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mholt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lmholtz 沟通、交流、合作。

博文

西方人体“特异现象”研究简史

已有 5990 次阅读 2011-7-23 11:58 |个人分类:超心理学译文与动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特异功能, 超心理学, 人体神秘现象, 催眠暗示

苏格兰爱丁堡大学 

约翰.比洛夫(John Beloff[1]

(何宏 译)

 

前言:

特异现象这个词汇概念的出现有个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早期科学是同巫术与魔术同源而生的,无人知道在自然界里什么可能、什么又不可能。只是进入到牛顿时代以后,才出现清晰完整的物质世界的模式,神秘才被扫地出门。今天所说的特异现象在各个不同的文化记载中都有不同的称呼,但是真正考究鉴定其真实存在性的历史曲指可数。在十七世纪末与十八世纪初,各种传统的信念经不起新的考验而失去了其可信度。首当其冲但也是值得庆幸的就包括巫术,过去不光有愚昧的百姓相信巫术,受过教育的知识界也不乏其人,搜猎巫师的运动给社会一度带来令人惊惧的毁坏与屠杀。正是面对充满迷信的阴暗时代背景,休姆与伏尔泰(Hume and Voltaire)提出了理性的质疑与蔑视,从而吹响了人类自由解放的号角。

 

超心理学的产生

麦斯麦术[2]

人们迎来了理性时代的浪漫时期,民众对奇迹和神秘深感兴趣。麦斯麦术出现在社会上后马上风行各地。这种认为宇宙间弥漫着某种精微的流体,其合谐分布可以调节宇宙与人体平衡的说法,激发了许多形而上学与自然神秘主义思潮。各种用语言暗示及想象而导致的催眠现象却似乎不断验证了理论的合理性。麦斯麦本人在1776年移居巴黎后从事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他自认为发现了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众多的弟子们则视其为新时代的先知,从而在世纪之交建立起了一个世界级规模的新宗派(Ellenberger, 1970)。

1784年麦斯麦的法国大弟子皮塞格尔(Puysegur)率先发现催眠状态后,人们的兴趣就转移到对催眠状态的观察及其应用于治病。当时认为若能进入恍惚的半睡半醒状态,就可以轻松地表现各种非眼视觉能力,尤其是能用“天眼”观察远方的地点。皮塞格尔认为自己发现的是种人为制造精神出游的办法,进入如此状态的人被称为“梦游者”。当年冒出许多著名人物,还在公众场合进行表演。蒂蒂尔(Didier)兄弟就是其中姣姣者(Dingwall, 1968.

遗憾的是催眠术士们对超常现象的过分追求,却吸引来大量的江湖骗子,最后使得自身错过了良好时机,未能及时被官方确认可以用作医学及外科手术的辅助手段。结果1784年法国皇家委员会作出不利于麦斯麦术的调查报告之后,又经过了一百多年,法国科学院才接受著名的神经病理学家Charcot的申诉(他在研究竭嘶底里症时采用了这种手段)确认了催眠态的存在。麦斯麦术或催眠术与特异功能之间当年形成了密切联系,毫不奇怪1886年加勒特(Janet)就报道了一位住在Le Havre 的敏感人“莱奥尼(Leonie)”,别人只要在很远距离之外也能将其催眠(Dingwall, 1968; Ellenberger, 1970)。

早期的催眠术运动第一次提供了受控条件下的特异感知实例,虽说报告中极少有可供评价其可靠性的细节情况。正是对催眠术的研究为心理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继而又对超心理学发生重大影响,心理学家米尔斯(Myers)就提出了下意识自我的理论假说。目前许多超心理学家们仍旧醉心于意识变更态研究也可以看成是当年催眠术狂热的余波。

 

唯灵论

十九世纪中超心理学的另一个前身是唯灵论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十八世纪中页由美国突然爆发的,一时产生了大批令人感兴趣的现象。引发这一运动的是家住Hydesville的福克斯姐妹(Fox)家中的闹鬼事件[3],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描述了(Podmore, 1902)。这件事不几年就从美国传遍了整个欧洲。之所以这么快显然得益于催眠运动的基础。只是过去梦游者者位置由灵媒们替代了,有不少灵媒其实就是当初的催眠师。还有一个信奉斯维登伯格(Swedenborg)学说的宗派团体可能也起了很大作用,他们根据这位与休姆及福尔特尔同时代的、即是科学家又是空想家的瑞典神学家的文字,相信存在着神灵的世界。

一定意义上,唯灵论是原来粗糙的超常现象上的倒退。认为人可以与死去的亡灵交流的想法源自于古老的宗教传统,可以说萨满与巫医都是早期的灵媒。唯灵论新颖之处只是其抒情的格调及阴阳界和谐并存的说法。这其实是浪漫时代与推崇技术与发展的时代转型期人们内心情结的渲泻。死后若是存在灵魂,也应该能象科学一样演示出来。所以唯灵论的所有基础都是可以有世俗解释的。死亡只不过是自然的生命形态的转换,而不再是末日审判复活的前奏。

