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连机器人都能当老师了,你怎么办?(陈晨2016.01.22 )

已有 2677 次阅读 2018-10-7 11:48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时间:2016122

地点:教科院310会议室

主讲人:许明珠

记录人:陈晨

参加者:余小波老师、余加宝,陆启越、范玉鹏、欧阳静文、王蕾、李乐、杨锐、刘潇华、胡秀银、单曦影陈晨、许明珠


近日,史上最强的西伯利亚“霸王级”寒潮强势来袭,岳麓学子均期待在潇湘美景里与初雪来场浪漫约会。这两天,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即将到来的初雪刷屏?期待已久的2016年的第一场雪真的要来吗?想想橘子洲头的江天暮雪、爱晚亭畔的玉树琼枝就忍不住心驰神往,但偏偏天公不作美,期待已久的大雪却迟迟未能挪动它轻盈的脚步。伴随着对雪的无限憧憬和满怀期待,我们迎来了本学期最后一次周末沙龙。

10年前,福克斯公司出品《机械公敌》时,机器人更多是科幻形象,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器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随着电影《超能陆战队》的上演,很多人开始期待自己的生活里能有一个像“大白”一样的机器人陪伴着。各位,您想过这样的场景吗?学生们在课堂里认真听讲,但是站在讲台上讲课的却是机器人;当你在办公室里安静备课时,身边或许就有一个机器人同事正在“被”安装程序……这一幕想起来是不是很科幻?其实,在很多地区,“机器人教师”早就上岗教学啦。有媒体报道,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先前在美国和英国进行的类似研究显示,美国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职位比例为47%,英国为35%。天啊,看来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或许会成为你职场上的竞争对手呢。假如有一天机器人当老师了,你咋办?

190558559251246028.png

  (摄影:许明珠)

许明珠首先就本次沙龙打开话匣子并谈到:“机器人老师只是学校教育中的附属品,它们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师。机器人没有爱,没有应急能力,就算具有一切功能,具有高知识、高智商快速的反应力,但是它的外表还是冰冷的,无法给孩子亲切感孩子们需要正常的童年,就算是给他一个人形的机器人,它和人类的情感交流存在障碍。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只有真人老师才能从知识、品德、人际交往等方面给学生们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完全是由机器人教育成长,那么他的人格将出现很多缺陷。”

接着陈晨谈到了自己的看法“材料中提到,容易被电脑和机器人替代的职业有普通文员、出租车司机、收银员、保安等,相对而言,被替代的可能性较小的职业包括:医生、教师、学术研究人员等。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职业有一些共同特点,技术含量高或者脑力劳动。教育是一件塑造灵魂的特殊职业,教师面对的都是个性不同、条件相异的学生,在应对差异性方面,“机器人老师”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许明珠讲到机器人教师会造成人格缺陷不可否认另外机器人的弊端就是不能因材施教。在正常的教学情况下,机器人不能根据课堂上各种突发问题作出灵活的反应,而这种应变能力只能有思维的人才可以做到。

见大家沉默不语,余老师有意岔开话题,通报了去年刚毕业的建兰师姐和肖玲师姐前几天来学院看望余老师的情况,以调节和活跃沙龙气氛。建兰师姐现在长沙学院管理系从事教务工作;肖玲师姐毕业后先在加拿大“充电”半年,回国暂任《天天向上》主持人杜海涛的英语老师;周巍师兄目前在福建华图担任培训教师,做公务员考试培训工作;雷芳师姐现在上海创业,正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等

2845993489539585323.png

  (摄影:许明珠)

