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关愚谦全力以赴 霍英东出资相助——欧华学会的故事(上) 精选

已有 7879 次阅读 2016-8-30 23:59 |个人分类:人物专访|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关先生与霍英东2张,年会一张

关先生与霍英东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6/7/28

如今在欧洲,华人的各种协会不胜枚举,可是很少有谁知道,早期的华人协会是如何筚路蓝缕,开创和开展活动的。据我所知,欧洲最早的华人学者组织叫欧华学会,1978年酝酿,1979年筹组,1981年成立,活跃了20多年,堪称欧洲华人组织的一个先驱。最近我采访了德华学者和著名作家关愚谦教授,这才知道当年的欧华学会,是他与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筹办的,关愚谦是欧华学会的实际创办者和前后三届理事长。欧华学会还曾得到香港企业家霍英东的慷慨支助,现在就把这段感人的历史说来与大家分享。


欧华学会的成立一半是逼出来的

欧华学会的筹组,可以追溯到以前的欧洲汉学家年会。据关老讲,他1976年取得博士学位,成为汉堡大学汉学系的正式讲师,1978年夏天有机会参加了欧洲汉学家意大利年会,年会在意大利北部南蒂罗尔山区举行,有来自各国的汉学家参加,其中大多数是白人,也有一些旅欧的华人学者。

会议开到第三天,在瑞典哥德堡大学任教的黄祖瑜教授(1912-2005)在饭厅用晚饭时,拉着嗓门喊道:我们中国学人今晚一起喝喝酒,碰碰头,好不好?就在他的号召下,十几个与会的华人学者热热闹闹地凑到了一起。

“这不是想搞小圈子”,黄老说,“实在是大家长期分居欧洲各地,平日见面机会太少,尤其是我,住在瑞典,那里地广人稀,中国人更少得可怜,我又娶了个西方女子为妻,一年也说不上几句中国话,心里实在憋得慌,一有个用中文谈话的机会,就觉得格外亲切舒畅。如果我们中国学者也能每两年一起聚聚有多好。”黄教授感慨地说。

沿着他的话题扯到欧洲汉学界华人学者的地位,当时汉学界的白人学者,往往表现出优越感,不把华人学者放在眼里。大家觉得欧洲华人学者不能一直寄人篱下,应是站起来的时候了,最好能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一个反映在欧洲华人学者心声的学会,加强欧华文化学术的交流。黄祖瑜自己上年纪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他问大家,“谁愿意挑起组织工作的重任,召集一次华人学者碰头会。

此话一出,全场立即沉默下来了。比黄教授年轻20岁的关愚谦回忆说;“我本来不想出面揽事,但没有一人愿意出面,倒也出乎我的意料,眼看着大家心里期盼的好事又要泡汤,我忍不住了。在北京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工作时,我专搞组织工作。眼下组织一个十几个人的碰头会,与我过去组织万人大会和大型国宴相比,真是小菜一碟。只是我觉得这种事应该由德高望重和学识渊博的前辈学者挂帅比较合适,我想到了汉堡大学中文系主任刘茂才教授,也许我能说服他出面,我愿意当一个跑腿的‘伙计’。我于是自报奋勇,答应回去和刘教授商量商量看。”


欧华学会——新婴儿呱呱坠地

汉堡大学刘茂才教授获悉这个情况后,马上就表态:这是好事,我可以出面,不过组织工作就得麻烦你了!他委托关愚谦具体操办。那时关愚谦年富力强,勇于任事,热心于公益事业,正想为中欧交流大干一番,于是就接过了这副重担。

万事开头难,经过努力,他们在汉堡近郊找到了一个过气侯爵的私宅,租价很便宜。一共来了二十多位欧华学者,大家都住在这宅子里,讨论问题,自己动手做饭。五天的聚会很快过去了,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要求成立欧洲华人学会。为此选出五人筹备领导班子,关愚谦是筹委会中年轻的,负责秘书工作,承担了大量具体工作。实在忙不过来,就让妻子汉学家海珮春也帮忙。