这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悖论;物质文明得到史无前例发展的同时,也是宗教活动极强的时期,人们翻建教堂,参加教会活动,怀着很深的宗教情绪。唯灵论运动本身也变成了一场宗教活动,信徒们盖起了自己的教堂并请受过训练的灵媒任牧师。信徒们主要是以前的各种虔诚基督徒,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剥削与掠夺,大家希望可以通过常规的祈祷而获得更多的安慰。因此运动本身表现了其两面性:即是作为十九世纪美洲大陆的宗教派别之一的宗教启蒙运动,同时又是令学者及研究者感兴趣的初始科学。最终,唯灵论运动成了比催眠术更直接的超心理学的触媒。

唯灵论相比之下的优势在于宣称可以产生特异的物理现象。即认为神灵不仅可以通过灵媒传递信息,还能够直接制造物理效果。包括空中的巴掌声,约定后就能传递信息,还能直接表现为语言,更令人惊叹的是倾斜桌子和使桌子悬浮。而其中最具感撼力的还是无形的神灵可以在降神会上通过局部或整体的物化显形,产生出准实体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唯灵论者说这些构成神灵的特殊物质源自灵媒身体,里奇特(Richet)称其为“外质体(Ectoplasm)”(Fodor, 1966)。

唯灵论出现之前,说起来只有闹鬼(Potergeist)与作祟(Haunting)两种超物理现象(Owen, 1964),而唯灵论的灵媒们却可以按要求有目的的演示对物体的作用。当然这中间无可避免地有各种途径作弊行骗,尤其降神会的环境要么是若隐若现要么根本就是漆黑一团。所以毫不奇怪,从算得上职业灵媒的福克斯姐妹一开始,这个领域就被作弊所困挠、其间有怀疑、有指控、有曝光还有忏悔(Podmore, 1902, Vol. 1. )。正因为行骗来钱来得更快,这场运动最终也以比麦斯麦催眠术更快、更坏的名声而衰败。此外十九世纪魔术运动也有了大的发展,一些习练魔术的人经受不起诱惑,靠骗那些心甘情愿受骗的人而谋生。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特异功能,无论是特异感知还是致动,只要有足够的才智,又能挖尽心机总是能够予以模仿。另一方面,自胡狄尼[4]开始,只要有人提出特异功能的说法,吵得最凶的反对者也总是出自魔术界。

最使研究者恼火与痛若的是无法区分真诚的与存心欺骗的灵媒。可以确认的是,几乎所有著名物理灵媒(指有致动功能)在一定意义上都有过不良的记录。所以人们问的不是他们是否作假_因为骗人是这些人的第二天性_而是他们演示的现象中究竟有无一点是真东西。不同的研究者对帕拉蒂诺(Eusapia Palladino)进行过空前绝后的全面考查,结果充分地体现了这点。他们都知道她有本事利用测试中一切松懈时机作假;然而一些相当有经验的人也确认她时不时能制造一些的确别无解释、只能称之为特异功能的现象(Carrington, 1913, Feilding, Baggally and Carrington, 1909)。

 

霍姆(D.D. Home)案例

霍姆(D. D. Home)可以说是唯一的例外。不管以什么标准,包括他的对手以及一些现代的怀疑者也不能指责他说是有作弊(Hall, 1965; Podmore, 1902; Solovovo, 1930)。若不是他的存在,也许可以说整个唯灵论时期全部特异功能现象都可以被删除,向好处说是未经证实,向坏处说表现的不过是荒诞的人类轻信。霍姆案例不仅对于其自身,对超心理学也极其地重要,下面我不怜笔墨多写写他的情况。否则人们难于理解臭名昭鄣的唯灵论何以能影响文明世界。

有关霍姆的主要事迹已经有各种的出版物,他写过自传(Home, 1863),他的二任妻子还出版了他的遗著(Mme. Home, 1888),其后写书的还有不少其他人,如Podmore (1902), Dingwall (1962, Chap. 5), Burton (1948)。霍姆于1833年出生于爱丁堡附近,但从9岁起他就被带到美国的Connecticut,当时正是唯灵论的萌芽时期。青少年时期人们就注意到了他的超强的特异功能,是美国一流灵媒将他培养大的。1855年他移居到了伦敦,直到1886年逝世为止他都生活在欧洲。虽然没有可见的生活来源,他总是出入上流社会及文化圈,是一位深受欧洲王室欢迎的贵宾,得到过法国王后Eugenie、荷兰女王Sophie、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青睐。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二十五年里,主要时间是生活在英国,首先注意他的是阿代尔爵士(Lord Adare, 即后来的Dunraven男爵),后者写了与霍姆在一起的大量经历(Dunraven, 1926);其后是当年最优秀科学家之一的威廉.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s)。1871年,克鲁克斯在他本人任编辑的《科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介绍了他与他的同事在实验室及家里所进行的一些实验。尽管克鲁克斯遇到了一些同事的坚决反对(他没有能说服法拉弟去观察该现象),勿庸置疑正是他使霍姆成为科学奇迹,也正是这一重要事件最终导致了1882年心灵研究学会(the Society of Psychical Research)的成立。