再次回到这个话题时,范玉鹏发言道:“本次沙龙主题与基础教育关联度高度契合,机器人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遵循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凡事均需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来看。针对此次沙龙我们应该厘清机器人做老师的内在逻辑,梳理以下问题意识:一、为什么会出现机器人教师,优势何在?二、机器人教师的弊端何在?三、机器人教师为何不能替代传统教师?四、机器人教师对传统教师的借鉴之处何在?首先,就机器人教师产生的原因来看。它是以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新能源、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为来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应然之举。优势就是作为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实践的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师既能辅助传统教师教学,又能参与教学管理,一定程度上,正如报道所说,实现了师生的双双“解放”。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助动着教育改革与创新,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其次,就机器人教师的弊端体来看。教育事业最怕的就是像机器人一样的死板和教条,机器人过度介入教育,教育创新就如同机器人一样了,培养的学生也就很可能成为机器人,教育是特殊行业,可以接纳机器人老师,但不能过度依赖。刚才师弟师妹们对弊端已经谈到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过多累述。再次,就传统教师的不可替代性来看。教育中的一大重要功能,就是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这也是“机器人老师”永远无法完成的工作。老师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幽默风趣、人文情怀;因人而宜的教育、随机应变的辅导;眼神与眼神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这些,“机器人老师”不可能做到。更无法通过技术的完善,来真正弥补这一机器人天然的重大缺陷。最后,机器人教师对传统教师的借鉴之处是有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升级,有利于教师创新思维的培训以及有利于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接着范玉鹏讲道我国机器人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新松就“机器人”一词的翻译作了解释。他说西方人称之为“罗伯特”,意为“人的奴隶”,换句话说,机器人的实质是机器,是人造物,其本身并不是人。机器人的出现和发展应用,有利于人类摆脱单一、危险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尽管机器人已经发展成为人的“帮手”和“替身”,但机器人本身是人造的,其工作程序是人编的,工作过程是受人控制的,它不具有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意识和社会性,因此,机器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弊端。第一,机器人教师很难突破常规,教学的灵活性差。机器人教师的工作程序是预先设定的,具有单一性和确定性的特征,而实际教学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由于受成长经历、内心体验、心智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差异明显,因此,机器人教师很难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的灵活性差。第二,机器人教师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不能形成世界观、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难以和学生达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难以胜任学生“灵魂工程师”的角色。第三,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机器人教师不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主动的提出问题,不能总结出新的规律,更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它只能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教学,因而,它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我不赞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也会逐渐消亡,因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换代更快,知识对于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更加重要,人类要想系统的掌握广博的知识,熟悉社会文化,拥有立足社会的技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就不得不由学校这样的场所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虽然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学日益活跃,终身教育逐步确立,但学校教育毕竟是最系统、最有效的机构,如果没有了学校,人来社会重新回到边劳动边学习的“非学校化社会”,那么社会的发展速度将会大大降低甚至倒退,人来社会将永远不会步入比现在更发达的文明社会。”

对于到底学校到底会不会消亡,余老师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提出了与陆启越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事物有生就有死,有始必有终,地球如此,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也是这样,谁也无法逃脱掉。学校作为教育的制度化形态,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教育不是以学校教育这样的形态表现出来,而是以另一种更新、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出现。余老师强调做学问要善于反向思维。

这时大家回应材料中讲到了部分机器人的优点,许明珠补充道机器人有很多好处,比如改试卷不会出错,保证正确率,不用发工资。”这引起大家一片欢声笑语。

6631206304168802240.png

 (摄影:许明珠)

然后欧阳静文另辟蹊径说首先,采用机器人的概率有多大?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世界上平均一万个工人中有66个机器人机器人在中国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仅在2014年,机器人在中国销量增长了56%。该机构还预测,到2018年,中国拥有的工业机器人将占全球总数1/3以上。其次,有哪些机器人可能成为同事?第一类是“协作型机器人”,目前主要用于生产车间组装第二类是“人形机器人”,装载了平板电脑,可以人机交互使用。再次,假如机器人当老师,可以教什么专业?我认为可以教以下两类专业:机械类和互联网类。第一类机器人老师可以讲授机电的信号处理、机电的利用等第二类机器人老师可以教授编程,可以与其他机器连锁使用,联合带动教学,节约利用教育资源。最后,机器人老师也存在以下弊端:一、缺乏感性思维,只会根据已有的知识来进行判断,缺乏应变能力。二、不能因材施教,不能灵活第了解学生的枪杆与思维。三,对学生的社会性培养还不够。”  

