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规划参考】盘点2019中国高等教育热点

已有 3229 次阅读 2020-1-7 15:08 |个人分类:规划参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01

热点一:“双一流”内涵建设

2019年“双一流”建设重点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2月,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大举措——“创新2030计划”发布3个专项计划,分别是量子计划、生态文明计划、设计育种计划。量子计划将汇聚物理、光电、信电、材料、化学等学科,针对量子信息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打造跨学科的世界一流量子科技创新中心。生态文明计划将汇聚环境、生态、资源、能源、化工、计算机以及相关的人文社科,聚焦环境污染协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新型清洁能源研发等领域。设计育种计划将布局融合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业育种与生物信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融合,打造全球领先的基因组合成育种实验平台。

11月,中西部高校优质资源依然相对匮乏,14所中西部部省合建高校发展再提速。通过部省合建这一新的机制和模式,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支持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4所高校建设。第一是建机制,教育部与各省(区)政府和兵团签署合建协议,确立了‘同等对待’‘多方支持’的精神内涵,搭建部省合建总体框架。第二是瞄产业,编制完成了14所学校、30个学科、4大类产业的优势学科对接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建设方案;第三是强学科,明确合建高校学科建设面向新一轮‘双一流’评审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科群中已经是一流建设学科的要进一步巩固深化建设成果和地位;第四是建平台,组织各合建高校立足现有学科基础、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第五是搭桥梁,我们在分析研究各校合作意向、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安排部署37所直属高校与合建高校开展对口合作。‘多帮一’‘一帮多’的格局初步形成,合力不断释放,效果不断显现。

12月,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持续深化改革,提升理科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富于原创、交叉合作、世界一流的清华理科新格局,学校推出以“涵养学术生态(Nurturing Academic Ecosystem),提升学科质量(Advancing Disciplinary Excellence)”为核心的理科提升计划(简称“双E”计划)。《实施意见》明确了清华理科发展的阶段目标:2020年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2030年整体达到世界一流,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清华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构建了包括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在学科领域层面,按照工、理、文、医等四个学科领域分类发展,以一流学科为引领,以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为重点,确定各学科领域发展目标、思路和建设任务。


02

热点二:本科培养

2019年以来,本科教育有了格局意义的变化,大学的"人才培养"初心在真正回归。变化一,学生忙起来了;变化二,数百万大学生开始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牵动人才培养范式发生改变;变化三,振兴本科教育有了格局意义的变化,960多所本科高校召开本科工作会议,出台"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很多地方把真金白银向教学倾斜。1月2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作了题为《演好“连续剧” 念好“九字经” 打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的主题报告,今年将以六个“一流”全面出击,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推出一流课程、打造一流师资、实施一流质保、培养一流人才,打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宏观上,教育部通过召开系列大会,组建精干工作组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发布指导文件等方法,让思想转过来、理念新起来,制度立起来。如一年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一流本科专业、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22条、一流本科课程等文件,为高校如何提振教育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中观上,教育部通过抓质量标准、专业结构、标杆示范、改革创新等方式,让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有法可依",让不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得以淘汰,也让国家亟需紧缺领域的专业得到新增,同时让更多高校、教师投入到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中,改革成效更加实。


微观上,教育部通过抓队伍、师资、学生,让不同力量同频共振。以教师为例,教育部多次反复强调教师的第一身份、第一职责,并通过各种举措吸引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投入到课程和教材建设上。如要求教授全员上本科讲台,还设置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评选,放出一个信号--高校要把重心调到潜心育人上。

国内高校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共工作。例如,6月,复旦大学将开设首届经济学本科国际项目和工科试验班。新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将依托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实验实践平台,旨在面向未来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人才。据悉,该专业设有“智能信息处理”“智能系统设计”“智能芯片设计”“类脑智能”四个培养方向。继续推进“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在2019级新生中,“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试点范围将扩大至20个院系43个专业。同时,强化通识教育,实施“本科荣誉项目”,到2020年左右,计划覆盖全校所有院系,并推行“学程教育计划”,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发展机会。

6月,上海交通大学整合各学科优势,以“1+4+X”(即1个致远荣誉计划、4大试验班、X个无限发展可能)培养模式为基础,全面升级招生培养体系“4*2.0”计划,即“卓越拔尖”计划2.0、课程体系建设2.0、学生创新中心2.0、“招、培、就”一体化2.0。新增人工智能专业,新成立海洋学院,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创全新育人资助体系,基本助学金100%全覆盖。推进优质课程体系建设2.0,建金专建金课;升级学生创新中心2.0,打造成为“科技领军人才的练武堂、工业界和大学的握手区”。1+4+X”模式继续发力,【1】致远荣誉计划倾情倾力,好奇心驱动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再升级。【4-1】集结强势工科专业优势,“大工科”人才培养格局再优化,打破“一贯制”传统培养模式,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构建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工程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4-2】经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颇具成效,经济管理试验班继续采取辅修+主修模式,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和经管学科基础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4-3】深厚数理基础奠定未来职业发展,理科试验班类招生稳步推进,以“创新性、多元化和国际化”为驱动,建立一整套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4-4】以强势学科基础构建国际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自然科学试验班面向未来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X】汇集交大优势平台 助力学子拥有X个无限可能。

