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敬仰诸葛亮 处处武侯祠

已有 3660 次阅读 2017-9-12 17:25 |个人分类:中国名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3661古隆中石牌坊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7/9/10

诸葛亮的名字,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长期以来,他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智慧的化身,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敬佩。这种看法形成不是偶然的。他,确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与孙权联手,在赤壁大败曹操,并进军四川,奠定蜀汉与曹魏和孙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在北伐攻魏时,他积劳成疾,病死在军营中。祖国各地留下诸葛亮的不少遗迹和纪念地,名为武侯祠的就有七八处之多,这里叙述一下我自己拜谒过的几处。



南阳武侯祠  诸葛卧龙岗

2015年清明小长假,弟弟开车带我出游。这次目标是南阳。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当地有武侯祠、保存完好的南阳府衙和医圣祠(纪念张仲景)等三大古迹名胜。其中武侯祠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诸葛亮曾在南阳生活过,他在《出师表》中不是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吗?于是我们就首先直奔武侯祠而去。

从西安出发,沿沪陕高速(G40),400多公里,一路风驰电掣,半天就到了。下了高速公路,沿着通衢大道卧龙路,不久就看到了路北高岗立有一块巨石,上书“卧龙岗”三个朱红色大字,旁边的台阶之上,竖立着高大的石牌坊,横幅镌刻着“千古人龙”,武侯祠已经到了,据说它就建造在当年诸葛亮当年蛰居,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古时这块丘岗之地,位于南阳城西南七里处,可如今已被扩建的市区所包围。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其实原籍并不是南阳人。他出生在琅琊(今山东沂南),幼年丧父,建安二年(197),随叔父到襄阳投奔荆州牧刘表。叔父去世后,他来到南阳,结草为庐,开始了“躬耕于南阳”的布衣生活。南阳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号称东汉的“南都”,经济文化发达,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增进知识、观察社会、了解时势的优越环境。他晴耕夜读,博览群书,广交士林,成为旷世奇才,未出茅庐而洞悉天下大事,被誉为“卧龙先生”,卧龙岗即得名于此。

建安十二年(207),寄人篱下而又思贤若渴的刘备,在徐庶的举荐下,先后三次来卧龙岗拜请诸葛亮,征询兴复汉室的大计。诸葛亮被刘备三顾深深打动,在草庐中为刘备谋划了“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治国方略。刘备如鱼得水,相见恨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草庐对”(又称“隆中对”)。因此,南阳卧龙岗孕育了千古名相诸葛亮,成为三国历史的源头,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诸葛亮离开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后,开始了壮怀激烈的人生旅途。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旗开得胜,接着联吴抗曹,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入蜀后辅佐刘备父子,受封武侯。他深入泸水不毛地,七擒孟获,稳固了后方;接着北上伐魏,六出祁山,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于岐山五丈原军中,后来葬于勉县定军山下。

蜀汉灭亡不久,蜀故将黄权就率族人在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祭祀武侯,晋代卧龙岗上已形成祭拜诸葛亮的祠庙,距今1700多年了。历代经过修葺、重建、增建,由当年诸葛亮居住的草庐逐步发展为占地200余亩,融古建、园林于一体的宏大建筑群。今日南阳武侯祠的规模、格局基本上是清康熙五十一年扩建后奠定的。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龙岗遥连嵩岳,南濒白河,岗峦起伏,曲折回旋。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其间。现存殿堂屋宇200余间。主要建筑分布在阶阶抬高的中轴线上。首先看到的就是那座千古人龙石牌坊。拾级而上,进入武侯祠大门,就到了祠内。两侧有小湖卧龙潭和扶疏的花木。沿着中轴线竖立着“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牌坊、过仙人桥,就是碧瓦朱墙的武侯祠山门。入内即进入武侯祠第一个院落,依次坐落着三代遗才石坊和大拜殿,其中大拜殿是历代祭祀诸葛亮的主殿。供奉着诸葛武侯坐像,羽扇纶巾,神态儒雅。左右是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配享,二人均在蜀亡之时捐躯沙场。

大拜殿之后,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为一座八角攒尖式草顶建筑,建在原来诸葛亮躬耕故宅基础上。出茅庐,过小虹桥、翻假山,便到了卧龙岗最高的建筑——宁远楼。它坐落在中轴线末端,为诸葛亮躬耕时的书斋旧址,得名于诸葛亮的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堂内现塑有五组蜡像,再现了躬耕南阳、徐庶举荐、三顾茅庐等历史场景。

中轴线两侧的野云庵(诸葛亮与友人聚会处)、半月台(诸葛亮夜观天象的地方)、古柏亭(诸葛亮曾在此植树)、躬耕亭、碑廊等随势而建,造成一处处小巧灵活的景观。与中轴线平行的东轴线上,则有三顾堂、关长殿、三顾堂等景点,以及汉代历史陈列馆和汉代文华苑等近来开设的参观点。

