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一个给高校赚钱最多的专利:$5.5亿美金 精选

已有 18149 次阅读 2015-12-27 02:07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上周应邀去斯坦福大学参加一个特殊活动:斯坦福大学遗传系的Herzenberg实验室得到一笔捐款,建立了一个“流式细胞仪”冠名教授Chair, 并由Lee Herzenberg首任该荣誉。为此还专门组织了酒会和学术研讨会:

这是研讨会发言者名单, 客人中有Max Cooper, Dennis Burton等免疫学届的名家,也有特地从日本,澳大利亚,欧洲,非洲,夏威夷等地赶来的老朋友:



我临时更改了演讲题目,用了“Rethinking Diagnostics: NGS of Immune Repertoire"为题做了演讲,受到一致好评。我能成为Lee的嘉宾是因为我们通过她实验室的Yang Yang开展了两三年的合作,把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对免疫学的一些基础课题(B细胞发育)做了探讨,论文最近也发表了

斯坦福的Herzenberg实验室是流式细胞仪的发源地,这里有一个YouTube录像介绍了流式细胞仪的发明过程。和电脑发明的情节类似,发明人预测未来全球市场需求也就是几台仪器,结果几十万台卖出去了。

使流式细胞仪有用的一个专利技术就是使用单克隆抗体来标记细胞,而这个加工单克隆抗体的技术竟成为世上最赚钱的专利技术之一,给斯坦福赚了$5.5亿美金,比Google($3亿),重组DNA技术($2.5亿)都多!据颁奖的斯坦福医学院院长 Dr. Lloyd Minor讲, 单克隆抗体专利不仅是斯坦福历史上赚钱最多的专利,也是据他所知世上所有高校最赚钱的专利(世上最赚钱的专利是降血脂药立普妥,但是不是学校研发的,是公司的)。

除了技术有用之外,这个最赚钱的专利还是技术转移领域里的一个典型案例,叫"潜艇专利”:申请早,获准晚,有效期长。


这个专利在83年就开始申请,94年正式申请,98年才拿到。专利有效期从98年才开始算起,去年刚过期。这种“潜水艇专利”的好处就是在技术成熟以后才开始浮出水面,所以收获丰盛。

流式细胞仪成了免疫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因为它让科学家把形态学上完全相同的细胞区分开来,而且还能分离出活的细胞亚类做进一步的功能分析。

这个技术是几个关键技术的有机整合:激光,光电倍增管,微流,单抗标记,电脑。而技术的发明过程也是和小说里描述的一样,有许多“无巧不成书”的偶遇,机会碰撞,和有心人的不懈努力。

Lee是免疫学家,Len是遗传学家,他们夫妇凭什么能研发出流式细胞仪呢?这种事情在中国能否发生呢?

我以前写过一篇博文,讨论为什么中国很少有原创科研仪器,研发这样的原创科研仪器在中国很难。因为聪明的人都去山寨别人的技术了,那些死心眼的书呆子,即使有研发原创仪器的能力,也没有人脉和资源来组建团队,完成设想。

$5.5亿美金的专利转让费,按照斯坦福的惯例,学校,遗传系,发明人各拿三分之一。这样的发明才是我最佩服的:一个技术发明,却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一个能让科学家开眼界的技术,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加速器。科学家离不开流式细胞仪,测序仪这样的原创仪器,不然很难想象科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所以,这里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家,如果想成为一个领域的开拓者,就应该尽早地结交一些工程师朋友。只有成为一个原创仪器的研发者或者首批使用者,才能体验到科学发现的真正乐趣。因为你看到的数据和现象,是别人没有看到的。

相关博文:

为何不见原创国产仪器?

从科学家到技术匠

参与开创新学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946122.html

上一篇:孙子兵法为什么没提到恐怖主义战略?
下一篇:创业者不要迷信风投
收藏 IP: 216.186.193.*| 热度|

42 姬扬 武夷山 戴德昌 王江新 李先彬 陈智文 张晓良 刘世民 李竞 田云川 黄永义 刘乐 代恒伟 尹华杰 孟胜利 黄仁勇 杨正瓴 李毅伟 蔡小宁 王春艳 詹鹏 王恪铭 谢尚 陈理 喻海良 赵星 韩枫 朱新亮 杨建军 陈筝 周杰 loyalSciencefan xchen biofans shenlu decipherer idealist ffwb07 crossing XY bridgeneer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