12月,浙江大学努力打造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人才培养优先地位,成立校院两级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签订本科教育目标责任书,健全教育教学责任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内涵质量。推进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打造高质量通识核心课程。优化本科教育“1+3”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与新时代思政管理、特色养成教育、交叉复合培养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相配套的新型学习生活共同体。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推动院士、文科资深教授等面向本科生授课,落实教授每年为本科生至少主讲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汇聚各方资源,完善本科教育基础保障,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建立多渠道教育教学投入机制,“双一流”建设经费、津贴奖励等优先保证本科教育教学发展。


03

热点三: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

今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1月4日,清华大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制度,出台相关规定,在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学术指导职责、导师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意识与职责。明确职责,切实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机构及制度建设保障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多形式多举措促进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学术水平提高。制定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指导职责参考指南》,提出导师四点定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教育,精心育人;因材施教,遵循规律;良师益友,关爱学生”,并分别对导师的专业指导职责和学术发展引领职责做了说明,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树立方向。

江苏省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经验做法,江苏出台《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导师遴选程序和要求,提出实行分类遴选、评聘分离,打破导师终身制;首次明确了导师的基本权利,包括招生参与权、培养自主权、育人推荐权以及管理建议权,引导导师有效履职;首次明确了高校必须健全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源配置机制、联合指导机制、培训交流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表彰奖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形成责任清晰、任务明确、管理规范的导师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了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确立了“红线”,建立了负面清单。

重庆市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经验做法,2018年印发了多个文件,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明确研究生导师职责、加强导师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导师管理,严格遴选和考核。实施导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引导导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导师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强化导师业务能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导师地位待遇,加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体现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

天津市研究制定了《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意见》,全面梳理天津市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提炼典型实例,积极学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明确责任分工,构建责任体系。市教委明确市校两级责任,明确各自分工,积极统筹部署,构建并完善市校导师立德树人两级管理体系,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主要方面落实分类指导。加强过程管理,市教委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要求各高校完善分层分类导师遴选机制,实行导师动态管理制度,将导师由资格向岗位转变,破除终身制,建立动态竞争上岗制度。提高思想站位,初步形成“导师育人与培育导师”双向培育模式。


04

热点四:人工智能和教育现代化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行“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现代化”教育行业主题论坛在上海举办。教育信息化2.0的本质是从“物”到“人”的转变,以“发掘学生潜质、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成就学生价值”为基本目标,着力于以信息化推进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适应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需求,最终实现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为此,上海启动建设了一批“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面向2035的教育发展目标,上海教育信息化关注以下内容:人工智能赋能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基于“数字画像”的学生评价;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人工智能赋能终身教育,进一步建成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3月,杭州的人工智能小镇迎来一场以“AI开启中国教育未来”为主题的教育系列沙龙。剑桥大学语言技术实验室访问学者孙琳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了英语考试的评分阅卷上,他认为以后也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学校的管理,让教务更加有效。

4月,哈佛大学校长和剑桥大学校长访问北京大学,北京大学郝平校长说:要推进学科之间的跨界,必须构建“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模式,把不同学科的理论、工具、方法等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在科技和社会前沿问题上实现颠覆性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大学必须改革学科组织模式,完善跨学科组织架构和制度环境,深化跨学科、整体性研究,不断产生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案。北大最近将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不仅仅要把理工科的相关研究力量整合起来,更要与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系统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8月,上海市教委与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围绕《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教育云平台与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未来标杆校园、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展开合作,赋能沪上教育现代化进程。这是专业管理部门与电信运营商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与发展模式上的一次创新探索。此举的目的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推动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同时,促进上海教育管理决策、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构建产学研战略合作和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05

热点五:科研规范和科研道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建议加强科研伦理审查的法规建设和行政监管。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国家级的生命伦理委员会,针对新兴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产业开发研究出台相应的伦理规范。建议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科研管理部门和伦理委员会定期为科研人员举办伦理讲座,组织学习科研伦理新规定、新技术、新案例等,呼吁广大科研人员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科研行为。加强部门协作,重视伦理审查的全程性至关重要。除了在科研项目申报前,科研管理和伦理审查部门要加强对研究项目的伦理合理性预审查,立项之后,也要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持续跟踪与审查,保障伦理审查的全程性。