由于还要游览府衙和医圣祠等景点,时间有限,我们只是大体浏览了一下南阳武侯祠,匆匆一瞥,对其格局有个基本的了解而已。如若仔细参观,没有一天时间是不够的。

这里用一首小诗结束此次的南阳瞻仰武侯祠的旅程:

南阳武侯祠,诸葛卧龙岗。

躬耕旷世才,刘备顾草堂。

功盖三分国,谋略九州扬。

鞠躬尽瘁卒,风节永留芳。



襄阳也有武侯祠

不仅是南阳,湖北襄阳也宣称是诸葛亮出山以前躬耕的地方,即在古隆中。2010年10月,我在武汉和宜昌参加过第16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后,乘火车经襄樊回陕西,顺便游览了古隆中。襄樊(2010年底改名襄阳市)是湖北大市,鄂西重镇,和宜昌同为湖北的副中心城市,与省会武汉三足鼎立。襄樊地跨汉水两岸,实际上是两个城市,江北为樊城,因周宣王封爱卿仲山甫(樊穆仲)而得名,胜迹首推米公祠,纪念北宋书画家米芾;江南为襄阳,古城池始建于汉代,至今犹存,周长7公里,略呈方形,开6座城门。环以护城河。现在那古朴典雅的城池,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字仲宣,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昭明台(也称钟鼓楼,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等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韵味。

古隆中则在襄阳城西15公里的地方,有公交车通达。古隆中又称襄阳武侯祠,偎依在西山环抱之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妙笔生辉,用这短短32个字,精辟地概括了隆中的生态地貌、风土人情。现在的古隆中已经不是隐士的家园,门面十分排场,里边除了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武侯祠等等隆中十景,还有牌坊、花坛、碑亭、松柏,更像是一座文物园林。

很久以来,襄阳古隆中和南阳卧龙岗两地在争论,孰为“正宗”的诸葛躬耕隐居故地。“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双方争得不亦乐乎。

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两地都要顾知府表态。顾沉思后,写下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但两地的争执至今仍无定论。



武侯祠墓定军山

20124月,我参加陕西省海外交流协会组织的“海协理事海外博士陕西行”考察活动,乘车经穿秦岭而过的高速公路,前往陕南勉县。首先参观武侯祠,也就是纪念诸葛亮的地方。武侯祠位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始建于263年,比成都的武侯祠还早50年。明代,在当年武侯行辕相府之地,即现址重修了武侯祠。

进大门,迎面建筑叫乐楼,是每年八月祭祀诸葛亮庙会时演戏的舞台。乐楼广场东西两侧为东西辕门,修建在当年出入蜀地的必经之道上,文武官员过此要下轿下马,表示崇敬。牌楼正面写着: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另一面则撰有:天下第一流。

进入第二院落。主建筑为琴楼,像一座城门楼。楼内存放石琴一张。琴楼是勉县城西古阳平关关楼的模拟。相传此关楼是诸葛亮设“空城计”谋略之地。琴楼两旁为钟鼓楼。一般钟楼在东,这里在西,意为诸葛亮不忘北伐,统一汉室,故而西钟东鼓。

穿过琴楼,进入主体院。戟门,是历代官员拜谒诸葛暂存兵器和整理衣冠之所,两侧悬挂对联“孤忠遗恨千秋在,大林悲风日夜鸣”,赞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戟门前方的殿堂叫拜殿,高挂“大汉一人”,“天下奇才”等匾额。东西两侧墙下碑石林立,共竖有70余块,历代名人如李白、苏轼、王安石、陆游、顾炎武等,都在祠内留有诗文刻石。杜甫留诗曰:“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这几个字“大名垂宇宙,遗像肃清高”,是于右任感慨诸葛亮的人生际遇而写的。正如岑参诗曰:“遗庙空肃然,英灵贯千岁。”

这座是祭祀诸葛亮的大殿。正中的神龛中,端坐诸葛亮的塑像。手握羽扇,栩栩如生。旁边琴童侍立。神龛下两侧分别为侍卫关兴和张苞。大殿上悬挂书有“忠冠云宵”的匾额,是嘉庆皇帝亲题。

大殿后为崇圣祠,又称寝宫。古代宗庙分为两部分,前面的叫庙,后面的叫寝,称“前庙后寝”或“前堂后寝”。寝宫东南边有琴台(或称琴亭),相传诸葛亮曾在此抚琴而得名。

接着,我们又瞻仰了武侯墓。武侯墓在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古战场脚下。定军山是蜀国汉中门户,号称“十二连山一颗珠”。老将黄忠曾在此刀劈曹操大将夏侯渊于马下。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卒于陕西岐山渭河南五丈原,如今那里建有诸葛亮庙,以及他的衣冠冢。但诸葛亮留有遗嘱,葬于定军山,防止北方的强敌。正所谓“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

进入陵园大门,便可以看到山门内侧的两幅壁画,分别是“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临终托付遗言”时的场景,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