我们现在所要问的是霍姆何以能震惊维多利亚时代的前人?若是认为当时的人,至少那些受过教育的人要比我们更轻信,那肯定是错的。情况只会相反,因为当年他们更无法控制自己对怪异或超自然事件的蔑视。科学之风还在荣耀的巅峰。答案只能是霍姆的表演太精彩了。一般来说,霍姆开始表演时总选良好的光照条件,比如烛台或者瓦斯灯照明下。事实他本人公开嘲讽那些只能借助黑暗的灵媒们。当我们思考对表演的观察是否有误时,应当注意这点。典型的霍姆的降神会(有很多的变种)一般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房间及房间里的所有东西会巨烈地震动(类似地震效果)。然后现场的人欣赏到桌子会跷起来,有时甚至会悬浮起来,甚至漂到观众们的头上,在空气中停留一会之后再落下地。当桌子跷起来的时候,上面的物品也不会滑落。再过一会儿之后,在场的人会觉得有一只无形的手摸到了身上,有东西落到他们膝上或从他们身上弄走。最后降神会要结束的时候,精灵们通过霍姆宣布自己的身份,有时还会接受请求而在手风琴上奏上一曲(霍姆通常握着手风琴琴键对面;有时琴是放在桌子上甚至是漂在空中!)。霍姆本人通常并不进入恍惚态,他平静地坐在椅子上,有时也与现场的人说说话。他的最精彩的表演还包括众目睽睽之下看到手掌或手臂物化成形,但这通常是给真正相信人的保留节目。这类保留节目还包括一此特殊场合中整个人的悬浮,这些项目就总需要较暗的光照环境,

为解释所见现象,在霍姆还活着的时候就提出了许多假说。说得最多的,就是认为霍姆大概是一位超级的催眠师,他能够轻松地让所有在场的人进入催眠态,能让他们见到或听到他所想让他们看或听到的内容。另一种说法是,霍姆是一位超级魔术师,他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脚及暗藏的器械;充填后捆在木棍上的一只手套就能扮演精灵的手!而波德莫(Podmore)(1902)认为鉴于霍姆是业余的身份,他或许就能从容地邀请谁又拒绝谁,从而只请那些最易受骗、最易受情绪感染的人到场。还有就是人证之不可靠(Besterman, 1932; Davey, 1887),有人指出,霍姆的时代人们并不是在现场作记录,许多现存在证据都是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写下的。

近来所作的历史研究表明(Zorab, 1975),上述这些说法都不成立。我们可以至少对跷桌子这种现象绝对排除器械参预。这里的桌子不是人们可以用脚顶起来的轻巧的打牌用桌子,而是可以坐下十几个人的大餐桌!此外说霍姆用手上权力拒绝一些来访者不符合事实。波德莫(1902)大大低估了在霍姆有生之年亲眼目睹过他表演的总人数,自然大多数是他的朋友与支持者,但也不乏一些最尖锐的敌手与批评者。正象有些在场者事先便是有灵论者,也有些人是坚定的怀疑者,比如说一些荷兰的理性主义者邀请霍姆到阿姆斯特丹表演,是期望能现场戳穿他,最后却不得不承认无法解释亲眼所见的事实(Zorab, 1970)。那种记忆错失说法很不充分,至多只能解释个别细小的差异。有一些研究报告就是当天写下的,比较一下当时拟就的与事后所写的报告就知道并不存在极尽夸张的事情。因此在特异现象的解释之外就只剩下了催眠的说法;但是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证据,

再还有这种把事情说成纯粹是幻觉的解释也遇到极大困难。首先,找遍催眠术的历史记载,找不到独立证据表明存在类似强度的作用。即令我们说霍姆有这种独步天下的能力作用于在场的人,能百分之百地成功也是难于想象的。因为若是哪怕一个人在一会时间跟不上趟,也会让戏演不下去。至今找不到一例说法,别人都见到桌子漂在空中,只有他却见不到,相反众多的描述却是研究者们知道可能被霍姆的天赋才能欺骗,因而采取了大量的预防措施(Dingwall, 1953; Zorab, 1970)。另外还有因下落得太快桌子被损坏的证据,也是用幻觉所不能解释的。

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霍姆对今天的我们就象对那个时代的人一样是费解的谜。唯一遗憾的是在霍姆的时代,心灵研究本身还没有得以较好地组织起来。现在我们隔着时间的跨度来观察他,事情很不好比较。当然霍姆之后也还出现了一些伟大的物理灵媒。有一些人是极有趣的,比如迷人的克鲁斯基(Kluski),他是一战后波兰的灵媒,据说他不仅能物化手掌与手臂,还留下了至今保存着的一批石腊模型(Geley, 1927)。霍姆之后引起广泛兴趣的还有年青的奥地利灵媒努地.施耐德(Rudi Schneider),两战期间他在慕尼黑、巴黎、伦敦接受了独立的测试调查,均获得肯定性的结果(Besterman, 1968;,Chaps, 21-22; Gregory, 1968; Hope, 1933)。但是后来的这些特异现象说到底都只不过是霍姆丰富功能的一些苍白反映,而且很少在狭小的特异功能研究者圈子之外能引发外界的关注。如果要找个可比人物的话,可能只有那位搞不清楚的尤里.盖勒(Juri Geller),目前唯有他在公众与科学界中引起了轰动。当然他与唯灵论的文化并无联系,表演内容也完全不同,但与霍姆一样,他身后已经产生了一批追逐者,因此把他看成是新闻媒体时代的霍姆并无不当。

 

黄金岁月1882-1930

心灵研究学会(S. P. R.

