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复苏,脑损伤早期康复,神经科疾病,高压氧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e4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博文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宜早和给予充足剂量为好

已有 5897 次阅读 2009-10-12 03:35 |个人分类:脑外伤|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高压氧, 脑外伤, 脑室, 脑萎缩

       焦辉医生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926 所提"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和时间:脑外伤是半个月,缺氧性脑病为20次以内,煤气中毒是7次以内,另外要掌握一下颅内压力,颅压正常可以做,高颅压或低颅压患者都不适合做。抽搐和气管切开不能做。"不知依据来自何处?你是否有这方面的临床经验?我是北京天坛医院高压氧科主任,神经病学博士,神经病学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我专门从事高压氧神经病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你上文所提的内容应该是指高压氧医学中的各种疾病的治疗剂量学问题,其内涵是很专业的,也极其复杂,也正是我们目前一直在潜心研究的内容,然结论远不像您文中表述的那么片面和轻率,甚至荒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就是氧化还原反应。人类的大多数疾病究其发病原因、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或因或果,都与缺氧密切相关。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有美国氢弹之父之称的爱德华?泰勒曾不无遗憾的说:“It is not entirely impossible, that, perhaps sometime in the next decade, professors of medicine will have difficulty in explaining why the treatment with (hyperbaric) oxygen was not widely adopted much earlier.(很可能在十年以后某个时期,医学专家们将难以解释为什么没有在临床上更早一点的推广采用氧或高压氧来治疗疾病。)”
我国有“神外巨人”之称的王忠诚院士在亲身做过20多次高压氧治疗后曾经动情的说:“高压氧治疗的疗效真的很神奇,应当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
       目前,美国高压氧神经病学专家曾多次报道高压氧治疗小儿颅脑损伤,其治疗次数高达100-200次以上,有关文献也证实,颅脑损伤患者通常高压氧治疗60次以上效果最为理想。我们北京天坛医院高压氧科主要从事众多神外病人颅脑损伤患者的复苏和恢复治疗,每日治疗患者50-60人次,所得剂量学认识也与你所引述大相径庭!另外,就说来我院救治的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只要一发病就来我院治疗的,几乎所有患者均经过我们合理用药和60次以上高压氧治疗病情达到临床痊愈,同时核磁结构及功能影响均显著好转(当然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症状改善并不同步);再说,您提到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可引起脑萎缩、脑室增大...我想大概是您的臆断吧,不知是否有循证学依据?我认为,各种颅脑损伤,特别是全脑性缺血缺氧性损伤在各种治疗挽救可挽救脑组织基础上未能完全挽救的损伤脑组织都会逐渐出现坏死、软化,进而被吸收,经一段时间后在影像学上均会出现不同程度脑萎缩和病灶区域软化现象,是病情的自然发展结果,并不是高压氧治疗导致的。此外,作为一名神经科医生应该知道,导致脑室扩大的原因很多,例如常见的有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影响了脑脊液的循环导致的交通性脑积水,各种原因导致的梗阻性脑积水都会在脑损伤之后一定时期可能发生,造成影像学上的不同脑室的扩大现象。当然全脑损伤的一段时间后,因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也会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现象。作为一名称职的神经科医生在患者损伤的初期就应该应该知道这些现象可能会发生,而且要在采用各种治疗手段积极挽救患者受损伤脑组织,使其最大程度的不至于形成坏死、软化或凋亡,造成将来脑萎缩,脑积水,甚至颅内高压的发生。一旦发现脑室扩大就要及时鉴别诊断清楚是否存在颅内高压,如果确定由脑脊液压力过高所致,应及时给予梗阻清除、脑室腹腔分流等颅脑手术,然后再继续采取内科手段,如高压氧、药物和康复治疗。

       焦辉医生“高压氧是急救治疗手段,不是越多越好”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926 一文所谈极不科学!我想这些专业问题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她应该抱有科学的态度才对!不该武断结论、客观上导致误导广大患者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7716-261688.html

上一篇: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是个“好病”
下一篇:对"老年人煤气中毒后迟发脑病高压氧治疗不如药物治疗好的彻底"的评论
收藏 IP: .*| 热度|

2 孙学军 赵晓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