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高校更名引争议,你怎么看?(陈晨2016.03.18)

已有 2473 次阅读 2018-10-7 12:00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时间:2016年3月18

地点:教科院310会议室

主讲人:许明珠

记录人:陈晨、王蕊

参加者:余小波老师、余加宝、范玉鹏、王蕾、李乐、杨锐、刘潇华、胡秀银、陈晨、许明珠、王蕊

 

轻轻地,悄悄地,春儿毫不费劲地登临了岳麓山,淅淅沥沥的雨水是春儿赠予岳麓山的见面礼,几多春雨几多情,绵绵的雨氲让岳麓山半壁江山都在云飘雾绕中陶醉。漫步在湖大校园中,深深地呼吸雨后甜润的空气,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由着岳麓山的春,把西湖的妩媚,衡山的清丽,大海的宽广一一推翻。春意盎然,诗意荡漾,岳麓山的春,湖大的美尽收眼底,伴随着微醺的美景,我们再一次走进知识的殿堂,享受沙龙带给我们的魅力。

4847562049011641606.png

本周沙龙由许明珠同学主持,主题是《高校更名引争议,你怎么看?》,随后她就本次沙龙主题简单的做了介绍。曾打算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而遭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反对的泸州医学院,年前在校门口换上了“西南医科大学”的招牌。各界都以为这事就此尘埃落定了,没想到新的名称又遭到重庆西南医院的反对。最新消息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通过官网发布声明,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并已向教育部申请行政复议。想从“泸医”变身为“川医”未果,继而又想变为更加高大上的“西南医大”,再次遇挫,泸州医学院更名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人们难免会质问:你为什么就不能叫泸州医学院,或者泸州医科大学?为什么一定要在校名上折腾个没完?这不禁使人反思,高校热衷更名,究竟为了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高校更名?要终止闹剧,又该建立怎样的高校更名机制?

主持人许明珠首先打开话匣子,认为某些以办学实力来调整校名的学校,应该得到政策的支持,但是更名若只是为了“谋利”比如有的学院通过更名可获得更多的“生源”,这种情况则与大学育人精神相悖。许多高校由某学院改名为某大学,其实是为了让自己院校规模扩大,争取更多的资源。因为许多的高校都是根据行政级别划分教育资源的,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的学校,国家给予的财政拨款就越多。当前,我国对高校的评价主要以行政评价主,其他评价为辅。学院、学校、大学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如果学院更名为大学,可以获得较之前更多的政府投入,这对高校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诱人的“红利”。我认为,大学若寄期望于改校名以得到自身的发展,改校名并非是最好的选择,一所高校的声誉和地位并不由名字决定,高校应把精力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毕竟“实至”才能“名归”。 

1998753809722960355.png

(摄影:许明珠)

杨锐接着说道,高校更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致使高校为了迎合发展的需求进行更名。另外,他也同意刚才许明珠讲到的高校为了吸引更好的生源和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这些原因。要终止类似的“闹剧”,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建立健全一套生态化的高校更名机制。

李乐认为大学校名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作为大学的名片,是大学身份、品牌与特色的象征,承载了大学的办学理想与信念,因此,各高校对自己的校名才会非常重视。考虑高校更名热背后的原因,我们首先要从历史进程来考察:一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二是高等教育做大做强的要求;三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这三点说明随着高等教育运行环境的改变,高校的更名有其合理的方面。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更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乱象,包括力求扩大校名的涉及面、频繁改名、贪大求全等,这些乱象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消极影响:如院校之间越来越追求虚名;追逐时髦、失去特色;导致学校长期以来等级的品牌价值与无形资产丧失;使社会对高校存在误解,学生在报考学校时不得不了解学校的“前世今生”等。其次,要停止这场盲目更名的闹剧,需要多元主体协力合作,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要注重自身的实质性建设与内涵提升,努力做到更名名副其实、突出特色;第二,社会对高校的评判要客观,不能仅凭校名进行主观判断,要消除“大学”一定比“学院”水平高、声誉好等认识误区。 

6631336046542128562.png

(摄影:许明珠)

刘潇华也认为高校更名应值得提倡,这是是学校加强自身建设的体现,是学校里各个学科专业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学校的更名应规范,要有正当途径,需要有关部门来把关,规避一些学校改名的“擦边球”现象。高校要认识到必须从增加学校的学术建设,文化的吸引力和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这几个方面增强学校的影响力,而不是单单靠更改名字这一途径。其实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以便国内高校的更名更加趋向科学化、地域化、特色化。