下个时期人们的兴趣从物理现象上转移到了“思维传感”(心理学家迈耶斯Myers创造的这个单词telepathy),以及透过灵媒的语言表现探讨肉体死后是否还存在灵魂。这两个课题是有关联的,因为只有人之间存在思维传感,活人与死者之间的交流也才说得通。兴趣变迁可以体现在对灵媒派帕夫人(Leonore Piper)的研究上,她原籍波士顿,对她感兴趣的不光有伟大的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William James)等人,随后心灵研究会指定理查德.霍奇森(Richard Hodgson)对她进行研究。她没有参预精神致动的实验,但的确是位无与伦比的灵媒。

心灵研究学会于1882年成立于伦敦,是超心理学史上不会错认的一个转折点。它设计了这个领域今后五十年的研究模式,充满激情的爱好者们不顾社会 的嘲讽致力于特异现象的客观研究,尽管所有现存在科学都还无法给出解释。心灵研究学会还成了其它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及波兰等国许多的类似学会的样版。美国作为唯灵论的发源地,行动并不快,由于威廉.杰姆士的倡议,美国的心灵研究学会始成立于1885年,但不久便因经费困难而于1887年被伦敦的学会所兼并,并由其代表理查德.霍奇森所监管,直到他于1905年逝世,之后该学会才又重新独立。一直要到本文中的下一个时代,美国在这个领域才获得并保持住其领导地位。

下面来看一看初期心灵研究学会的人员结构(Gauld, 1968; Nicol, 1972)。学会里首先有个剑桥小组,三一学院的院士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担任学会第一任的理事长,再还有两位从三一学院毕业的年青人弗里德里克.迈耶斯(Fredric Myers)与爱德蒙.格尼(Edmund Gurney)。三人都可以说是达尔文学说出现后在科学与宗教冲突中的产物。他们都是些即对传统宗教失去了信仰,但又反感新兴的科学唯物论的知识分子。诗人、古典主义者的迈耶斯,是小组中最热情的成员,他把死后续存与心理学的新发展结果起来(他是英国第一位对弗罗依德感兴趣的人)。他的思想体现在1903年出版的两卷本的遗作《人的性格与死后续存》中,这本书也是心灵研究的经典。格尼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最初是位音乐家,随后又读了医学与法律,但都还没有行业就担任了学会的秘书长,直到他于1888年早逝为止,他为学会倾注了所有的能量。 他是1886年出版的两卷本的著作《生命中的幽灵》的第一作者(还有迈耶斯与波德莫),书中记载了一些人生活中的奇特经历,他们在特殊精神状态幻觉到某人的出现,事后发现当时正是该人临终去世的时候。

第二个研究组是巴福尔(Balfour)一家,其中有首任巴福尔男爵亚瑟 ( Arthur ),他还是哲学家、经典学家及政治家,他曾于1902-05年出任英国首相,然后又再洛依德.乔治 ( Lloyd George ) 内阁任外交大臣,并被册封为男爵;他的弟弟格拉尔德 ( Gerald )是一位更热心的特异功能研究者;尤其是还有一位妹妹埃里诺.米尔瑞德 ( Eleanor Mildred ),她是西奇威克的太太。许多年里她一直是学会的领袖人物,她是那个时代的女中豪杰。她婚前学的是物理,还在瑞利爵士手下工作过,作为西奇威克夫人她是高学历女姓之冠,后来担任剑桥大学纽恩汉姆学院院长。

第三个小组是科学家们。除了前面提到的克鲁克斯,还有都柏林皇家科学学院的物理教授威廉姆.巴里特 ( William Barret ),再还有各种非凡造诣的物理学家如瑞利爵士、汤姆生 ( J. J. Thomson )、奥利弗.洛奇 ( Oliver Lodge )等。到1887年,有不少于八名皇家学会院士任学会理事或荣誉会员。欧洲大陆上,科学家们也开始对这类现象感兴趣。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索尔本生理学教授查理士.里奇特 ( Charles Richet )。他对帕拉蒂诺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判断她是真的。值得一提的还有帕拉蒂诺在巴黎时,居里夫妇也抽出时间观看过她的表演。还应该提到一位瑞士心理学家希奥多.弗劳诺依 ( Theodore Flournoy ),他当时是日内瓦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

那个时代的特色表演是所谓的“交叉感应”( Cross Correspondence ) Balfour, 1960; Murphy, 1961, Chap. 7; Salter, 1963; Saltmarsh, 1938)。这主要是指大量的自动书写现象(automatic scripts),世界各地有好几十位灵媒都能以此接收有时可以理解,有时又无法解释的神秘信息。那些据说正在发送信息的灵魂,都是如迈耶斯、格尼和西奇威克等学会的创建人,1901年之前都已离开人世。交叉感应肇始于1902年左右,持续到1930年甚至更晚。从地理位置上看,在美洲;英国、埃及与印度都有发现。派帕夫人(Piper)是其中唯一的职业灵媒;其他人则是上层社会的妇女,其中有些有名的人在公众面前一直用的是假名,连朋友也不知道她们操作灵媒之业。