2月,广东省发布的“广东1号文件”即“广东科技创新十二条”政策,提出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建设,强调科研伦理底线不容突破,其中提到了多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支持开展科研伦理和道德研究,完善法规制度和伦理规范。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和对社会、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科研活动,应当在立项前实行科研伦理承诺制,对不签订科研伦理承诺书的项目不予立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科研和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单位,应当按国家相关规定设立伦理委员会等。严守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领域健康发展。增强科研伦理意识,履行管理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国际公认的科研伦理规范和生命伦理准则。加强科研诚信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共用,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要求的行为零容忍,实行终身追责、联合惩戒,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9月,中国科协,科学道德建设,诚信教育是根基,也是从源头治理学风道德问题的关键环节。《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一系列的科学道德制度建设成果纳入各类宣讲教育活动,我国的科学道德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全国各地持续有效深入推进,让科学工作逐渐成为阳光下最值得尊重的职业。教育青年科研工作者,要遵从科学道德,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用敬畏的态度和审慎的目光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学术成果,成为严谨治学的力行者和科学道德的捍卫者。


06

热点六:产学研合作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培育建设科技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落实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体育美育和国防教育;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成果转移转化。

3月,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推进会暨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协同创新成果展示洽谈会在苏州大学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产教融合”。在教育部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中,江苏共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5所高校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入选,入选高校总数位居全国各省份前列。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目前直接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有45个,直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71个,服务面覆盖了9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江苏不断强化科技服务发展的政策导向,建立了“江苏高校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发布制度,将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创造、转化情况纳入江苏高水平大学、优质高职院校遴选指标体系中,推动省属高校将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成果转化等纳入工作考核。同时,江苏还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和“科技改革30条”政策,目前,全省省属高校已基本完成本校的“科技改革30条”具体实施细则制定。

10月,河南省四大举措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抓手,推动全省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作为河南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开展试点探索工作,于2013年和2014年先后确定两批共15所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着力推动试点学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试点高校先行先试作用,带动一批本科高校树立“亲近地方、亲近产业”办学思路,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二级学院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吸引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学院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推进产教深层次融合。

11月,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报社、花椒直播、妙笔、BIGO、方正电子5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致力于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建设,并牵头出台了一系列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逐步探索符合北京大学学科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北大在校企联合研发、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运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组建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此次科技成果发布会是成果转化工作的内容之一,今后还将持续开展常态化的项目路演,搭建大学与政府、企业、投资机构在成果转化、资源共享、产业衔接的平台,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07

热点七:科技企业与高校合作

华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沃土AI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投入10亿元使能AI人才培养,包括提供华为云AI资源与AI套件支持;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发AI课程,帮助出版图书和教材,支持人才培养及科研探索;在学科建设方面,帮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AI学院、研究院,协助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协助参与教育部AI相关的产学育人项目;在人才认证方面,协助培养AI教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生可通过考核获得华为AI证书;在开放平台和社区,帮助加入华为云开放社区,构建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华为AI专家的交流平台;在科研及产业学术探索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优先获得华为AI平台的算力和技术。目前加入“华为沃土计划”的有: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

9月,复旦大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联合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交流、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双方就联合科研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共建智慧校园等合作展开深入交流。后续将重点围绕应用数学、通信技术、锂电池及相关技术、新材料、超材料和超结构物理、微电子工艺与设计、光学工程与光学精密加工、计算机系统结构和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式深化合作,共创世界一流成果。

10月23日下午,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究院签约揭牌暨管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举行。联合研究院将重点聚焦面向未来的前沿交叉技术合作、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并且在人才和科研团队资助项目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清华应当主动担负起更多责任,联合国内产业界尤其像华为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攻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

10月24日,北大副校长龚旗煌和华为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共同为“北大-华为智能媒体联合实验室”和“北大-华为数学联合实验室”揭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表示,希望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与华为公司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学科发展与成果转化。北京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优势显著,华为公司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希望和北大一起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此外,广州作为华南工业中心、国际产业服务中心和全球性物流枢纽中心,近年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自身不断“造血”的同时,也为港澳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与市场,携手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1日,由香港六大高校及香港工程科学院、澳门两大高校、广东省内主要高校院所共同发起的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在南沙成立,未来将成为粤港澳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又一重要载体和平台。


08

热点八: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6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日前在京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端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中有几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发挥“领头羊”作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发挥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带头”作用。二是重视“指挥棒”建设。严把政治关、质量关,严格教师培养和人才培养,实现严格管理与科学治理有效结合。三是注重新平台建设。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加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四是提升专业化建设。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正确处理和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2月,南开大学开展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南开大学开展实践教学创新观摩课——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实现中国梦”的课堂搬到了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合了情景复原、多媒体展示、VR体验、环幕放映、虚拟机器人互动等诸多科技元素。孙春兰副总理强调,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突出教师、教材、教法三项改革重点,将爱国主义和“四个自信”教育贯穿于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要针对学生思想困惑,加强理论阐释、解疑释惑,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学理性和吸引力。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衔接,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作用,全方位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213234.html

上一篇:【规划参考】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三大变革
下一篇:【智库数据】国内高校五年在ESI中的直线上升中的不均衡问题
收藏 IP: 111.18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