随后,余加宝师姐对更名背后所折射的本质进行了剖析,认为高校更名是一种发展趋势,可频繁地更名对于高校的发展真的是一件好事吗?频繁更名难掩高校发展的浮躁、功利。高校之所以更名,是因校名中所蕴含的意义丰富,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是无形的财富。根据我国高校校名的命名特点,其中首先包含的就是学校的地域特征,学校位于什么区域,例如湖南大学。其次,便是学校的专业特色,例如泸州医学院以医学见长。然后是学校的办学层次,有学院、大学之分,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与第三军医大学的西南医学院产生层次、水平上的冲突。最后,还有学校的办学理想,例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之意。校名对于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校名所具有的声望、荣誉等,不是更名之后就可于一夕之间获得,而是经过学校办学历史的点滴累积以及在长期的育人事业中逐渐获得社会的价值认同,校名才成为学校真正意义上的名片。高校可以更名,但需理性,应当立意高远,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向往,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以人才培养和国家大义为自身办学的使命,也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受到广泛的认同与赞许,使校名所富有的内涵逐渐凸显。相较于更名,高校应更注重自身的内涵、实质上的发展,以培育人才、学术贡献等社会责任和担当为自己代言。

  范玉鹏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纵深推进,部分高校更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逻辑,因此需理性看待高校更名。首先,就高校合理更名的深层动因谈起:第一,高校更名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得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适应不了现实需要,影响了整体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适当更改校名有利于分清隶属关系,提高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第二,高校更名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应然之义。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学科优势互补和规模效益,部分高校更名是高等教育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上述分析表明,高校更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一些高校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更名则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高校更名暴露出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过于行政化、功利化弊端。在目前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大学比学院高,学院比学校高,校名背后的不同层次决定了生源质量和资源分配,改名确实可以为学校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改变这一点,唯有改革教育资源分配体系,并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强化专业优势特色,方能切断校名与利益之间的关系。第二,高校频繁更名暴露出的教育产业化弊端。教育产业化,字面意思就是用教育赚钱,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力,推动经济的长远发展。的确,在短期内,教育的产业化可能增加国民经济的收入。但是,如果这种经济增长是以教育水平的下降、教育工作者道德沦丧急功近利为代价,那么这样的教育体制肯本无法保证经济的持续长远发展并且也损害了教育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社会境。 

   王蕾认为理性维度审视高校更名,有利于直击问题要害。首先,四川泸州医学院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由于泸州位于川、渝、滇、黔的结合部,因此名字中的“西南”是含有一定道理的,而学院改为大学是有一定要求的,例如学院与大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办学规模、学科与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基础设施等而学院改为大学有七个要求,分别是达到100名以上正教授、8000名本科在校生、包含三大学科门类,每个门类三个以上专业、10个以上硕士研究生、国家基金项目获奖20个以上、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占42%以上、科研课题经费在500—2000万元,所以,可以逐条看其合法性另外四川泸州医学院是省属院校,应在学校申请后,在省教育部批准过后报教育部审批,所以所引起的讨论有一部分也是由于省级政府与院校之间的关系是否清楚明白。其次,学校更名之后也可以理所应当提高分数线,拥有更多的学术会议。很多校友也会因此对母校有更高的认同感,也有可能导致学校行政级别的变化,科研经费的调整。最后,由此话题也想到“南大”之争,南京大学与南昌大学之所以争夺这一名称,乃是由于对历史的尊重,美其名曰一场“正统之争”,但无论是更名还是简称,说到底,一所学校真正吸引人的应是其实力,而非所谓名号。

6598294622670664334.png

(摄影:许明珠)

王蕊也认为高校理性更名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律,她以自己本科学校--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来说明,内蒙古民族大学于2000年6月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是一所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型民族大学。2006年学校又被确立为自治区重点大学,2009年国家民委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协议共建,成为内蒙古第二所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合并更名后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质的提升。所以,高校的更名有利于整合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知名度,有利于民族地区高校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式道路的发展。

陈晨结合自己的工作学校实际情况,认为材料中讲到从泸州到西南,从医学院到医科大学,不论是地域跨度还是学校规格,更名后的校名更加夺人眼球。然而,轰轰烈烈的“更名潮”却没有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实质性的好处。相反,高校的科研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逐年下滑,已经给高等教育界敲响了警钟。她十分同意大家讲到的高校更名原因,例如获得更多的优质生源、取得更多的国家支持等,但她认为大学应保持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否则将会失去学校特有的精神根基。随后,她以自己现工作的长沙外国语学校为例,发展外语特色本应该是外语学校的亮点和特色,但是在追求中考“6A”的大背景下,学校盲目扩招,直接冲击了教学质量,随之带来更多的管理问题。学校渐渐失去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影响了学校的发展道路和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高校和中小学均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教育质量。