这些文字的突出特征是引章据典地引用了许多希腊与拉丁文。所反映的正是受召唤的亡灵的文风,而那些灵媒本人却根本不具备素质,只有维拉尔夫人( A. W. Verall ) 是例外,她本人也是经典学家。但如果作为证明灵界存在的实验,极可惜这是个非常不当的项目。因为想要表述及评估这些材料不光需要才学,可能还要耗尽研究者毕生的精力。而且留给译者的发挥余地也太大,为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怀疑者阵营的猛攻。

 

传统人体特异现象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唯灵论有些复活,大战中阵亡将士的亲属们邀请灵媒搞点招魂仪式。英国灵媒格莱蒂.莱奥纳德(Gladys Osborne Leonard)就曾经轰动一时,奥利弗.洛奇就说是通过她而与1915年战斗中死亡的儿子雷蒙沟通了信息,此事记载在他的《雷蒙》一书(1916)中。正是唯灵论与续存的难题促进了超心理学的形成。表明精神潜力的原始的麦斯麦术在民众及研究者中依旧存在影响。当然灵媒现象并不意味非得有灵学的解释。比如克鲁克斯(1889)就认为自己从霍姆身上发现的是一种新的自然力,他称之为“心灵力”。对于阴阳两界的语言交流,也始终存在一种可能,灵媒所获得的信息并不是源自于亡灵,而是下意识地通过思维传感或非眼视觉得到,然后又用语言戏剧化地表述出来。假如说传递信息的亡灵根本是虚构的,或者说后来发现此人还活着,就能说明这一点_当然前题是所言信息得到准确验证,同时又确是以正常途径不为灵媒所知。直到今天,超心理学家们仍旧分两大派,有人相信续存,有人坚决否认(Ducass, 1961; Roll, 1974a)。 

大多数的灵媒都将这种那种能力归功于灵魂协助。这些能力包括特异诊病、特异治疗,还有一种所谓的“信息物感知”(Token Object),即通过接触某个物品就获得其主人的信息或说清其来龙去脉。有这种能力的人有时并不一定时有灵论者,根据情况可能称自己特异功能人、敏感人、非眼视觉能力者、占卜预言家、异常人等。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著名的荷兰非眼视觉者格拉德.克罗依塞特(Gerard Croiset),乌特勒支的滕海弗(W. H. Tennhaeff)教授仔细地研究过他。凭信息物感知,克氏赢得了特异功能侦探的美名。

之前的另一位擅长信息物感知的人是帕斯卡.福斯尼(Pascal Forthuny),他在本世纪20年代在巴黎轰动一时,有关他的细致情况可见研究者尤金.奥斯帝(Eugene Osty)的著作(1923)。福斯尼并不是职业的特异功能人,原先是作家及艺术家,直到中年他的儿子飞机失事后才发现自己的灵媒天份。最开始他也是自动书写,之后便转移到信息物感知。他是第一位搞坐椅测试的人,这后来也成了他最拿手项目。这一作法是,让有非眼视觉能力的人在观众们到场之前猜测坐在某位子上的人有什么特征,坐椅是随机挑选的。

同一时期载诸文献的另一位信息感知的妇女是希诺拉.玛丽娅.里斯(Senora Maria Reyes)。她原是一位在墨西哥行医的德国人古斯塔夫.培金斯特奇(Gustav Pagenstecher)的病人,进入催眠态后,她偶然表现出了非眼视觉的能力。她最令人惊讶的表演是在恍惚态接到别人递过的物品后,比方说一块石头,就能说出有关的背景与历史的资料。在培金斯特奇向墨西哥市医疗学会报告了1919年的这例发现后,该委员会认定这是特异现象。

这个期间在慕尼黑,也有一位叫鲁道夫.蒂希勒的医生(Rudolf  Tichner)研究了一个具有非眼视觉能力的群体。他们能完成更为苛刻的,被称作为特异认字(cryptoscopy)的项目,通常是辩认放在一个不透明的信封中的一段文字或图画。这类案例第一次引起科学界的注意在十八世纪的俄国,当时精神病医生柯夫林A. N. Kovrin发现了有这种能力的一位女病人。他把她带到自己的医学同事面前进行了很多的测试,1898年出版了就此案例的一本书;1919年,在蒂希勒于1921年发表自己的工作之前不久,该书译成了德文并引起了西方的关注。很有意思的是柯夫林的病人可以用手指摸出颜色,有时采用的还是试管中染色后的液体(Zielinski, 1968)。在当代卢里娅(A. R. Luria)等许多研究者共同肯定罗萨.库勒肖娃(Roza Kuleshova)的这种功能后,后者随之成了明星。往往跟过去一样,接着便有很多人站出来说自己有这种本事,但究竟这是一种非眼视觉,还是所谓皮肤视觉一直都有争论。

