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m 地方普通高校为师者,每日反省身正,努力去做学高

博文

我对学生说(二) 精选

已有 7764 次阅读 2009-9-23 11:40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开博的原因之一是想把要对学生说的话放在上面,既是与同学们交流,也是想与同行们探讨,更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于是有了我对学生说(一),现贴出写于2007年9月3日的一份讲稿,暂且称为“我对学生说(二)”,可能难免会继续贴出(三)、(四)之类的。但说心里话,这些看似对学生的要求无疑也是对自己走过道路积攒起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我的老师们给我们教诲的回顾与反思,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要求现在的自己。所以拿出来与学生们共勉!

 

严谨为学、诚信为人

——化生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教育——导师代表讲话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大家好:

很荣幸有机会代表导师与大家交流。

首先我代表全体导师对大家成的到来表示欢迎和祝贺!欢迎你们,因为你们的到来又壮大了我们化生学院的研究生队伍,加强了我们化生学院的科研力量;祝贺你们,因为你们凭借自己的辛勤努力,在科学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台阶,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此时,你们站在了新的起点,要开始新的旅程,作为导师,我们满怀希望和期盼,也背负着压力与责任。回想自己从学生到导师,尤其是送走了自己培养的毕业研究生,有很多感想,在此与大家交流,希望对你们走好未来三年的人生道路,有所启迪。

1. 了解规则 明确任务

  

我们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有些同学还有工作经历,不论在那个阶段,都要遵守这个阶段的规章制度,要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这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比如说学生守则,违反学生守则会受到相应的处分;高考录取要有个分数线,达不到录取分数线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大学毕业要修满相应的学分,否则可能拿不到学位。曾经的你们,也许很出色、很辉煌。但那些仅仅是你们的过去。今天你们都成为了研究生,首先要清楚学校/学位对你们的要求,了解学校的奖惩制度,比如,申请学位的条件,优秀论文和优秀毕业生的条件,研究生科研立项、科技创新、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等,明确自己当前的任务,尽快适应新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氛围,重新调整和定位自己。

2. 确立目标 制定计划

了解了规则,你要有个目标,是拿个学位就满足了,还是要掌握真本事?将来是做个有硕士学位的中学教师,还是要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因为你的目标会影响你的思维和行动,决定你最终在社会上能占据个什么样的位置。建议大家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儿,看得远一些,不要做井底之蛙。大家入学后,会拿到一张培养方案表,一旦确定了指导教师(关于导师的确定,我们现在是采取双向选择,整体协调。在专业范围内,你可以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你自己的研究兴趣去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特点、工作需要等选择学生,最后整个专业内整体协调),你的导师会与你一起制定关于你个人的培养计划和方案,这不是虚设的,是实实在在的,其中你要学的课程、每一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都应该有所体现,比如我一般是为每个学生制定三年的学习计划和每学期要完成的任务。你心中要时刻装着这些东西,不要盲目,不要迷失方向。

3. 勤奋努力,不怕吃苦

天道酬勤,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研究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从艰苦中体会专业的乐趣。本科学习过程中,所有的事情都是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比如实验课,药品老师给准备好,实验材料老师给准备好,仪器设备老师给准备调试好,甚至电源都接通。研究生阶段则不同,从最开始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设计研究方案,需要哪些仪器设备、药品、材料,时间安排,具体操作,结果的统计分析,论文的写作,都是要大家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当然导师会引导,但导师不应该替你做。你每前进一步都是需要辛勤的汗水铺路,所以大家不要等,要勤奋努力,可能有人见过小鸡出壳的过程,要在蛋壳的中央啄出一圈的洞,最后用双脚蹬开蛋壳,这是非常辛苦的过程,很多好心人怕小鸡会闷死在蛋壳里,蛋壳刚被小鸡啄破了一点儿,便迫不及待地扒开蛋壳,帮助小鸡出壳,而这样的鸡雏往往难于成活。对大家也一样,因为吃苦使你强壮,吃苦使你练就了本领。

4. 珍惜时间 积零成整

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经历,可能也有不同的习惯。有人喜欢早起,有人习惯晚睡,这是生活习惯,本无可厚非。但你9点钟起床,食堂早已过了早餐的时间,我们有很多研究生8点上课,8点多才匆匆走进教室,手里还要拿着面包、牛奶之类的早点。没有课就更不用说了,9点多钟才晃晃悠悠走进实验室。这样的习惯要改。建议大家制定一份适合你自己,又服从大局的时间表,细化到起床时间、吃早饭时间、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睡眠时间,甚至洗衣服时间、购物时间…… 精明的同学你可以自己算一算,三年,有多少个月,多少周,多少天,多少个小时?这里面含有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你怎样利用?如果你的同学、亲属结婚、长辈过生日、寿辰,是不是要参加?男朋友出差是不是要送行,女朋约会是不是得赴约?所以你要制定你自己的时间表,养成珍惜时间、合理用时的习惯,清楚哪些时间是不能给别人的。此外,要学会利用零散的时间,比如,第一学期大家课程表会安排得很满,临时可能会有的课程不上了,我亲耳听到研究生这样说,“12节课不上了,白起来了!”可见,如果1,2节没有课他会做什么!作为学生,你应该先老师来到教室、实验室。