   胡秀银也同意范玉鹏师兄的说法,认为高校更名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得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适应不了现实需要,于是各校“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相应的有了高校更名。但是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有些高校为了吸引学生、提高行政级别,热衷虚名,有追名逐利之嫌。如果学校本身发展得越来越壮大,那么需要把学院更换成大学,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不高,那么就算把校名改得多么高大上,其发展也不长远。要知道,大学的名气是靠办学质量撑起来的,而不是依赖一个时髦的名字。所以,高校应该理性更名,注重提高办学质量,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 

1994813160049063138.png

 (摄影:许明珠)

听完大家的议论后,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中国大学衷于学校更名而美国大学没有,为什么?美国大学校名多以地点或人名命名,一般不会轻易变更校名,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人们丝毫不会因为它们的名称是Institute而小看它,为什么?余小波老师对此作了分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名分,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古代部队出征都先要找个充分的理由,否则就是“师出无名”,如此征战难以凝聚人心,也很难有胜算;二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受教育之外因素的影响太大。以湖南大学为例,民国时期的湖大是很有份量的综合型大学,但50年代初期的院校大调整,许多学科被行政命令式的调整出去,名称也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才又恢复湖南大学原称。其它许多高校也大抵如此。由于学校的大拆大合,许多学校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名称难以适应现在学校办学的需要,因此,学校更名有些也是实属无奈,情有可原。但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名称的规范管理,引导学校办学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内涵的提升上来。

沙龙告一段落,余老师提到为了迎接岳麓书院创建1040周年暨湖南大学定名90周年之际,学院定于7月份召开“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学术论坛,并要求每一位研究生都要提前着手论坛论文工作。随后,余老师向大家说明了此次沙龙未到同学的原因,并给大家强调了沙龙纪律,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沙龙的一定要请假,要严格要求自己。




附:

高校更名引争议,你怎么看?

   一、材料导读

    中国高校再掀“校名争夺战”,四川泸州医学院更换校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一事,成为近日中国教育界的一大热点新闻。在沉默多日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连续两日发声,让这场“校名之争”再起波澜。

  继26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首次发布官方声明,坚决反对泸医改名后。27日,西南医院院长郭继卫发表文章《七问泸医》,将这场“校名之争”推向舆论高潮。

  这并不是泸州医学院首次遇到更名阻力。2015年4月28日,泸州医学院因更名“四川医科大学”动了老“川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奶酪”,遭到900多名老“川医”校友公开抵制,最终导致“四川医科大学”名号被撤消。

  在“四川医科大学”名号撤销后,泸州医学院又向教育部申请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从“泸州”到“西南”,从“医学院”到“医科大学”,不论是地域跨度还是学校规格,新名字似乎将学校的“档次”提升不少。

  虽然泸州医学院新校名避开“四川”,但“西南”一词让地处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坐不住了”。

  西南医院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国民政府中央医院”。1950年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命名西南医院,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临床医学院。

  “我们是西南医学院,他们是西南医科大学,英文名是college和university的差别。我们两个单位地域如此相近,名字如此相近,会让公众产生混淆和误解。”西南医院相关负责人对中新社记者表示。

  西南医院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因医疗水平在重庆甚至西部地区领先,很多不法分子就曾打着西南医院分院或专科门诊的旗号坑蒙就诊患者。据西南医院统计,每年该院接到此类患者投诉超千例。

  随后,中新社记者致电泸州医学院宣传部门。该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此次更名事件,校方不方便接受采访。

  泸州医学院的更名只是中国高校热衷改名的一个缩影。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至少有18所高校申请改名,大多从学院更名为大学。而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国内有257所高校更名。

  虽然大多数高校改名申请获得了教育部批准,但也有高校也因修改校名受阻,最终另改他名。例如原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申请升格为浙江医学院,后来受到浙江大学医学院校友的反对,最终的结果是其升格后的学校名字为杭州医学院;而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原先申请的建校名称是武汉长江学院,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更名为晴川学院。

  随着泸州医学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争论愈演愈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26日在接受媒体关于“泸医改名”一事采访时表示,将完善学校名称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防止引发高校校名冲突。

目前,西南医院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但这场涉及中国西部地区两所高校改名的风波,仍无定论。

   二、建议问题思考

   1.你如何看待高校更名?

   2.高校热衷更名,究竟为了什么?

   3.要终止闹剧,又该建立怎样的高校更名机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39353.html

上一篇:连机器人都能当老师了,你怎么办?(陈晨2016.01.22 )
下一篇:几载青春,几载情谊,同学少年总相忆—2013级师兄、师姐们的谢师宴(王蕊2016.06.05)
收藏 IP: 202.197.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