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楔子
本文叙述科研工作的第三个重要环节——调研。实际上,调研也必须贯穿科研实践的全过程,从中随时了解所研究的课题的动态。调研中不仅要收集文献资料,而且有必要进行现场调查,充分掌握已有实践成果,但这里主要论及进入一个课题的开始阶段的调研,并主要讲述文献资料调研方法,包括信息的选择、检索、处理和运用。
大纲
一、 引言
二、 调研要领
三、 信息选择原则
四、 信息的检索
五、 资料的处理
六、 结束语
一、引言
成功的科学活动应基于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识和不拘一格的创造,进入一项课题研究之时,必须对该课题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因此调研是科研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应从选题阶段开始并贯穿于科研全过程。
科学方法论专家贝弗里奇指出:“最好在研究工作开始初期对全部有关文献作充分的研究,因为即使疏漏了一篇重要论文,也可能浪费很多精力。再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及在留意有关课题的新论文时,广泛浏览各种资料,注意有无可以利用的新原理、新技术,是非常有益的。”他还说:“研究人员的职责之一是跟上科学文献。但是,若要不失独创精神和观点的新鲜,阅读时必须抱批判、思考的态度。把知识仅仅当作资本投资来积累是不够的。”周立伟在《科学研究的途径》一书中指出:“文献工作对科学研究有以下好处:(1)启发灵感和思想;(2)改善知识结构;(3)防止重复前人业已完成的工作或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工作;(4)修正或驳斥有关假说。”
调研不应局限于文献阅读,正如钱伟长所说:“你要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收集情况,也需要向已经写出的书本学习,要向许多庞杂的资料进行学习,还要到现场去看问题发生的情况,背景怎么样?这样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才能想出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贝弗里奇也指出:“头脑未经正规训练的人往往注意并记住那些符合自己观点的事物,而忘却其它。进行调查必须深入,以便准确地确定观察到的现象,即把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同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分开。”也就是说,对于相关的现象和一些技术、工艺的运作过程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必要时应做一些初步性的实验,这对于涉及实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工程类的研究至关重要。
这里举一个钱伟长研究高性能电池的例子。1971年10月,钱伟长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开始进行高性能电池的研究,该研究的直接动机是改善坦克和汽车中所用的电池的性能。受命之后,钱伟长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了调研。一方面,广泛查阅文献(包括专著、期刊论文和专利资料),阅读量约为300万字,他从中选编了30万字,结集后供研制组参考,1974年由科学出版社以“清华大学锌空气电池研究组”的名义出版了他编写的《锌空气电池进展》一书。另一方面,他骑着他的“破坦克”自行车到生产电池的厂家和车间做现场调查,他和他的同事的足迹遍及北京市的所有有关车间,还到了河北省的一些工厂,对国内电池生产现状(特别是其中的软肋)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然后他与教师、工人一起在实验室里制作电池板、配置溶液……,历时一年半,到1973年5月初步研制成功高性能电池。接着,他们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产品为追赶目标,在装甲兵部队的支持下,进一步改善电池性能。1974年秋,装备于座车的现场试验成功,经鉴定、比较,所研制的产品性能超过了GE当时的同类产品。这一成果获得了北京市1975年科技进步奖。请记住:研制是在“文革”期间进行的,格外艰苦,而且令人惋惜的是,1975年4月迟群以“贯彻了专家路线”为由勒令解散研究组,研究没有继续下去。整个过程表明高性能电池的研制成功的一大要素是充分调研。
总而言之,正确认识来自调研:调研是进入课题的“敲门砖”;调研必须深入细致;调研必须客观翔实。
这是科研成功的保证。
二、调研要领
调研的要领在于:
l 面向实际,细致考察;
l 细查文献,详略有致(精读与略读);
l 去粗取精,善建文档;
l 统揽全局,明确方向;
l 抓住要害,穷追猛打。
若不进行充分调研或者调研得不全面、不充分,科研工作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在贝弗里奇所著的《科学研究的艺术》中,曾列举一些失败的调研的例子。例如,苏格兰解剖学家、外科医生亨特(John Hunter, 1728-1793)为了确定淋病病毒是否与梅毒病毒有显著区别,故意让自己染上淋病,不幸的是:他用来接种的“脏东西”同时含有淋病菌和梅毒菌,他同时染上了两种疾病。要命的是:这种“超常规”的调研混淆了两种性病的病因,导出了错误概念,很久之后才获纠正。我们在钦佩亨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的同时,也为他的调研手法的粗疏而扼腕叹息。笔者在审读一些基金申请书时,经常发现申请者的调研不够充分,有的未充分阅读近代文献,有的只留意国外文献或国内文献,往往给申请书留下“硬伤”,这类问题稍加注意即可避免。
在文献调研时,搜罗和阅读文献越多越好,至少应把相关的主要文献“尽收眼底”,要做到这一点,学会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十分重要,在上一讲中已谈及。前不久,我的一位博士生进行了学位论文答辩,论文的正文320页,引用的文献648篇。从他的引述的情况看来,这些文献他至少略读过。我觉得这种广征博引的做法值得提倡。
