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流感季节慎用抗生素 精选

已有 8170 次阅读 2013-4-15 07:08 |个人分类:流感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流感

肠道菌群可增强人体对流感的抵抗力

-

流感病毒除了可直接感染呼吸道细胞外,还可能使呼吸道细胞受到损伤,便于细菌进入而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

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本身是无效的,但在流感病毒感染后的适当时机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控制继发性的细菌感染。因此,抗生素在流感治疗进程中的适当使用常常也是必要的,但一定不能滥用,尤其不能用于预防流感。

-

2011年发表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证明:

肠道菌群可增强人体对流感的抵抗力。

该项实验的结果意味着,抗生素治疗会抑制针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重症流感的发病率。

因此,在流感季节应当慎用抗生素。

在流感的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需要,应当在何时使用抗生素?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更慎重地权衡利弊的。

-

构成人体的细胞总数为100万亿(1012)个,而我们肠道中的细菌数量超过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这些肠道菌群有许多有益的功能,包括生产维生素和激素、发酵、调节肠道发育、影响肠道免疫反应。它们对糖尿病和肥胖病等疾病的进展也起一定影响,而且还会影响远端粘膜表面,如肺的免疫功能。例证包括胃幽门螺旋杆菌能改善过敏原诱发的哮喘症状,肠道菌群参与引发针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免疫防御。

当感染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用抗生素进行处置,随后经滴鼻感染A型流感病毒,结果发现抗病毒抗体和T细胞应答都降低了。抗生素治疗不会引起一般免疫缺陷――小鼠仍然能够对正常蛋白抗原发生反应。但经抗生素治疗的小鼠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却是有缺陷的,这种状态可用刺激先天免疫反应的化合物,如细菌产物脂多糖处理小鼠而得到矫正。用这些化合物进行矫正时,可在进行流感病毒感染的同时,经直肠鼻腔给药。实验证明,刺激肠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足以纠正在肺部的免疫缺陷。

肠道细菌如何对肺部感染的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当流感病毒感染肺时,免疫防御系统的发展依赖于被称为炎性体(inflammasome的由几种蛋白质构成的复合体。此复合体决定某些细胞因子的产生,而这些细胞因子又是引发适应性免疫防御(抗体和T细胞)所必需的。树突状细胞是监视病毒感染的哨兵,会移动到附近的淋巴结,传递T细胞已出问题的信息。

抗生素治疗小鼠会妨害流感病毒诱导的炎性体依赖的细胞因子的生产。这些结果与下述发现是一致的:用抗生素治疗的小鼠对单纯疱疹病毒2嗜肺军团菌的感染会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对于这两种病原体,炎性体并不是适应性免疫所必需的。此外,需要微生物介导的炎性体激活是肺部树突状细胞向淋巴结迁移所需要的。在经抗生素治疗的小鼠,肺部树突状细胞无法迁移到局部淋巴结。因此,T细胞没有获得有关感染的信息,结果只引发微弱的抗体和细胞反应。

这些发现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体与炎性体依赖的细胞因子的激活密切相关。肠道细菌如何影响这个过程尚不清楚。一个设想是,细菌产物刺激白细胞在肠道内产生某些成分,可迁移到肺部并激活炎性体

由于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该项实验的结果意味着这种治疗可能抑制针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

据此发现还可推测,在流感季节采用增加益生菌的处治方法可能增强免疫刺激作用。当然,这还需要有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

-

参考文献:

Ichinohe T, Pang IK, Kumamoto Y, Peaper DR, Ho JH, Murray TS, & Iwasaki A (2011). Microbiota regulates immune defense against respiratory tract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菌群调节针对呼吸道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免疫防御). PNAS 108 (13), 5354-9 PMID: 2140290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80248.html

上一篇:中国能否在2020年消除狂犬病?
下一篇:流感的季节性:主要由绝对湿度决定
收藏 IP: 59.175.177.*| 热度|

5 郑小康 赵晶亮 何宏 guoyanghuawu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