万多个碱基组成,仅相当于人类基因组(约30 亿个碱基)的1/220,000。但流感病毒的基因由单链RNA 构成,变异率非常高,可达到生物平均变异率的100 万倍;它们的种类也很多,容易发生杂交;可寄生在很多宿主中,病毒间相互关系复杂。从总体来讲,研究流感病毒家谱的难度很大。

     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8 个片段组成。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抗原分为16 HA 亚型(H1 H16,即不同亚型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不同)和9 NA亚型(N1 N9,即神经氨酸酶不同)。不同亚型病毒之间的基因可杂交,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病毒家族。其中H1N1H2N2H3N2 亚型主要感染人类,其他亚型的自然宿主是多种禽类、猪、马以及一些水生哺乳动物。

     野生水禽是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堪称流感病毒的基因库——目前已知流感病毒的全部16HA 亚型和9 NA 亚型病毒都已经从水禽体内分离到,所有亚型的任何可能组合( 理论上可能有144 种组合)几乎都能在水禽中发现;所有当前在哺乳动物中流行的流感病毒的每一个基因,都是在过去一百年间全部或部分来源于水禽(主要是鸭)。

     在迁飞水禽中,流感病毒只在肠道上皮细胞中繁殖,并不引发病症。但水禽粪便中含高浓度病毒,它们活动的湖水中不经浓缩即可分离出病毒。鸟类会在飞行过程中随时排便,迁飞的候鸟沿途会将病毒到处播撒。由于禽流感病毒的亚型类别最多,是稳定的感染源,只要野生水禽存在,其他动物的流感是不可能根除的

     在家鸡、火鸡等家禽中,禽病毒感染可能造成100% 的死亡率(如鸡瘟)。大多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流行是由H5 H7 亚型病毒引起。 流感病毒在水禽中传播时,抗原基因能保持几百年不变,但转移到哺乳动物宿主后变异率会迅速升高1997 年以来,H5N1 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常活跃,甚至造成一些散发性的人类感染和死亡病例,但科学界迄今未证明禽流感病毒能在人际间传播它们也不大可能直接在人体内发生重组

     能在人际间传播的流感病毒的直接源头通常是猪。感染猪的流感病毒大约有10 种不同亚型,目前在猪群中广泛流行的只有H1N1H1N2 以及H3N2 毒株。猪流感在多数情况下会导致病猪体重减轻,但致死率低,一般在发病7 10 天后自然康复。许多情况下,猪可感染一株或者多株病毒,而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

     禽病毒能识别宿主消化道和呼吸道中的SAα23Gal 受体,人流感病毒主要识别人呼吸道中的SAα26Gal受体。猪的特殊之处在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同时具有这两种病毒受体。因此猪可以同时感染源于禽、人和猪三类流感病毒,成为病毒的混合器和新流行毒株的孵育器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在猪体中可以发生重组,产生能感染更多动物的病毒。禽类与人类在生物学上是远亲,而猪和人是近亲,所以猪身上的流感病毒和人身上的流感病毒更容易重组;禽流感病毒在猪体内多次传代后,可产生类似人流感病毒的特性。

     因此,今后对猪流感也应建立类似对人流感的监测系统。

     最近流行的甲型H1N1 流感病毒是4 种病毒的复杂重组产物。4 种病毒分别来自禽、人和猪(两种)。它的两个基因片断疑似来自欧亚大陆猪流感病毒,另外 6 个基因片断则来自出现于1998 年的北美猪流感病毒。后者原本就是猪、禽、人三源重组病毒株,曾在北美广泛传播。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虽然最早在墨西哥流行,但很可能首先出现在美国的某个养猪场,只是当初没有引起注意而已。

       甲型H1N1 流感病毒的大部分基因片段来源于猪,它近期的祖先都是猪病毒,所以甲型H1N1 流感最初被称为猪流感。新的甲型H1N1 流感病毒的具体源头可能永远是个谜,但目前有一点可以肯定:近期在中国猪群中发现的都是普通猪流感病毒,从未发现北美猪流感病毒。

      新型流感病毒并不具有1918 年流感病毒所特有的遗传特征,仅感染上呼吸道,迄今致病性比预计的弱,可能不会造成灾难性大暴发。但目前科学家对流感病毒变异的规律仍未完全掌握,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随时调整策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83449.html

上一篇:H7亚型禽流感病毒曾引起海豹大批死亡
下一篇:全球最著名、最长寿的狂犬病专家去世
收藏 IP: 219.140.1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