调研工作中的“去粗取精,去芜存真”的制作功夫也极其重要,这实际上是对研究者的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核。经常看到的缺陷是:罗列事实,既不归纳整理,更不分析评价。例如,只说张三做了什么、李四做了什么,罗列了一大堆,对不同的学术见解不予置评,让人看了“一头雾水”,实际上可能作者自己也是“一头雾水”。我认为,不经归纳、不置可否的调研综述是失败的。
调研应该有较为明晰的结论,尤其是能从中说明:哪些方面不必再化力气,哪些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最好能总结出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指引自己后来的工作并为之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信息选择原则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文献调研时如何做到“多快好省”是一个关键问题,有必要遵循如下的信息选择原则:
1、针对性
针对所选课题,广泛搜寻需要的资料,特别要收齐有权威性的著述。
2、代表性
选择与课题相关的经典材料和最新资料,努力抓好这“两头”,阅读相关的权威性论著、综述、评论和近期文献。要善于区分主次,决定取舍。
3、可靠性
要求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时效性、可比性。对重要问题的阐述尽可能找到原始出处,特别注意与现行观点、结论不一致或相矛盾的信息。不要轻信转述、译述和质量有问题的综述。对于前人的综述的资料中的重要部分要仔细核实,对译述的准确性尤应注意。
4、完整性
注意信息来源的足够大的时空范围,做到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5、多样性
注意采集信息形式的多样性,例如,走访专家、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聆听各种学术报告、召集专题研讨会,力求搜集最新的、鲜活的信息。在做工程技术问题的调研时,应注意专利文献。
四、信息的检索
在文献调研时要学会各种检索手段。
1. 检索概念:
根据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利用专门工具,从大量信息、文献中迅速、准确、相对无遗漏地获取有效信息(文献)的过程。
2. 检索途径:
1)文献数据库→图书馆收藏目录→书刊
2)电子数据库→书刊
3)检索工具→书刊目录、摘要、引用情况等
3. 检索工具:
1)传统纸质工具;
2)一般电子检索工具,如google、baidu等;
3)专用检索工具,如SCI,EI、ISTP、SCOPUS等
4.检索方法:
书名或篇名索引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关键词索引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电子检索工具,经常可以足不出户,在电脑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其中,理工科学人用得最为普遍的是如下的三大检索工具:
1.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EI (Engineering Index)
3. 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其功能很强。例如,若要了解某一课题内容的近期文献概况,可以进入EI的“Engineering Village”程序包,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获知历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目录,并能按检索者要求给出历年文献数目的直方图和分布曲线,当然还可按作者、篇名、主题、国家、机构等进行更细致的检索。
这里着重介绍一种较新的功能齐全的检索工具——SCOPUS,2004年由Elsevier出版社推出,现为全球最大的多学科文摘索引型数据库,收录了全球5000余家出版社的近19000中来源文献,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及医学、工程学、农业及环境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等27个学科领域。其中,可以检索:16500种同行评审期刊(peer-review journals),包括1200种开放存取期刊;750种会议录;350种丛书或系列书籍。Scopus提供自1847年以来的3000多万篇文摘以及1996年以后的所有文后参考文献信息;来自5个专利组织的2000多万条专利信息。我国约有350种中英文期刊为Scopus收录。Scopus每日更新,通过网址:www.scopus.com可检索各种信息;通过网址:www.info.scopus.com可了解相关新闻。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推出了强有力的科技信息网站“Web of Knowledge”(网址为http://isiknowledge.com),其中包括了常用的“Web of Science”,这是一种收费网站,我国已有不少机构购买了这一网站的使用权,为科技检索带来极大的方便。
五、资料的处理
对于调研所得的资料应予细致处理,常用的做法是:
l 逐一存档:下载、复印、卡片、文件夹、光盘等
l 分类归档:论题、文献、摘要等;
l 整理归纳:综合、筛选、评论等;
特别是应该学会在掌握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写出各类综述报告。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有如下结论:
1)充分调研是做好科研的必要环节;
2)调研必须全面、准确、充分;
3)应努力掌握第一手的鲜活资料;
4)应随时积累、消化到手的信息。
所述各点为一得之见,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写于2013年8月4日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