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P设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ccsys 没有逆向思维就没有科技原创。 不自信是科技创新的大敌。

博文

图灵机状态转移函数为什么是部分函数?

已有 9176 次阅读 2014-11-8 15:11 |个人分类:科研讨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灵机, 状态转移函数

图灵机状态转移函数为什么是部分函数?

姜咏江

 

图灵机是神秘的机器,能够很通俗地将它解释清楚文章很难找到。为了透彻地理解图灵,我们不妨先对图灵机定义做一点详细的研究。

1.1.1. 图灵机的数学定义

关于图灵机的数学定义一般介绍如下:

一台图灵机M是一个七元组,{Q,Σ,Γ,δ,q0,qaccept,qreject},其中 Q,Σ,Γ 都是有限集合,且满足:

(1)Q 是有限状态集合;

(2)Σ是输入字母表,其中不包含特殊的空白符 □;

(3)Γ 是带子上字母表,其中 □∈Γ且ΣΓ

(4)δ:Q×Γ→Q×Γ×{L,R}是转移函数,其中L,R 表示读写头是向左移还是向右移;

(5)q0∈Q是起始状态;

(6)qaccept是接受状态;

(7)qreject是拒绝接收状态,且qreject≠qaccept。

 

这是啥意思?定义的(2)和(3)条比较好理解,Σ可以理解成英文的字母符号表,最简单的可以将它理解成Σ={0,1}。Γ是写在带子上的字母表,为了区分不同的连续表达的意思,用空格来区分这是书写的常规。这里说ΣΓ 是因为集合Γ比集合Σ多了一个空格字符□。我们用最简单的情况考虑,理解Γ={0,1,□}。

用一定位数的二进制数可以表达语言文字。例如,8位的西文ascll编码表,或者16位的unicode编码表。16位的汉字编码表等。将Γ带子上的“格子”是理解成单独的0和1,还是理解成由一定位数的二进制编码组织的数据?这是理解好图灵机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将带子上的格子理解成能写入固定位数的二进制数较妥。

定义中的(5)是任何机器运行所必需的条件。q0∈Q是说q0也是一个状态,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却是留下了进一步想象的空间。

定义(6)和(7)的理解是多样的。接受状态和拒绝状态是指什么?是指转移函数接受读写头读出的字符还是拒绝?

定义中最难理解的是δ:Q×Γ→Q×Γ×{L,R}这个转移函数。关于转移函数的讨论,我们用具体的问题来看一下。

表 1是我们设计的一个二进制两位数乘法运算的图灵机转移函数。Σ={00,01,10,11}。不考虑空格和怎样打印输出,实际这个转移函数就是δ:Q×Σ→Q×Σ。左面Σ是读入的二进制数,右面的Σ应该是输出两位的二进制数。

从表 1的实际乘法运算,我们看到好几项乘法的结果都不在Σ中,此时图灵机就不能够识别,因而会产生拒绝的情况,造成停机。

本来两位二进制数乘积应是{00,01,10,11,100,110,1001}这是两位数的乘法运算值域,但Σ中不包含100、110、1001,也就是说函数不构成满射,所以才叫部分函数。

表中能够返回q0的情况就叫接受状态qacceptQ={q0,q1,q2,q3,q4,qaccept,}。定义中的qreject实际上应不属于Q,不然就造成了悖论。

1  两位数乘法运算图灵机转移函数

序号

前状态Q

输入

乘法结果

后状态Q

1

q0

00

 

q1

2

01

 

q2

3

10

 

q3

4

11

 

q4

5

q1

 

00

00

qaccept

6

01

00

qaccept

7

10

00

qaccept

8

11

00

qaccept

9

q2

00

00

qaccept

10

01

01

qaccept

11

10

10

qaccept

12

11

11

qaccept

13

q3

00

00

qaccept

14

01

10

qaccept

15

10

100

qreject

16

11

110

qreject

17

q4

00

00

qaccept

18

01

11

qaccept

18

10

110

qreject

20

11

1001

qreject

 

 

 

 

2014-1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842069.html

上一篇:N位二进制数加减法运算图灵机
下一篇:我终于解决了npc的子集和问题
收藏 IP: 123.119.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