19803月,筹委会在巴黎召开了筹委扩大会,同年九月,又趁瑞士苏黎世召开欧洲汉学家年会之际,邀请与会华人学者共同商讨学会正式成立事宜。经大家建议,筹委会决定于翌年夏在里昂召开成立大会。

1981年欧洲华人学会成立大会,终于在法国里昂市郊艾芙(Eveux)的修道院内正式召开了。827日下午,近三十位来自欧洲各国的华人学者,一致举手通过了他们组织的章程;在如雷的掌声中,宣布了一个婴儿——欧洲华人学会(简称欧华学会)的诞生。掌声不但把这个消息传到世界各地,带来了更多人的关怀;也结束了欧洲华裔学人历来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情况。当晚大家一起联欢,共同庆祝这个多年来众望所寄的学会的成立。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报告了自己工作的心得。没想到中国学者在欧洲,所进行的工作是如此广泛,不论在文化界、学术界、几乎在欧洲各个大学研究所,都有华人学者,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而且成就卓越。这里只举几个例子。巴黎大学的李治华教授,以30年的心血,与夫人合作完成了《红楼梦》的全译本。全欧规模最大的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图书馆馆长马大任先生,是欧洲汉学图书馆的权威。欧洲汉学会举办汉学图书馆研讨班,就委托马先生主持。瑞典哥德堡大学的黄祖瑜先生,河南信阳人,1939年即定居瑞典,用英文和瑞典文翻译了大量的唐诗宋词以及古代和现代优秀散文,他编著的《中国历史大纲》一书在瑞典出版获得好评,被列为瑞典大学用的教科书,并再版了多次。不少瑞典人,包括官方机构,经常都向他咨询有关中国的各种问题。周庆陶先生任教于巴黎高级翻译学校,他的学生全是经过严格入学考试的大学毕业生。周先生不但桃李满天下,而且在科技翻译中,成功创造了一些法文新词的中译,得到国内的采用。

一个星期的聚会,转眼就结束了。与会者以不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了第一届理事会,组成如下:

黄祖瑜(瑞典)……理事长

李治华(法国)……副理事长

马大任(荷兰)……常务理事,负责对外联络

关愚谦(西德)……常务理事,负责学术出版

车慧文(西德)……常务理事,秘书

周庆陶(法国)……理事

罗善保(英国)……理事

张景瑜(英国)……理事

洪有纾(瑞士)……理事

大会决定聘请刘茂才(西德),钱志豪(法国)为荣誉理事。还聘请刘仁凯(西德)管理财务。

学会缺少财物上的支持,但是,那个时候,华人学者在欧洲的地位不怎么受到尊敬,难以筹资,于是每个会员都主动出旅费来参加两年一次的学会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连在里昂(1981)、巴黎(1983)、科隆(1985)、柏林(1987)、日内瓦(1989)召开了五届大会,与会者一般都能保持四五十人。由于这是华人高级知识分子聚会的场所,在那时台海两岸对立极为严重的情况下,该学会政治上坚决保持中立,不站边,影响越来越大,惊动了大陆、香港、台湾的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当然,这里面不乏一些来自两岸政治上怀疑的声音,正像《欧华学报》第一期文章所写,尽管政治上的妖魔阴影不断在追随着它,但它始终不为其所动,保持中立。

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五届大会上,关愚谦被推选为欧华学会理事长,大家决定下届十周年成立大会在汉堡举行。关愚谦说:“我自从来到德国,对德国的不重视中国文化的心态很觉不平衡。我在国内读过英、法、德、俄、美等西方国家翻译成中文的文学作品,但是,在德国,连中国的五大才子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西厢记》都没有像样的翻译版。因而,我自说自话地下决心,我现在在欧洲,就要尽量把中国的文学介绍到西方来。既然大家选了我,我就要尽汉堡的地主之谊,把这次年会开得好,大家都是文采熠熠的学人,过得高兴,多写几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哪怕我把这两三月的全部工资都全部奉献出来,也责无旁贷。”


