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科学方法漫话-1:瑰丽的科学诗篇-屈原《天问》 精选

已有 7984 次阅读 2011-6-6 15:22 |个人分类:科研方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屈原, 科学观察, 科学方法论, 《天问》

【按】过端午节,为纪念屈原,重发此文。

 

瑰丽的科学诗篇:屈原《天问》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的第一步是观察与思考。最近读屈原的名篇《天问》,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加以审视,发现屈原是一位进行科学观察和哲理思考的典范。

屈原(公元前340278)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他的坎坷遭际妇孺皆知。他给我们留下了万世传颂的瑰丽诗篇:《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等,从屈原开始,我国的诗歌从集体创作走向诗人独创,从单一格调走向丰富多彩。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观察与思考的科学思想家、一位无所畏惧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何以见得?有《天问》为证。

《天问》是一篇非常奇特的长诗,共374句。诗人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涉猎范围甚广,大致问及宇宙起源、哲学、天文、地理、生活传说、夏、商、西周史、春秋与楚国史等诸多方面。正如王建堂在文[1]中所说:“先秦诸子中,也不乏闪烁着缕缕理性之光的科学美文,如管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但都是零散的、偶发性的;散见于长篇宏论之中,且多驻足在政论层面上。而《天问》却是一个例外,它的科学精神、理性之光,集中在一首可以大大激发人们阅读欲的长诗里,凸现了诗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未知领域的探索意识,堪称是一篇‘诗性探索专论’。这在先秦诗文园地里是绝无仅有的,既具诗的审美愉悦性,又兼丰厚的科学认知价值,故称其为科学美文的发轫之作当之无愧。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此篇中,不仅体现了自觉的科学意识,且用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韵文,把它抒写出来;对读者的眼球、耳膜、大脑皮层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思之有理,诵之有韵,叙之有序,因而当时就为楚人所津津乐道,在楚人阅读群中生成了巨大的影响;于是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口口相传,诗以人名,于是就演绎为千古流芳的传世佳作。

这篇2500年前的诗作艰涩难懂,至今尚未见到完美的白话文译文。为了使大家对《天问》的科学方面有所了解,我找来一种差强人意的译本[2],节录其中的前半部份(即涉及自然科学的部分,节录时对个别词句做了修改):

请问:

关于远古的开头,谁个能够传授?
那时天地未分,能根据什么来考究?
那时一片浑沌,谁个能够澄清?
有什么在回旋浮动,如何可以分明?

无底的黑暗生出光明,循环往复缘于何故?
阴阳二气,渗合而生,它们的来历又在何处?
苍穹的天盖共有九层,是谁动手经营?
是谁主持如此壮丽宏伟的工程?

这天盖的伞把子,到底插在什么地方?
绳子究竟拴在何处,来扯着这个篷帐?
天际有八根擎天柱,究竟指的是何山峰?
东南方是海水所在,擎天柱岂不会完蛋?

九重天盖的边缘,是放在什么东西上面?
既有很多弯曲,谁个把它的度数晓得周全?
到底根据什么尺子,把天体分成了十二等分?
太阳和月亮何以不坠? 星宿何以嵌得很稳?

太阳是从汤谷出来,夜里落到蒙水之滨,
它到底走了多少里程,从清早直到黄昏?
月亮有什么本领,为何死了又能够复苏?
它的肚腹里有个蟾蜍,那对它有何好处?

女岐没有丈夫,为什么又生了九个儿子?
伯强究竟住在何处,惠气究竟住在哪里?
何以太阳落土天要黑,太阳出土天要亮?
星星还在天上的时候,太阳又在哪儿躲藏?

雨师呼号何以能够兴云雨,他的身躯就像个蚕螟?
风伯飞廉何以能够起风暴,他的形象就如同鹿羚?
何以要使巨鳖在海底匍匐,顶着五山使它们安稳?
何以又让龙伯把巨鳖钓去,使得五山在海上飘零?