5. 主动学习 日积月累

很多同学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老师布置作业/任务就去学,否则就没事儿了,从来不主动找老师探讨问题。你们的专业背景不同,基础不同,建议大家自己补上所缺的知识,此外还要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如每天阅读一段文献,每周翻译一篇文摘,每月写一篇短文等等,遇到问题随时向老师请教。学习要日积月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孙儒泳先生曾经教育学生要准备三个本子:这第一个本子,是文献阅读记录本。我认为最好是活页本,便于以后归类,我们在阅读文献时,把其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记录下来,这页纸上一定要包括阅读文献的作者、文献来源、和主要知识点,到你自己写文章时可以归类和引用。第二个本子,实验记录本。这是你实验研究的真实记录,大家走进实验室,就要带着这个本子,严格按照记录规范和要求进行记录,正规的实验室实验记录由实验室提供,归实验室所有,是科学研究档案的一部分。第三个本子,灵感本。随身携带,甚至睡觉时也放在枕边,记录你的思维和灵感,有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可是就在睡前,突然有了新的想法,赶紧记录下来,否则早晨醒来全忘了。我建议大家还要有一个本子,就是日常工作的记事本。也应该随身携带,把你的计划记在上面,睡前列出几条第二天要做的事;去找导师探讨问题带着这个本子,有关安排、任务、做法、要求及在上面,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我们有时候事情多了,难免遗忘,而且我也发现,我们有些学生没有记录的习惯,导师安排布置的任务总是完不成,原因,忘了!

6. 持之以恒 雷厉风行

做事要持之以恒,我们很多人做事属于激情型的,高兴了就废寝忘食,厌烦了就丢到一边,另一些人则属于例行公事(常规)型(routinely),按照事先制订好的计划,持之以恒,美国有人曾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习惯和科研成就做过调查:曾经在同一水平的科研人员,若干年后,激情型人坚持从事科学研究的比例和业绩远不如常规型者。所以,建议大家做事要有章法,持之以恒,不要全凭感觉,凭兴趣。

此外,做事要雷厉风行,有些人习惯拖拉,不论什么事,总是拖到最后的期限才去做,还美其名曰这样效率高,其实很多时候是完不成任务或草草应付了事。大家可能都知道所谓的碎石理论,就是说把大石块先装进去,之后装装碎石和沙子,这样车子装的就多,先把砂石装了进去,大石块就放不进去了。我们做事也是,先抓重要的大事,之后再用零碎的时间处理一些小事,就不会出现完不成重要任务的情况。建议大家从日常习惯做起,磨练意志 形成品格。这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

7. 勤于思考 创新思维

 

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习惯了顺从,习惯了应付,很多时候都缺乏应有的质疑,想不到问个为什么?”。我们很多同学是从校门到校门,老师怎么教,笔记怎么记,考前怎么背,考试怎么答,没有变化,不需要思考。导致我们有的研究生没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师将实验安排好,自己像上大学生实验课那样照着做就行,如果做不下去了,怪老师没有考虑周全,自己一点儿都不想动脑筋。试想那样你不就成了机器了吗?还有哪一点儿是你自己的?一般来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要做到自己设计完成实验,自己撰写论文。

研究生,定位是初级科学研究人员,而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原始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评价你的开题报告、学位论文首要的就是创新性。一个不会思考的人,不可能会创新。所以大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在阅读文献时,要边阅读边思考,作者下一步要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如果我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设计实验,有了你自己的思考,再看别人的东西,你就会批判地吸收,在自己写东西时,也就不用东拼西凑,会有自己的条理和逻辑性,有思维的主线。

既要敢于研究新的理论、学习新的技术,也要注重技术、方法和工具创新。技术、方法和工具创新常常是理论创新的前奏。如果审视一下科学上卓有建树的学者或举世瞩目的成果,往往在思维上、仪器设备上、方法上都具有创新性。

8. 加强交流 跟踪前沿

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交流的方式很多,如研究组内的交流,学术报告,校外专家来访,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等等。

