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贪污或者浪费纳税人的钱,国家加强了科研基金的审计工作。现在拿到基金以后在使用过程中几乎没有灵活性。预算中没有写的事情不能做,没有写的仪器不能买,没有预先写进预算的试剂也不能买。这样严格管理利大于鄙吗?影响创新吗?有更好的方法吗?
任何类似的“一刀切”政策无疑都源于出了大事以后政府的“正常”反应:制定一个完全其美的政策和法规,堵住漏洞。可是这样的政策是否有利科学创新?
如果我的实验室经费被管得那么死,买个试剂的钱都要提前一年预算好,那我会觉得无法工作下去,更不要说去创新了。看我们iCubate 技术平台和相关试剂的研发过程,就会发现通常是多种方法齐头并进,一条路不同迅速另辟捷径。技术路线换了几次,各种分子学方法都尝试,修改。几乎每个星期都可能换方向。提前一年,我们连问题在哪里可能都不知道,不要说去解决问题了。
创新性研究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能在一年前就预见所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可能的。要在一年前就把创新路线制定下来,而且还不能改变更是不可能的,而且注定会失败的。至少失败的比例会很高,竞争性也会很差。
说白了,会计师和会计制度适合管理那些预先就知道投入和产出的产品生产单位,而创新产品却有种种不确定性,比如:
(1)你提前一年计划好了的科研项目,钱也拿到了,结果别人近期发表了同样的实验和结果。你是否为了合理合法地交差而去重复一次实验?
(2)你的一些预实验证明你的假设不成立,再做下去就是浪费,你该如何选择?
(3)你发现有比你当初写标书的时候更好的办法,能够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你该如何?
(4)你发现本来想买的仪器有很大的缺点,而另一个仪器有明显的优势,你如何做?
科学和技术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的,我们应该只争朝夕,用年来衡量太慢了,只能导致更加落后。不能用当年计划经济的一套来规划和管理创新。创新者最需要的就是灵活性。
可是,如何防止国家下拨的科研基金被滥用了?这个问题不在其位,也没有机会去想,可是我觉得如果大家认识到科研经费管理太死板是一个问题,就总有好办法的。
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既能够管住坏人,又不限制好人。可现在的方法,似乎是坏人总是有办法捞钱,而好人的创新能力被牢牢地限制住了。
如果不松好人的绑,那科研基金会有很大一部分在做无用功。
用会计师来审计科研经费,就好比是用田径裁判来足球场吹哨,用米尺来量进球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运动员和裁判员都有兢兢业业地为国家浪费钱的机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595853.html
上一篇:
加勒比岛国Aruba (照片)下一篇:
中国“标本大国”的名声被谁搞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