本世纪初另一个令众多科学家、包括伟大的托马斯.爱迪生在内,百思不解的例子,是一位自称叫伯特.里斯(Bert Reese)的美国波兰的移民。作为职业的能猜读字条(billet-reader)的特异功能人,他备受怀疑,胡狄尼在给柯南道尔的信中,声称发现了他作弊的手法。的确,里斯辨认字条的速度非常快,假如是真的,他的功夫可真是独步天下;爱迪生就根据自己个人的测试结果,一直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心,认定是真特异功能(Fodor, 1966, Reese; Ebon, 1971, Chap. 11)。

还有斯特凡.渥索维基(Stenfan Ossowiecki)的例子,因为受到法国.英国与德国还有本国最有名的研究者的共同测试,他在二战期间的华沙出尽风头(Besterman, 1968)。他表现出强提多的特异认字及信息物感知能力。与里斯不同,他不是职业的特异功能人;他是工程师,受过良好教育,他只用其天赋协助科学研究及帮助朋友。他1944年死于华沙。

还有一位在超心理学史上起过出众作用的敏感人,玛丽.克莱格.辛克莱亚(Mary Craig Sinclair),她是通俗小说家乌普顿.辛克莱亚的夫人。在1930年首版的《精神无线电》一书(Mental Radio, 1962)中,辛克莱亚描述了许多他本人作为发射者他妻子作为接收者的思维传感实验。这种实验历史悠久;在最早斯的心灵学会论文集中,在利物浦进行的古斯里实验便引起过洛奇的兴趣;同时代巴黎的雷勒.华科利尔(Rene Warcollier, 1938)也进行过这类成功的实验。但辛克莱尔事件的最大不同,在于当时执教于杜克大学心理系的、英国的先驱实验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William McDogall)亲自对她进行了测试,虽然他们两人之间思维传感比不上她夫妻二人、或她与她小叔子爱尔文(R. L. Irwin)之间更显著,却已经足以促使麦克道格尔下决心在杜克大学自己的系里成立一个研究中心(Sinclair, 1962)。

麦独孤是位辩才无碍的辩论家,他长期批判用机械论研究心理学,并创立了自己的行为主义学派。当他在1926以后在哈佛大学教学的时候,他结识了名叫莱因(J. B. Rhine)的年青生物学家,后者在超心理学领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当他二人还在哈佛期间,发生的一起大丑闻对后来的超心理学研究方向起到深远影响。玛杰丽(Margery_Mina Crandon)是一位波士顿外科医生的迷人妻子,她在不同场合表演了各种令人震惊的特异功能,自称帮她的是亡兄瓦尔特的亡灵。这一现象引起许多著名科学家与超心理学家的激烈争议。让人佩服的是,她还试图打败胡迪尼。尽管说她到底有没有真功能,人们至今还在喋喋争论,最终她被抓住作弊,她的丈夫也是同伙。这个事件严重到差点使已经认可她功能的美国的心灵研究学会毁于一旦。所幸麦独孤与莱因二人的报告一直怀疑她的降神表演,也正是鉴于这一教训,莱因才决定在冷静、客观的基础上重建超心理学(Dingwall, 1926; McDogall, 1967, Pt. 1, Chap. 8; Roll, 1974b; Tietz, 1973 )。

 

莱因时代 1930-1960

第二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是杜克大学超心理学实验室的成立。麦独孤1927年赴杜克任教,莱因夫妇也同年来到这里与他重逢。不久他们就开始筹建一个新的超心理学实验室。我们看到了一场有两重意义的“莱因革命”。首先这标志着超心理学进入了大学而且被视为一门学术学科(McDogall)。其次定量的、统计学的方法替代了过去定性的、实验者判定的观察研究。人们期望后研究方向上的这一变化可以克服现象罕见而给研究带来的瓶颈效应,从而提高证据的可信度,另外还能证明特异功能并非是少数敏感者的天赋,而是人类广泛具有的能力。

下面看一看两个目标的具体实现。从前者来讲,首先是规范新学科的术语及实验技术。麦克道格尔采用超心理学一词的目的,就是试图把更广义的、松散的心灵研究改造成学术研究的对象。后一方面则包括对自发案例的资料进行编辑,但不能信赖那些热心的业余爱好者。这里应该提到超心理学与心灵研究之间的异同(在十九世纪,德国人就使用了超心理学一词,意思上等同英国人的心灵研究、法国人la metapsychique)。一些教科书及百科全书中对超心理学的解释,还是麦克道格尔的原意,是指特异功能研究中严格实验及定量研究部分,但是目前的趋势是用它来囊括一切严格的特异现象研究。

很快便普遍被缩写ESP代替的超感官知觉,包含了思维传感、非眼视觉与预知等内容。ESP指的是不通过已知的感官渠道而获悉外部世界的信息,其中所包含的几个领域可通过具体的ESP猜牌实验说清楚:有没有他人知道目标牌?到底是在受试者写下结果之前或是之后才抽的牌。精神致动(Psycokinesis, PK)指的是超物理类现象,是与后来的掷骰子实验相联系的,虽然出现时间稍晚,现象也明显弱于ESP结果,但也成了一大类项目。从赌博者的运气出发的这类狭义PK实验与传统上与神动闹鬼及灵媒表演之间有明显反差。另一个同时涵盖ESPPK的常用词是Psi,即统称的特异功能。