在交流过程中,常常能激发出新的思维、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研究生要积极参与热点科学问题的讨论。更要珍惜学术交流的机会,一位好的导师会主动为研究生与成功者接触创造条件,将研究生引荐给著名的科学家。研究生要敢于与成功者接触,学习他们的科研精神和成功经验。与强者交往,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术交流了解前沿,结识同行,宣传和推销自己。

但要达到这个目的,要有交流的话题和问题,这要靠你平时的积累。听学术报告,应该积极主动、启动自己的思维,绝不是被动地听。要注意学习报告人的思维方式、报告策略、演讲风格。研究生不仅要尽量地多听学术报告,更要积极地做学术报告。通过做报告,锻炼思辨、组织和表达能力,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9. 求真务实 杜绝虚假

“必须在研究生和导师中大力提倡务实求真的科研作风,坚决反对和杜绝弄虚作假、杜撰抄袭的行为。教育部门和导师要将科研道德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旦发现违反科研道德的事件,一定要及时从严处理”(这段话应该是当时在网上摘录的,暂查不出出处了!2009.9.23日补充)。

10.学会做人 规范行为

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我的一个学生毕业前对我说,老师,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上竞争、比拼,到最后拼的是人品。不论你做什么,首先要学会做人,有几点我认为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要心存感激,乐于回报;要有责任意识,承担义务;要诚实正直,宽容忍耐;要文明礼貌。

心存感激,我们要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感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感谢同学对我们的帮助,如果有了这些感激之情,你会觉得你应该努力去学习、工作,应该去报答他们。

责任意识,我们有的同学,总觉得别人为他做什么是应该的,我是你们的孩子,你们就应该培养我,所以花钱如流水,甚至连袜子都要妈妈给洗;我交了学费,学校、老师、工作人员就应该为我服务,上完课满书桌膛垃圾,满地废纸;做完实验用品不清洗整理,垃圾到处都是。你要清楚对社会、对家庭、对研究组、对宿舍,只要是你是其中的一员,你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

诚实正直,尤其是我们作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工作上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有半点的虚假,做人也应该诚实,踏实,我就遇到这样的事,当我想要引用一篇文献的数据时,我的老师告诉我,他的数据可能不准确,最好不要引。试想想,如果你说的话、你做的事都不被别人相信,你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你的工作还有什么价值?

宽容忍耐要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气度要大,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地自我完善,勤于自我检讨。要采取积极措施化解矛盾,消除误会。尽可能冷静地对待不同意见和争论,避免言辞伤人。不要盛气凌人,给当事人思考和回旋的余地。无理取闹不可取,有理不让人的做法我也不鼓励。

文明礼貌,这不光是传统,也具有时代意义。举例来说,我们现在都很少写信,代之是使用电子邮件。但我们很多同学在给老师回复电子邮件时没有称呼,没有落款。这还是不错的,有的同学干脆就没有回复,导师给学生发个通知、发篇参考文献,石沉大海,没有回音。这是不礼貌的。再比如,与长辈或师长共同进餐,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老师连吃饭你也管,累不累呀,很累,但是不说就出笑话,这笑话就发生在我们的研究生中,毕业答辩会后,我们会安排答辩委员会成员、导师和毕业生一起聚餐,这本是导师出钱安排的答谢宴,可是我们的多数同学只顾自己吃喝,不知道自己应该首先向导师和答辩委员老师表示感谢、敬个酒(不论你喝的是不是酒,要表达一种意识)、说句感谢的话,这是没有礼貌,会被人耻笑的。此外,课堂上吃东西,睡觉,诸如此类的也都常见。

尊敬师长

作为一名研究生,应当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学生身份和地位,尊重导师,虚心做人,踏实做事。要做到勤学好问,经常主动与导师交流和沟通,让导师及时了解到自己的想法,少走弯路。导师把握学习研究方向,并适时给以指导,同时,作为学生要充分发挥和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一个好的导师,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为学生指引前进方向,给学生以压力和任务,批评和纠正学生的错误的严师,如果导师给你现成的题目、方法,你只要照着作就能轻松毕业,那你就成了劳动力,如果导师从来不批评你,不指出你的错误,那是对你的放弃。

团结合作,研究生之间要树立互帮互学的风气,同学之间正确对待竞争与友谊的关系。要有团队精神、形成合力。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希望大家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严谨为学、诚信为人,只要大家播种汗水,就能收获成功!祝愿大家在化生学院这个大家庭里,实现你的梦想!

                                                                      写于2007.9.3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570-257316.html

上一篇:大四、研三怎样度过?
下一篇:晒晒我鼠宝宝
收藏 IP: .*| 热度|

11 马雷 王德华 刘全生 唐小卿 孔玉侠 盖鑫磊 王力 纪阳 李泳 吴明火 coraline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