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读者之声·

已有 2656 次阅读 2012-1-31 14:59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来信|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记录, 实验报告, 课题研究, 实验目的

我的博士科研体会
      读了《科技导报》“主编心语”连载的“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结合自己攻读博士的切身体会,我认为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大家交流学习。
      尽早进入实验室。新入学的研究生应尽早进入实验室,确定研究方向,并及时向师兄师姐学习。在这点上,我有深刻的体会和教训。刚刚入学第一年是新生选课、上课的时间。我当时以为只要把课上好就可以了,研究课题可以上完课以后再开始做,但没有想到的另一层是,等上完课程时,也是师兄师姐该毕业的时间了。这样我就失去了熟悉、学习课题的最佳机会,致使第二学年的课题研究进展非常缓慢,走了不少弯路。
      及时做实验记录和总结。不要怕麻烦,每次做实验,首先应做出一个实验流程表,列出实验目的、实验前需要准备的器材、实验记录(最好做成表格、实验照片);实验做完更要及时写下实验报告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记录实验得出的结论,并对实验改进给出预想方案。“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中提出的“要尽可能用完整的句子记录实验细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完整的实验记录和报告总结往往会在你焦头烂额的时候,在细节处柳暗花明,使你瞬间想通事件的前因后果。此外,平时详实的实验记录和总结,对将来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都会带来极大的帮助。
      积极主动汇报工作。做完实验记录和实验的总结报告,下一步就需要积极主动地找导师进行汇报、讨论。作为研究生,研究探索是主要工作内容,我认为交流则是研究探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最佳途径。积极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不仅使导师了解到你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且能得到导师中肯的建议。这么好的学习途径,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积极主动交流,不仅限于和自己的导师交流,还要积极主动向行业内相关的知名导师学习和交流,并积极参加与自己课题相关的讲座和会议。
      论文的写作。对于科技论文的写作,首先应规范其写作要领,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因为,如果从一开始就按照正确的规范、格式进行写作,将来就会省去很多的麻烦。另外,论文不要一写完就急于交给老师。自己写完的论文最少要从头到尾读上两遍,更改其中的纰漏,并做到前后具有连贯性。“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成果展示给老师,不要把半成品交给老师”——这是我的导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因为“半成品”就意味着还有待完善,你总是会有一种依赖性,觉得“没关系,还有老师帮我改正其中的问题”。有这种想法就意味着你还没有长大,还不能独挡一面,这样做事情就不能让人放心。对待论文写作,应当像创造一件艺术品那样,它生产出来之后应达到你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状态。这与“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中所说的“长跑和短跑的区别”非常相似,写论文就是需要我们付出时间进行马拉松长跑,最终修改出满意的作品。
——中国兵器工业规划研究院   李守殿
研究生必须尽快突破的
3个“心理障碍”
      本文的论点纯粹是在研究生教学中领悟到的一点个人体会,如果您以为我觉得现在的研究生有什么心理障碍的话,那就想多了,是为记。
      一是英文阅读的障碍。刚接触研究的人最头疼看英文文献,总是读中文资料,理由是英文看不懂。那么中文就能看懂了吗?不见得,只不过是能认识中文字而已,懂不懂实际上与什么语言一点关系都没有。并不是说中文文献不能看,当然也不是崇洋媚外,问题在于中文资料中的概念往往不准确,经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中国素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说)。对于接受新知识来说,第一眼很重要,如果第一次接受的不准确,以后再想改就难了。最准确的东西到哪儿去找?原始文献以及对原始文献的跟踪!原始文献往往都是英文的,不读英文显然不行。想要搞研究,就非要突破这一关口不可。有啥窍门么?没有,只能硬着头皮一遍两遍三遍地读!到啥程度才算突破了呢?当你的眼睛能变成机关枪“扫射”英文文献时,基本就OK了。当然,从经常卡壳的鸟枪到机关枪,必是一个痛苦的升级过程。
      二是与老板沟通的障碍。研究生与老板基本上是合作关系,要合作愉快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包括工作上的沟通以及生活上的沟通,毕竟谁也不是工作机器。有的学生自恃甚高,把老板的话或者当耳旁风,或者敷衍了事;有的学生极度自卑,害怕老板检查工作进度,害怕老板给穿小鞋而惶惶不可终日。这两个极端都不好,但往往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者甚众。实际上所有老板均深知学生的重要,他怎么会担心学生超过自己呢?高兴还来不及呢!他怎么可能会故意和学生过不去呢?之所以有问题,大都是无法沟通所致。及时沟通是保证工作顺利、生活开心的法宝。到啥程度才算通畅呢?当你能把老板不当老板看时,就算过关。
      三是对未来患得患失的障碍。在两三年的研究生涯中,思考最多的恐怕是能否毕业与毕业后干啥这两个问题。从研一就开始了如此反反复复的思考,不自觉地就会怀疑“现在做的研究对将来工作有没有用”?“即使做了能有啥好处呢”?所以我看到很多学生的笔记本上不是科研思考记录,而是诸如证书、考级、面试、招聘等等信息。担心未来是人之常情,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未来是建立在你眼前工作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将来的好坏,完全由你现在工作的优劣所决定。如果你抛弃现在手边的事而追求未来,哪怕是两三年后的未来,基本上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直到最后落个两耽误。因此,突破对未来的恐惧十分必要。如何才算突破呢?当你能专心于手头上的事而不走神,能超过45分钟,就算合格。
      唉,这年头谁能没点压力呢?面对你的本职工作,喜欢也好,讨厌也罢,生活总是要继续,工作仍然要前进。如果不能及时突破这些关口,时光稍纵即逝,贻误了战机,这世上可没有卖后悔药的哦!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  王宝山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533001.html

上一篇:科研:让课题飞一会
下一篇:找工作的经历和体会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