这时,余老师问:“机器人可不可以教高等教育学?电影《终结者》中施瓦辛格扮演的机器人不是有很多升级版吗?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能不能代替人统治世界?”范玉鹏说:“机器人多的话,会对未来就业造成影响。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纵深推进,机器人可能会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余老师说:“在沙龙的讨论上,大家不要怕出错,不要怕被笑,要敢于敞开了想,敞开了说,在争辩和讨论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6619219428398980608.png

 (摄影:许明珠)

余老师的话让大家打开了话匣子,单曦影说“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首先觉得这是一个科技进步的现象,至于机器人出现后带来什么,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社会在快速发展,这是一个事实。机器人做老师的话,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不能取代老师的地位,它是没有人的情感的,人类老师在学生交流中,知识传递只是一方面,但是情感上更能与学生互动。机器人当老师可以给学生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但是习以为常之后学习兴趣是不是会持续这值得怀疑。另外我由这个主题.想到一个关键词就是终身学习。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机器人出来后,学校的老师必须终身学习,机器人的出现对老师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在利用机器人的时候,不仅会减轻工作压力,也会努力弥补自身不足。 

接着乐说:“老师激励我们展开想象,站在更远的视角思考这一问题,下面我将从两个维度来剖析这一问题。从保守的维度来讲,使用机器人教师应是弊大于利。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千篇一律,没有个人风格,难以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它只能成为一个知识的载体。所以虽然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老师的地位不会被替代,反而信息化成为了推动其角色转型的重要助力。可以预见以后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机器人将他们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后,他们更多的将成为一名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研究者、文化的诠释者及终身学习者。然而,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不妨来个更大胆的设想想象未来的机器人能够像电视剧《魔幻手机》中刻画的“傻妞”一样具备人类的情感,那么这样的机器人教师是否能比人类教师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呢?谁也不敢轻易的否定这个大胆想法,只能让未来的孩子们给我们答案。  

王蕾承接着李乐的观点说既然机器人可以给课堂带来益处,那么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其是否会过度使用。例如材料中提到,将机器人作为一种测谎的工具,其实大可不必,毕竟孩子不是罪犯,另外电影也有很多过度使用机器人而导致不理结果的情况。材料中讲到机器人教师会帮助改变城乡教师资源分配不均,但是我认为相反会更加导致教师的分配不均。例如在英语学习中,机器人可以发出标准而漂亮的音,而在教导如何摆放舌头位置,如何送气以及嘴唇如何运动时都是无能为力的。而针对学校会不会消亡这一问题而言,从理性角度而言,学校是政府统治的工具,能传导国家的理念与价值观,而网络教育做不到这一点;从感性角度而言,学生在学校将作为进入社会前的预备。学校机器人当教师会带来新鲜感,但是这种新鲜感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学生上课会把注意力放在机器人身上,而不是注意知识本身。

余加宝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机器人当老师代表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我们无法预测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当警惕其在教育领域的过度应用。机器人当老师不能取代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无法造成学校的消亡。人的发展有社会性成长和个性化舒展这两个维度。机器人由于它本身是程序化设置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与它进行语言、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等的正常沟通,会弱化学生的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而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社会性依旧是人存在的本质,人际沟通与交往的素质也是人更好地生存、生活所必备的能力。机器人或许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套逻辑严密的解题思路,但是无法教导学生什么是仁爱之心、什么是辞让之心、什么是羞耻之心等。从人的个性化发展来看,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更有效率地培养人才,出现了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当前的学校教育是在工业化的理性思维下诞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会推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倡每个人的个性化、自由化发展,信息技术无法为人提供引导其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而学校的组织形式则会适应人的发展需求不断演变,但是不会消亡。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先进、发达,应用于教育中,其属性依然是工具,是为了服务于人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借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教育是一棵树憾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人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信息技术无法取代。

刘潇接着说:我认为机器人当教师是弊大于利。首先,从读书经历来说,我小学时候特别喜欢英语老师,觉得老师很漂亮,这是天性使然,而且小孩子喜欢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而机器人老师无法给予这种感染力。其次,现在翻转课堂等一系教育形式的出现,这类变化强调师生互换,师生地位对调,全新的教育模式会否还存在教师是一个未知数。最后,来谈下技术工具对这个社会带来的影响,基辛格的《世界秩序》一书中曾提到,技术带来信息,但是信息不代表知识,知识不代表智慧。过分依赖现代科技手段会扼杀我们获取知识的快乐和习得智慧的本领,会丢失传统手段带来的那样深刻丰富的知识。总的来说过分依赖现代技术会造成人的机能的退化,会造成人的逆向化发展而不是成长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若我们不能用一个正确的态度把握,一味的不加选择接受只会造成人类潜力的退化。”