?
九州大地究竟在何处安顿?河床何以洼陷?
?
江河长年滚滚东流,何以总不能够把大海充满?
地面从东到西究竟有多宽?从南至北有多长?
?南北要比东西短一些,短的程度究竟是怎样?
?
?
昆仑山是天下最高峰,悬圃如何悬在天空?
?
天高到底多少里,最上层的增城还有九重?
?
四面八方有九道天门,到底谁在出,谁在进?
?
西北方的天门开放着,天上人为何特别喜欢冷?
?
?
太阳有何处照不到,还需要烛龙街火照耀北方?
?
太阳的车夫还没有开车,若木花何以便能放光?
?
究竟有什么地方冬天温暖,什么地方夏天也冷?
?
哪里有野兽能够说人话?哪里有石柱子成了林?

 

那么,在科学方法论方面,这篇长诗告诉我们什么?我觉得,至少有下述各点:

理性观察屈原在流放中度过了大半生,所到之处,遍访民间疾苦,搜集大量人文地理历史资料,并亲自做了细致观察。他观察了日月星辰,星转斗移,看到了太阳的往复升落,月亮的阴晴圆缺,地势的西高东低,河流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永不盈满,大地的广袤延伸,风雨的时时来袭,气候的冷热无常,……,提出了为后来的科学家们长期探索的一系列问题。对于自然现象,他不仅有定性的概念,也有一些定量的分析,例如,大地的东西长而南北短等等。

独立思考按当时的科学水平,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无法做出充分的科学解释,屈原之前,已有了很多神话传说,如八柱擎天、女娲补天、巨鳖撑地等等;在宇宙演化方面,有了“盖天说”等等。屈原特立独行,经过反复思考,对有关说法提出质疑。

屈原的从探求宇宙的奥秘开始,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巧妙地揭示了“盖天说”的破绽。他问:天地是如何发生的?白昼和黑夜怎么会交替运行?天盖的伞柄插在什么地方?哪里有绳子拴住这天盖,九重天盖的边缘搁在哪里?日月星辰怎么布置?为什么会镶嵌得这样稳?太阳一天究竟走多少路程?月亮有什么性能?为什么死了又会重生?等等。这些问题,经屈原一问;实际上都成了自然科学问题。质疑是科学的起点,不去质疑,不去探索,科学就不能发展,传统的旧的观念还可以长期统治人心。正如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对《天问》的赞语:“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未,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穷根究底对于天地起源问题,屈原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通过这些诗句也反映了:他经过深入思考,穷根究底,对于天地起源的认识,至少包含以下三点:天和地是从浑沌中产生的;天地的起源与阴阳二气的作用有关系;天穹一共有九重。从浑沌中生成天地的这个概念一直沿用了好几千年,并且自始至终与元气相联系的,即浑沌是一团朦胧不分的,无定形的气。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说,他研读屈原的名篇《天问》,发现这是大诗人用诗的形式写就的宇宙学论文,屈原在2500年前就在诗中巧妙运用了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对称性原理,提出了地球是圆的,可能是个东西、南北不一样长的扁椭圆球体。屈原那种超前的理性思维几乎与当代人相合。他不满现状,探求未知,敢于向神挑战,向世俗挑战,向权威挑战,真可谓是2000多年前的学海弄潮儿!(参看[13]

 

因此,我认为,在科学的观察和思考方面,屈原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 王建堂,屈原《天问》的科学史意义,科技时报,2007-03-09

[2] 飞在空洞,从屈原的天问到柳宗元的天对,http://feizaikong.tianyablog.com /blogger/post.show2009-01-03

[3] 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写于2009421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973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52280.html

上一篇:走近“两弹一星”元勋(1)他们的学术起跑线
下一篇:追随大师 不求浮名
收藏 IP: 218.81.128.*| 热度|

12 刘用生 许浚远 唐小卿 董焱章 唐常杰 赵宇 吕新华 白图格吉扎布 周华 mbb vigorous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