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已有 7333 次阅读 2016-3-31 21:36 |个人分类:经典导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柏拉图, 微软雅黑, 实用主义, 芝加哥大学, 霍普金斯

约翰﹒杜威(Jhon Dewey),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94-1904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1896-1903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作为其教育理论实验基地,并出任校长。其教育理论受到各国学者的推崇,在国际上拥有崇高的声誉。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等,《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教育理念的总纲,一些欧美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本书分为26个章节,约3个部分。作者对该书中将民主主义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民主社会的阐述和分析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理想,同时又将进化论、科学实验方法和工业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前7章对“教育即生活“这样一个论点进行论述;第8-23章分析了教育上的目的、兴趣和训练、教育思维等问题,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在过程之外“的理念;最后3章是杜威实用主义的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认为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生活,“教育不只是这种生活的手段,教育就是这种生活”。以下为该书一些观点的简要摘述。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真正的教育蕴含在生活当中,“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通过沟通中继续生存”,即生活交往本身是一种教育过程“,“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教育是把知识和生活中实际发生作用的价值统一起来的突出手段,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以及情感的倾向”,学校不能脱离现实的生活,而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教育就是生活的本身,而且“个人参与某种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

教育要不断的改善环境以适应生活,“努力使自己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同时“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而“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自教育,社会自社会”的观念,同时把“学校“的概念扩大为整个社会。

二、教育无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本身作为一个抽象的词是没有整齐统一的目的的,它不需要任何外来的目的,任何迫于强力而接受的教育是有害的,这种来自外部的目的是僵化的,带有这种目的的活动只是一种手段,本身无意义。“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因此这层意义上的“教育无目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时,教育无目的具有相对性,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在过程之外“,如果目的在过程之中,那么活动就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的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如果是外界强加的目的,那么这种活动不具有教育工具的职能,只能是有害的。

“一个合理的目的,它的价值在于我们能用它来改变环境,合理的目的是应付环境的一个方法,是环境产生有益的变化”,因此良好的教育目的需要根据现实的教育环境因时而变,同时应具有三个特征:

1、教育的目的必须符合受教育者个人的特定活动和需求。

2、教育的目的必须转化成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3、警惕一般和终极的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理性的,绝非为了追求某个遥远的目标而断然否定受教育者当前的兴趣,因为生长和生活无止境,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

三、交流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沟通使参与者达到目的和理解,它是双方具有相似的情感和才智偏好,比如对期待和要求做出回应的方式”,教育与距离是无关的,它需要双方在对等的基础上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使双方处于同一个话语系统,形成民主对等的状态。“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无论他们的关系多亲密,相互影响多么大,但是它并不影响目的的共享和兴趣的沟通“,因为在没有形成民主对等交流的情况下,人与人的影响是单向不对等的,这种状态下的交流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好坏,因此欲达到教育的目的,须构建交流的对等。

四、个体与社会的天然对立

“总的来说,学校纯粹的个人主义学习方法与社会行动之间,以及自由和社会控制之间种种虚构的对立表现最明显的机构”。从制度上来说,学校的班级授课制要求教学水平具有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标准,这往往会与学生个体之间学习能力以及对集体的适应力有差异,因此学习技能与班级授课制会产生对立。与此同时,学校担负培养教化学生的功能,需要学生遵守为社会所认同的规则,而个体天性渴求自由,学校作为规则的执行与监督者及社会代言人,与个体自由的天性是天然对立的。

杜威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民主教育思想,认为需要将“人人平等”这一理念引入课堂,“自由是指一种心理态度,而不是行动不受约束,但是如果在探索、实验和应用中没有相当的灵活性,这种心理素质不可能发展的”,因此他强调对个体的重视,提出“学生中心”取代“教材中心”,将教师从监督者转化为辅助者,引导者,以此来弱化个体与社会的对立。

回顾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均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曾是杜威的学生。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主张,对蔡元培、晏阳初以至毛泽东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

 

(作者:马晓旭,里瑟琦智库研究助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966752.html

上一篇:你知道两年来进入ESI学科的国内高校发展进程吗?
下一篇:吴云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提前实现,QS是大陆高校的福星?
收藏 IP: 180.159.8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