借用概率论研究特异功能并不是新概念。里奇特早在1884年就用扑克牌测试思维传感,他在《哲学评述》杂志上就撰文谈到使用概率的问题。当时用扑克牌进行测试的还有巴里特(William Barret),之后这类文献更是时有发表。这方面较为重要有伦敦心灵研究学会的依娜.杰弗逊(Ina Jephson)进行的扑克牌测试,她采用了大统计学家弗舍尔(R. A. Fisher)推荐的统计方法。当莱因用五种花色的ESP测试牌替换了扑克后,统计计算得到了大大的简化。

新方法很快就带来了效果。莱因的第一篇题目为《超感官知觉》的实验室研究报告发表于1934年,引起了公众与科学界的广泛兴趣。在麦克道格尔去世前一年的1937年,作为这个运动论坛的《超心理学杂志》公开发表,在1944年,普拉特及其同事又一起出版了一套《60年超感官知觉研究纵横》,这使超心理学看起来跨入了学术领域。书名中的60年自然是从心灵研究学会的成立算起,但是主体评述的是实验室研究开始后的结果。逐步在公众眼中,科学的超心理学指的就是莱因学派。

但这些早期的成功却是个假象,积极热心的人们很快就发现绝大多数的ESP测试的结果都不过是重复验证了概率法则。回过头来看,早期在杜克研究中获得了惊人的结果。而原因在当时搜集了一大批一流的受试者,不光总是是高过概率击中目标,在各个轮次中也能得出显著结果。在《超感官知觉》中谈到了从林兹迈耶(A. J. Linzmayer)到胡伯特.皮尔斯(Hubert Pearce)一共不下八位强功能人。而怀疑者们推诿说成功的原因全在于这个探索期间的条件很宽松,认为一旦遵从外界的批评意见加强控制,实验结果就会大相径廷(Hansel, 1966)。反过来莱因则认为在这个早期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后来无论哪里都无法达到的放松及兴奋气氛。当然谁也无法否认这些心理因素。

后来再想找猜牌高手就同找优秀的灵媒或非眼视觉人一样,象大海捞针一样了。这点可以说反映在索尔(S. G. Soal)的工作中。作为伦敦大学的一位数学家,他是英国的莱因学派代表,他坚持这项研究多年,其间测试了几百名的志愿者,却没有得到了一毫显著结果,本人也变得越来越怀疑,最后他到是发现了两位明星,夏克里顿与斯蒂亚特(Basil Shackleton and Gloria Stewart)。可就是这一点阳性的结果,最后也成了怀疑的焦点[5],之后在英国就再没有发现能取得高分的人。

近些年来一位著名人物是来自布拉格的斯蒂潘尼克(Pavel Stepanek),他是1962年由捷克的超心理学家里兹尔(Milan Ryzl)发现的。首先是莱因出资研究斯蒂潘尼克,以后十年主要是由莱因的左膀右臂普拉特与许多访问学者一起做的。斯蒂潘尼克习惯的项目是进行一种或是或非的猜牌,他总能取得过去受试们都作不到的显著击中。

失去了能持续击中的受试者之后,若不是发现了不同的得分规律,杜克实验室的恐怕就进行不下去了。新发现之一是,在ESP测量中发现“负击中”或“不中”现象,有些受试者在某些条件下的猜中率总是低于概率。这或许说明下意识对特异信息存在某种过滤,似乎有些受试者知道却迥避正确结果。在纽约市立大学的施迈德勒(Gertrude Schmeidler)之后,人们都推测这首先可能与当事人的心态有关。她认为受试者可以按承认或否认ESP的存在而分成绵羊与山羊。绵羊会得正结果,而山羊易得负结果。后来人们又在这两个方向的得分规律性中引入了其它的心理学的个性因子(Schmeidler and McConnell, 1958)。之后杜克大学及其它许多研究中心的工作都侧重于研究人的个性与特异功能得分,或是研究两种不同的群体在得分上的差异。

至今也还不能非常肯定地说某种人就能在测试中易得高分,绵羊/山羊假说也并不能得到确认。但是这种方法却是扩展了研究领域,不再便研究局限于证实特异功能的存在,而使工作更接近心理学及性格分析规范。而且研究也使那种认为特异功能是精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并非少数人的专利的观点得以复苏,要知道很多超心理学家们都属这一学派。

1965年在莱因临界退休的时候,杜克大学这所世界上的率先向超心理学开放门户的高等学府,断绝了与超心理学实验室的所有联系,但后者有充足的经费可以作为一个私人研究机构在大学的墙外,完全象过去一样正常运作。到现在,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中讲授超心理学,但是这究竟反映的是对当年辉煌的敬意,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宽容(主动提要求的多是一些大学生团体),人们是有各种争论的。显然超心理学在科学集团中逐步赢得了认可,1969年被接纳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的下属机构。但是与麦克道格尔当年期盼成为的科学学科相比,超心理学还仍旧是未被确认的边缘学科。

 

