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科苑轶闻-10:华罗庚险遭活埋 精选

已有 10915 次阅读 2012-5-6 19:26 |个人分类:名人纪实|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西南联大, 困境, 华罗庚, 艰难岁月, 科苑轶闻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史提及的高校中,西南联大是一所奇特的大学。办学条件极差,而办学效果颇佳。那里群贤毕至,学风严谨,团结向上,人才辈出,而师生的生活之艰苦超乎人们的想象。华罗庚在西南联大度过了八年艰辛而硕果累累的时光,这里只说几件遗闻逸事。

先引述华先生本人的两段回忆文字:

“想到了40年代的前半叶,在昆明城外20里的一个小村庄,全家住在两间小厢房(还没有现在的办公室大)里。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烟罐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擦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猪马同圈,马误踩猪身,发出尖叫,而我则与之同作息。那时,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汤之清,而高则未也,高者,高而不危之高也。”(见文[1])。

“回到昆明以后,吃不饱,饿不死。那个时候,有句话叫‘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记得有这么个故事:教师在前面走,要饭的在后面跟,跟了一条街,前面那个教授实在没有钱,回头说:‘我是教授!’那个要饭的就跑掉了。因为连他们也知道,教授身上是没有钱的。”(见文[2])。

苦也罢了,在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的老师还常有生命之虞。华罗庚先生在日机的一次空袭中险些丧身。故事梗概如下。(见文[3])。

当时,昆明是抗战的大后方,美国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总部的志愿官兵就驻扎在这里,从而成了日寇轰炸的一个目标,空袭连绵不断。因此,除了有大型防空洞以外,各家各户自己挖了防空洞,以便随时去躲。洞子不算太高,里面有几个土墩,可以蹲上几个人。华家的防空洞与同事闵嗣鹤(曾是华罗庚的门生)家的防空洞相距不远。有一回,空袭警报响起后,人们进入防空洞,而日机却久久不来,华罗庚对家人说,他要去闵家的防空洞“做客”,与闵嗣鹤探讨数学问题。谁知,华进了闵家防空洞不久,一批敌机到了上空,一阵狂轰滥炸,顿时掀起大量黄土,把闵家的防空洞掩埋得严严实实。多亏闵家有个人在听到爆炸声后伸手抱住了自己的头,手和头没全给埋住,赶紧把洞内的其余的人的脑袋扒了出来。闵嗣鹤给刨出来时,所穿的长袍的正襟被扯得精光,变成了裙子;华罗庚更惨,口鼻里全是泥土,耳朵震出了血,他在眩晕中醒过来时,摸摸自己的脑袋:还好,总算没给活埋掉。要是真给活埋了,数学界就会失去一位奇才,我国的数学发展史就会部分地改写了。

那时的生活真是清苦,华罗庚家孩子多,底子薄,难处更多些,一家人穿着寒酸,华自己终年一袭看不清底色的旧长袍,面有菜色。1945年,第三个儿子降生,穷得进不了医院妇产科,只得请女儿同学的做医生的家长到家里接生。给小儿子起什么名字呢?——叫华光吧,一来盼抗战早日胜利,中华重光;二来家里的钱已花得光光的了!

一向关注华罗庚的长者熊庆来(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看到此景十分心疼,几次拿钱给华的夫人吴筱元,说清是借给他们的,华总是将钱退了回去,并说:“非常谢谢,我还可以维持。”熊庆来请华罗庚到云南大学兼课,挣些“外快”,华罗庚为了集中精力做研究,也没去。熊只得把他最优秀的学生送到华家补课,华才答应了。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含辛茹苦,始终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华罗庚更是日夜奋战,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他的最重要的学术专著《堆垒素数论》的初稿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降生的。在困境中形成的书稿也是命运多舛,这是后话。

我联想到,现时的年青学人常在抱怨做学问的环境不够理想,不妨与前辈做一些比较,可能会有一些新想法。

 

参考资料:

1.       华罗庚. 春风吹拂换人间. 人民日报,1963-10-5.

2.       华罗庚. 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 浙江日报,1981-5-11.

3.       王元. 华罗庚(修订版).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写于201256

 

【链接】同类博文

 

1 科苑轶闻-1自杀俱乐部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9512

2 科苑轶闻-2:大理石先生、钱学森手稿及其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9827

3 科苑轶闻-3:没有牺牲 哪有成功——记航空事业的先驱者利林塔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372&do=blog&id=380206

4 科苑轶闻-4:苏步青背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80546

5 科苑轶闻-5·卡门访华历险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81061

6 科苑轶闻-6:呆头呆脑的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81156

7 科苑轶闻-7:语不惊人死不休——记赖特希尔的一件感人轶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81546

8 科苑轶闻-8:钱令希恭录《家训》育后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81965

9 科苑轶闻-9:呆头呆脑的科学家(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361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67869.html

上一篇: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五一”放歌
下一篇:读报随想-1:励志,何必那么沉重
收藏 IP: 124.79.27.*| 热度|

34 刘进平 曹聪 吴吉良 方晓汾 林涛 覃开蓉 郭向云 刘用生 许洪光 曹建军 肖振亚 寸玉鹏 雷锦志 鲍博 虞左俊 陆君安 麻庭光 董焱章 崔全顺 鲍海飞 杨学祥 王启云 刘立 李宇斌 杨月琴 姜宏斌 陈筝 赵明 李毅伟 钱磊 王涛 徐迎晓 汪强 stexplor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