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从健康到环境:环保主义者的修炼之路 精选

已有 6651 次阅读 2014-5-28 16: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环境健康, 环保主义

 西方公共卫生先驱们真正推动了环境的改善,慢慢才顾忌到自然保护

环境恶化是当今地球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有的是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也有的是区域性问题,如江河湖海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等。

环境问题融合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涉及农业、化工、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水管理、教育、健康、人口和行为心理等等诸多学科。有人悲观地认为,当今的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人类社会的管理能力。人的智慧已经没法完全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了。加之很多环境问题往往以流域或地理区域为单位,现有行政区划很难彼此协调,合作解决难题,因此难以有效的管理环境。所以才会导致我们的环境才越来越差,越来越糟糕。在西方,环境似乎有了根本的改善,但在中国,我们基本没看到任何变好的迹象。

然而,环境恶化也不是当代才有的现象。纵观中国四千年的历史,从商朝至今,环境一直在不断恶化,而且愈演愈烈。伴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循环动荡的社会,战争和人口迁徙,人类活动加剧了农林渔的开垦和森林砍伐。伴着中国文化变迁的脚步,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中原到南方,然后向西南,环境恶化从中原向四周蔓延,致使现在已经几乎无一片土地能保持原始的状态。与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一样,中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似乎也走入了一个死胡同,一直未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

与历史上大自然自发的肆掠不同,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和难以管理。古代环境问题主要围绕着森林砍伐、气候变化和水旱灾害,而现代社会不仅没有解决古代人面临的难题,反而增加了一些更加复杂、致命和难以被人觉察的污染类型,如重金属污染、农药、化工产品,以及快速进化并传播的病毒等等。由于化学物质和重金属这些现代社会发明的高科技,能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好处,常被用来解决现有难题,以致于忽视了长期使用它们所带来的严重危害。由于缺乏直接的感官认知,所以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对这些环境问题知识均很缺乏。每当出现恶劣事件的时候,引发一阵又一阵的恐慌就在所难免了。

糟糕透顶的生态环境,激发了一批极为热情,甚至是极端的环保主义者。面对漠然的政府、企业和公众,他们充满激情,充满愤怒,有时不得不激进行事。然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之根本,还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整体思维,有知识,能充分尊重环境发展史的人。


公众、健康与环境是相联系的,驱动环保的最大力量无疑是人对自身健康的关心

面对现如今中国的环境状况,培养大批真正关心环境问题,懂环境问题的人,这并非易事。欧洲有报道称,64%的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环保主义者。对此,不知听着有何感想。事实上,现在活跃于环保领域之人,多毕业于大学。大学的环保专业,通常关注环境问题、监测和污染处理,通过几年的学习,进入环保领域成为一名保护工作者。或者通过生态专业的历练,进入农林体系工作。这样教育出来的人,事实上大多只是环保领域的伪君子,即便口若悬河,在行动上也难有所改观。大多人都是以保护的名誉,讨个生活或者鼓捣自己的小算盘。由于专业设置死板,教材和课程差强人意,传统环保领域人员大多对经济发展、农业、水利和公众健康或社会心理等领域知识较为缺乏,难以真正培养出具有整体思维的环保主义者。这与西方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溯西方环境史,西方人早先对环境的关注,并不是因为森林少了,或者某个物种的灭绝,乃或是天空变灰暗了。西方最早的环境主义源于对公共卫生的关注,正是医学家对污染所带来的种种疾病的担心,才促进了环境政策的改变、城市的新规划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因为西方建立了公共医疗体系,污染导致的疾病,最终会抵消和破坏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因此,政府最终吸纳了来自公共卫生人事的建议,开始管理城市污水,进而催生出西方环境保护体系。

从社会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环境是公地,个人一般都认为环境恶化与自己无关。因此,大多人并不关系环境问题,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不知原委。但人们对潜在的疾病威胁是极为关注的。健康与环境应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第一扇窗。从中国越来越多的环境事件(如PX事件)也可看出,中国人也非常担忧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潜在健康危害。最终导致民众一股脑与政府对抗,引发社会危机事件。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相当独特和异样的。


要想让国人珍重自然的精神价值,其路还真是慢慢而修远  (罗斯福与缪勒)

在环保主义理论模型中,一个环保主义者的形成,有很多决定的因素,如环境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等,这些变量之间关系极为复杂。只有找准人们最为关注的事,并深挖,研究和传播,才能最终改变人们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环保主义者往往被被人轻视,同时也被其它领域的学者看做是幼稚的人。确实,灭绝了一种动物、植物,或者少了一片林子,又能怎么样呢?如某位领导所言,江豚不能吃,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呢?这些问题,恐怕很多环保主义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更多的是随大流,唱高调,空谈生态保护,如此的话,确实很难激发人改变的行为。很多媒体人也坦言,生物多样性或生态保护的主题很难卖,公众不买账等等。我想生态保护的主题,需要与更多实用的领域结合,才能激发公众的兴趣。只有多了解诸如环境与健康的这样的话题,才能顺服别人,激发个人与政府。危机才能让人有动力去改变。

有感于近日对一些环境健康问题的关注,发现环境健康给我的冲击力远远高于森林保护、物种灭绝、盗猎、土壤污染、塑料袋、空气污染等问题。把环境问题本身与疾病、水危机、文化创意、历史等等相结合起来,特别强调是疾病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联系,是极好的入手点。比如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癌症、癌症村、土壤污染和水稻的富集便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内容不仅急迫,而且效果往往要好,环境健康也恰是西方环境主义兴起的源头。值得我们模仿学习。

可惜,环境、健康与生态间的优秀例子似乎并不是很多。还需要有识之士,多研究中国的案列,多创作通俗易懂的科普故事,从健康的角度推动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入门,强力推荐教材《人与环境》和科普书《健康与疾病》,学习学习西方经验。本人觉得《健康与疾病》是最优秀的科普书籍之一,看完之后,感动得要哭。《人与环境》一书内容庞大,强力推荐《人与环境》这本书,学习学习西方经验。此书内容庞大,有深度,里面含有很多从健康、人口、设计和生态系统的角度解读环境问题的经典案例。关心环境问题之人,或想培养环保主义的人,该本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通过此书,可打开思路,找到更好思路去做生态保护。也可读专业的杂志如美国的《环境与健康展望》杂志或者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等,也许会激发更多的动力,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成为真正的环保新生力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798391.html

上一篇:十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一篇:孩子眼中的生物多样性
收藏 IP: 159.226.249.*| 热度|

28 鲍海飞 梁红斌 武夷山 李健 陈楷翰 曹聪 王勇 杨学祥 王春艳 汪晓军 孔梅 陈敬朴 刘立 曹建军 付国珍 史仍飞 胡方云 陈沐 刘光银 庄世宇 强涛 依庄防 杨顺楷 袁刚祥 李心诚 JIANHUN woodzen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