经过拜殿,我们就来到了雄伟宽敞、庄严肃穆的大殿。殿内正中端坐的便是集忠诚与智慧于一体的诸葛武侯。他左手持《六韬》书卷,右手按膝,羽扇纶巾,气定神闲,俨然一副运筹帷幄克敌制胜的形象。

大殿后这一形如“覆斗”的坟冢,就是诸葛亮的长眠之所。冢高5-6米,方圆60米,今人在四周砌八卦花墙,刻有很多三国故事,以纪念这段历史。墓前有一圆门墓亭。亭中立着两通明清时代的武侯墓碑。墓向头西脚东,暗示着“永怀西蜀、不忘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墓前双桂高30米以上,直径1米多。据说是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武侯墓。武侯墓陵园有古柏54株,均有1700多年的历史。



名垂宇宙武侯祠(成都)

要说名气最大的武侯祠,恐怕还要数成都的武侯祠。成都是蜀汉故都,又是省会城市,交通便捷,这里的武侯祠人气最旺,游客最多。早在60年代大串联时,我就参观过。2015年又一次造访。

武侯祠在成都南门外不远,始建于公元6世纪,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所以称武侯祠。唐代诗人杜甫曾游览武侯祠,写下诗句“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武侯祠最初与汉昭烈庙(刘备死后谥号昭烈)相邻。明朝初年,将武侯祠并入昭烈庙,以表现君尊臣卑,因此武侯祠大门的金字匾额上写着“汉昭烈庙”四个大字,但民间一直称为“武侯祠”。

武侯祠现在的殿宇系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的。纵向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又以两大殿为主体,横向布置两厢,形成两座庭院。武侯祠殿宇宏伟,园林清幽,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进武侯祠大门,迎面翠柏森森,浓荫蔽日。古柏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一通是唐碑,刻建于809年,由宰相裴度(765-839)撰写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著名工匠鲁建刻字。碑文称赞了诸葛亮的进取精神。书法端庄浑厚,镌刻挺拔有力。文章、书法、刻技俱佳,因此称为三绝碑。

步入二门,迎面是刘备殿,高大宽敞,气势雄伟,正中是蜀汉皇帝刘备贴金泥塑像,东侧是刘备孙子刘谌(chen)的塑像,当魏军攻来,蜀国城破,刘谌自杀身亡,人们为了颂扬他的忠烈,塑像于此。而刘备的儿子刘禅降魏,留下“乐不思蜀”的骂名,被排斥在刘氏祖庙之外。刘备殿的两壁上,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均采自陈寿的《三国志》。从中,我们可以一窥蜀国兴亡的始末。刘备殿的东西偏殿,立有蜀汉名将关羽、张飞的塑像。刘备殿前的东西两廊,分别为文臣廊和武将廊,塑有蜀汉文臣武将28人,构成蜀汉群英谱。塑像形态生动,像前均有小石碑,镌刻着本人的事略。刘备殿前平台上有明代所铸三足铁鼎,象征三国鼎立,铁鼎上的游龙则象征蜀汉开国皇帝刘备。

穿过刘备殿,经过厅,来到诸葛亮殿。正门高悬“名垂宇宙”四个大字,取自杜甫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殿宇宏轩开朗,正中是诸葛亮贴金塑像,两旁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德塑像。诸葛亮塑像上方嵌有“静远堂”三个金字,取自诸葛亮《诫子书》“无宁静无以致远,无淡泊无以明志”。也就是说,在纷繁热闹的人世间,要有耐寂寞的心态,只有在淡泊名利,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取得成就。殿的内外,有歌颂诸葛亮学识功绩的匾额、对联十余件。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清代赵藩撰写的一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上联称赞诸葛亮用兵的主要特点是“攻心”,使对手心服,七擒孟获就是攻心取胜的范例。下联是说诸葛亮的治蜀,根据形势,宽严相济。历代公认此联为武侯祠诸联之冠。诸葛亮像前,陈列有铜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这是古代的珍贵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兄弟民族古代的炊具,后来演变成一种乐器和礼器。相传,诸葛亮带兵南征时用过,因此又称“诸葛鼓”。诸葛亮殿内东西厢房,陈列着木刻诗文,其中有《隆中对》和《出师表》。

出诸葛亮殿,就是三义庙,纪念桃园三结义。原在市内,1997年迁来。后门像一座仿古的戏院,名为结义楼。往西行,就进入了桂荷楼景区,高台上建有琴亭,石案上陈列着一架石琴,乃是根据空城计,诸葛抚琴智退司马懿的故事而建,古朴中略带神秘。

经过琴亭旁边造型优美的花枪,进入红墙夹道,幽静深邃,竹荫遮天,空气清新。夹道尽头,就到了刘备墓,封土高12米,史称“惠陵”。据史书记载,公元223年,刘备在奉节县白帝城死后,被运回成都埋葬。墓中还合葬有甘、吴二位夫人 。

游览武侯祠,使人了解三国历史,更令人赞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17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ri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075612.html

上一篇:咸阳今昔看巨变
下一篇:我眼中的蒙古
收藏 IP: 78.54.25.*| 热度|

1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