欧阳静文说“对呀,比如说练字,这是一个锻炼学习的过程,会对人的大脑产生刺激,但是我们现在太依赖电脑手机打字,导致现在年轻人提笔就忘。

胡秀银对这个话题首先摆明了自己的立场我认为机器人当老师是一件好事,这可以减轻人类教师的工作量,但是机器人教师不能代替人类教师。其中原因刚才大家也提到了,一方面,机器人教师无法复制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教育的本质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人格。教师除了授业、解惑之外,还要通过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熏陶引领学生,用爱来感化学生。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周海中曾指出,机器人在工作强度、运算速度和记忆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类,但在意识、推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类。另一方面,机器人教师很难“因材施教”。教育是塑造灵魂的特殊职业。教师面对的都是个性不同、条件各异的学生,在应对差异性方面,“机器人”有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改作业时,只适用客观题,不适用于主观题。对于学校会不会消亡这个问题,我觉得在我有生之年学校是不会消亡的。人类老师在各个方面都是学生的榜样。如今整体教育市场的机器人更多是一个类似教具的存在,即使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这样一个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出现的机器人更多停留在学校之外的市场,让机器人走到教室里去如今依然相当困难。如果走进了教室,那么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让老师可以轻松地在课堂上使用机器人。电影《星球大战——原力觉醒》里,机器人是离不开人的。教师如果要用机器人,必须要会用。总之,机器人教学,可以分担很多工作,人类老师也可以减少重复性的工作,但是机器人离不开人。

杨锐接过话语权,说道“从保守角度讲,有部电影一个机器人从小在教人知识,后来具有人的思维。按社会发展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人类会对人工智能会有道德上的禁止。传递知识方面,机器人只是一个工具,不具有健康人格只有具有思想的人才可以做到。总之,认为理论上可以,但是事实上可能性不大。

6619198537678051447.png

 (摄影:许明珠)

听完大家的发言,余老师说:“思考今天的话题其实是可以有现在和未来的两个维度,角度不一样结论也会是不同的。站在现在角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超乎人类想象。但机器人是工具,要服从和服务于人的需要,为人所用,这是一个基本的定性。任何工具都具有两面性,人类在享用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各种便利的时候,又要尽量避免它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对机器人也是这样,人在利用的时候要智慧地驾驭它。站在未来角度,人类中心论未必正确,人类并不一开始就是这个地球上的主宰,未来也不见得就是,现在的人类中心论也带来的许多问题。人与自然界应该建立起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自然界许多生物其实也是有灵性的,只不过是人类进化得更早些、更快些罢了,不是吗?黑猩猩搬起合适大小重量的石头砸坚果取食,算不算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小象死后母大象落泪守候不肯随象群迁徙远去,算不算是有情感?至于今天讨论的机器人话题,未来的某一天,会不会如有些科幻小说或电影上所描述的那样,有与人接近,甚至超过人类的智能机器人出现,由它们来主宰地球事务呢?今天沙龙主题可以使我们天马行空地自由畅想一番,其实也是蛮有意思的。”

最后,许明珠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随后余老师建议我们沙龙稿子的写作方式可以多样化一些,并把师兄师姐们的论文以及研一学生陈晨和许明珠的读书心得收了上去。余老师叮嘱大家天气寒冷,寒假回家路上要注意安全。

时光匆匆,2015年在和我们告别,2016在向我们热情招手,我们又一次踏着时间的节拍,迎来了寒假。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猴年春节也日益临近,在此,提前祝老师和师兄师姐们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39349.html

上一篇:当饺子遇上圣诞帽,我们失落了什么? ( 许明珠2016.01.08)
下一篇:高校更名引争议,你怎么看?(陈晨2016.03.18)
收藏 IP: 202.197.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