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狡猾的兰花 (兰花欺骗性传粉)

已有 16740 次阅读 2011-5-19 16:4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兰花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类群,六大洲都有其身影,全世界有2万5千种,约8千万年的历史。

兰花的物种数量大概是哺乳动物的4倍,鸟类的2倍,占据了有花植物的1/4。

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如此多的兰花?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兰花具有非常复杂的传粉机制。兰花大都都是骗子,通过这种手段吸引传粉着帮忙,却不给任何报酬。

下面是一些非常极端,超乎人类想象的例子:

1. 意大利的Sardinia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兰花(Ophrys speculum)。

这种兰花通过模仿雌蜂的样子,而且会发出雌性激素来诱骗雄蜂前来交配,帮助传粉。

 

2. 雄蜂(Andrena sp.)被骗到兰花(Ophrys eleonorae x O. lupercalis)之上后,花粉块粘在雄蜂身上。

 

3. 大多数兰花会利用蜜腺来吸引传粉着。 Orchis papilionacea

 

4.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兰花( Diuris magnifica)看似有蜜腺,但其实没有花蜜。

   这种兰花经常大面积开花,看起来像有蜜的豌豆花,成群盛开,通过视觉欺骗来吸引蜜蜂传粉。

 

5.  这种被称为的蜘蛛兰的兰花(Caladenia pectinata),顶端长得很像雌蜂。通过分泌雌性激素吸引 雄蜂(thynnid wasp)前来交配。

进而达到传粉目的。

 

6. 蜘蛛兰通过欺骗手段,吸引传粉着。毛粘苔则是食肉植物,直接把传粉昆虫捕捉吃掉。

右边的蜘蛛兰(Caladenia sp)和左边的毛粘苔(Drosera menziesii )常常长在一起。

这种两种植物长在一起的“合作”方式是澳大利亚特有的物种间关系。

 

7. 生长在热带地区的飘唇兰(Catasetum viridiflavum)。

当传粉蜜蜂靠近,触动扳机的时候,花粉会自动弹出,粘在传粉昆虫身上。

 

8. 雄性蜜蜂(Euglossa deceptrix )到兰花(Gongora powellii)上收集香水,然后吸引雌蜂。

   雌蜂很喜欢这种兰花分泌的香水,所以兰花可能通过吸引雄蜂来达到传粉的目的。

 

9.  虽然科学家发现了很多兰花的传粉方式。

事实上,我们对兰花传粉了解还很有限,很多很多的兰花还处于生在深山无人识的境地

图中是巴拿马的兰花(Prosthechea prismatocarpa)

 

9.  虽然科学家发现了很多兰花的传粉方式。

事实上,我们对兰花传粉了解还很有限,很多很多的兰花还处于生在深山无人识的境地

图中是巴拿马的兰花(Prosthechea prismatocarpa)

 

11. 兰花(Regalia (Masdevallia) princeps)能够分泌腐臭味吸引苍蝇(Acalyptratae sp)为其传粉。

 

12. 具有腐臭味的兰花(Masdevallia calura),大多颜色鲜红,似肉。图中苍蝇(Drosophila sp)背上已近携带着兰花花粉。

 

 

13. 巴拿马高地的一种兰花(Lepanthes sp.)。这种兰花能够分泌一种气味吸引雄性蕈蚊(食用真菌的蚊子)。

而兰花一个小小的花瓣看起来很像雌性蕈蚊,雄性蕈蚊会和花瓣交配,留下精子囊,

而其它昆虫则会把精子囊误认为花粉块,将其带走,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拟交配”现象。

附:感谢生态摄影师Christian Ziegler将这些神奇的现象通过摄影展现出来,图片转自National Geographic

 


 

其它:昆明植物所最近揭示了一种全新的传粉机制。(详见:一种勺兰的花花叶子

 

 

14. 毛瓣勺兰叶子上的斑点被一种真菌感染之后,两个叶子上的感染斑点,从视觉上会吸引一种很小的苍蝇(扁足蝇),

同时花则会发出腐臭味道的气体,吸引一种很小的苍蝇(扁足蝇)。扁足蝇便会将花粉带到另外一株毛瓣勺兰上,进行传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445862.html

上一篇:自在鹪莺:恰恰啼里的猫腻
下一篇:神出鬼没的僵尸蚂蚁
收藏 IP: 210.72.93.*| 热度|

7 李学宽 蒋迅 胡想顺 李璐 iwesun ericlly biofans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