当前现状

我只简要地描述一下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主体内容由其他作者予以阐述。60年代行为主义衰败导致心理学与超心理学之间建立了联系。人们对内在经验与意识变更态的兴趣,使超心理学家们认识到特异功能与个性的关系可能比不上情绪与精神状态的关系。因此近十年来在纽约美蒙尼德医院的梦学实验室也进行了与特异功能关系的研究。通过充分利用睡眠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人们研究分析了思维传感对梦境内容和图像的影响,当时认为REM睡眠态下适宜诱发特异功能。最后结果表明,即使进入睡眠,也只是少数人才易于取得成功(Ullman and Krippner, with Vaughan, 1973)。但是这项重要研究却激发了特异功能与意识变更态,比如催眠、感官剥夺、感官轰炸、深度放松、冥想等等之间关系的研究。

在莱因时代之后,超心理学内涵又再次变得丰富,包括研究多种现象。心灵照片(Psychic Photograph[6]一直被认为是作弊的灵媒所玩的把戏,60年代又因为一位叫特德.西里尔斯Ted Serios的人重新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尽管对他的真实性还有争论,但至少可以说过去很少有人象他这样在严格环境下接受测试,他的主要研究者是精神分析家爱森巴德(Juke Eisenbud),还有其他一些人(Stevenson and Pratt, 1968, 1969)。

60年代超心理学的另一项进展来自于斯蒂文森的工作,他是弗吉尼亚大学的精神分析学家,他搜集整理了全世界许多儿童的案例,这些人似乎都能够回忆起前世在人间的生活,从而使得对转世的研究也变成了超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另外一些发展则是在方法学与实验设计上。现在可以说过去经典的猜牌与掷骰子实验都已被自动测试系统所代替(Schmidt, 1974)。再加上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可以消除测试过程中人的失误与主观因素。这也加速了挑选受试者的过程。当然这一切方法学上的严肃与精确也并不能取代实际科学实验结果。论及到特异功能的本质时,我们还是与过去的先驱者是处在一样的黑暗中。人们提出大量的理论与假说,但至今为止不过是一些推测,还缺乏经验的证实。

在目前超心理学领域流行着两种哲学思想。一种是认为,超自然的说法概念上就是完全错误的,是很肤浅的思想。随着时间的进程,超心理学必将与所有的科学溶合在一起,并构建起新的科学模式,科学发展本身是无限的。另一种思想观点认为,超自然现象本身说明了科学观念的局限性。在物质科学世界之外存着已经从大脑的依赖中独立解放出来的精神世界。按这种观点,立足于客观科学基础的超心理学业已证明,根本无法对人的精神本质进行精确的科学分析。至于说这两种对立的说法哪一种正确还要看时间的检验。目前看这两种思路应该相辅相成,以使好奇的人类理解天下最复杂的现象。 


[1] 约翰.比洛夫是西方的著名超心理学家,长期担任重要超心理学杂志的主编,并担任过心灵研究学会的主席。他的严谨学风赢得了相当一些持不同观点,甚至反对超心理学人士的尊敬。

[2] 麦斯麦(F. A. Mesmer)是十八世纪奥地利的一位医学、法学博士,他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最初发现用磁铁放在一些病人的病患处可以起到止痛治病效果。他以为这是磁力的作用,率先采用磁化水、磁化的树木、场地给人治病。后来又发现关键之处并不在磁铁,只要治疗者的手接触对方便能起作用,于是他就认为人体有一种被称为动物磁性的能量,可以在宇宙间、在人体之间流动。他的这种治疗手段后来演化为催眠术。

[3] 福克斯姐妹的闹鬼事件起自于1948年,当时年仅11岁凯瑟琳与14岁的玛格丽特两姐妹在卧室里听到了奇怪的巴掌声,后来还有凯特。她们约定方法后,就能联络这种幽灵般的巴掌声以回答人们所提的问题。福克斯姐妹三人还有她们的嫂子丽娅,在有生之年的各种场合下表演了这种现象。可以说正是这几声巴掌拍出了风靡美国乃至欧洲的唯灵主义运动。

[4] 胡狄尼(Houdini)是本世纪初的美国著名魔术师,擅长各种脱身术,他对各种的特异功能表演深表怀疑。他亲自参加了许多降神会表演,揭穿了大量灵媒的骗局。

[5] 最后由一位对超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从原始数据资料中发现了索尔改动实验数据的证据,索尔从此被确认成弄虚作假的超心理学家,声名扫地。

[6] 照片上出现奇怪的意外的光、变形的人物、或者出现逝世者、天使的形象等等,还有一种是凭借“意念”直接曝光照片,使照片上出现头脑中的形象。过去梦游者者位置由灵媒们替代了,有不少灵媒其实就是当初的催眠师。还有一个信奉斯维东保(Swedenborg)学说的宗派团体可能也起了很大作用,他们根据这位与休姆及福尔特尔同时代的、即是科学家又是空想家的瑞典神学家的文字,相信存在着神灵的世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0892-467562.html

上一篇:澄清脂肪肝的成因-DKFZ科学家赢得肥胖病科研成果奖
下一篇:降神术160年 — 事情是如何闹腾起来的
收藏 IP: 114.245.181.*| 热度|

1 X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