邂逅了霍英东先生

无巧不成书。就在欧华学会经济上一筹莫展的时刻,关愚谦邂逅了霍英东先生,给学会如虎添翼。

那是1989年十一月,正好是柏林墙刚刚倒塌之后。一天,关愚谦接到一个电话,是霍英东基金会主席何铭思先生从法兰克福飞机场打来的。他说霍英东先生一家几口包括大公子霍震霆要到柏林去访问,能否拨冗相见。霍英东是香港知名的大企业家,关愚谦纳闷,自己与他从无交往,他们是如何知道自己的电话号码的。何先生告说,霍英东长期订阅香港的《信报》,而关愚谦是《信报》的专栏作家,自从1986年以来,几乎每周都有一两篇文章见报,分析欧洲局势,乃至世界大势,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广泛,文章生动,在香港和东南亚有数不清的粉丝,霍英东也很喜欢读。因此通过《信报》索取了关愚谦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在西柏林见面。关愚谦欣然表示同意。

霍英东(1923-2006)先生祖籍广东番禺,出生在香港一个穷苦的水上人家。水上人家住的是舢板,人称“舢板客”。全家以船为家,靠捕鱼、驳运为生。7岁那年,两个兄长在一次风灾中翻船身亡,父亲不久病故。霍母怀着悲伤的心情,带着霍英东及其姐妹三个孩子“上岸”居住。稚儿待哺,她便硬着头皮经营驳艇业,白天将煤炭等货物用驳艇从大轮船运到岸上的货舱,晚上回家还要替人缝补衣裳,以帮补家计。霍母深知,没文化难有前途,在霍英东小学毕业后,便以每月5元的“高昂学费”把他送入名校皇仁学院读书。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轰炸香港,正准备考试进大学预科的霍英东就辍学了。

霍英东18岁找到第一份工作,是给轮船上当加煤工。后来当过苦力,在搬运一个大油桶时,由于力气不够,被压爆一根手指,致使一只手残疾。霍英东学会做生意,始于他的母亲跟伙伴合作在湾仔开设杂货店。在店里他学会了如何在同一时间应付10多个顾客而面面俱到,并练就敏捷的算数头脑。这些都给他打下了做大生意的基础。以后他又开始经营驳运业。

抗美援朝时,美英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禁运,敢于冒险的霍英东却冲破禁运,将稀缺物资和盘尼西林等药品运进大陆,支援了祖国,也赚了一些钱。航运业的成功,使霍英东对自己的事业更充满信心。朝鲜战争以后,他将目光和经营重点放到楼宇住宅建设上去。1954年,他出资加贷款在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和拆迁旧楼,建筑新楼,开始进入他事业的全新时代。是霍英东,在香港最先采用楼宇预售的办法,只交首付就可买房,这叫“卖楼花”、“炒楼花”,吸引更多的市民买房住。他还从事建筑材料海沙的挖取和进口。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霍英东名下已有60多家公司,大部分经营房地产生意。他本人亦被推举为香港地产建设商会首任会长。这个昔日的苦力成了香港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大陆的改革开放给霍英东带来了新的商机。1979年当别人还在犹豫观望的时候,他就在广州开始投资兴建白天鹅宾馆,1982年竣工,这是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宾馆,起到了样板示范作用,曾接待英国女王。

霍英东身为亿万富翁,然而并不追求奢侈和享受。爱吃的还是玉米、芋头和稀粥;但是他却捐献大量资金,为家乡修桥修路,捐资兴学,捐建体育馆,支持中国的体育事业等等。他被选为几届全国人大常委,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其他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9ew.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999801.html

上一篇:观察三八线, “萨德”不救韩
下一篇:游仁川中华街,乘客轮至青岛
收藏 IP: 78.54.109.*| 热度|

9 陈南晖 王勇 鲍海飞 白龙亮 黄永义 郭向云 qzw table xliang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