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heng22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heng229

博文

第七章 理想的科研环境是什么样的

已有 3493 次阅读 2015-10-12 10:3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第七章 理想的科研环境是什么样的


具体来说理想的科研环境就是精神上放松,资金上充足,氛围上积极。精神上放松是必须的,精神放松才能心平气和,心平气和才能头脑清晰,把智力发挥到极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需要热情,但并非在情绪上激情澎湃,而是情绪稳定,波澜不惊。科学研究上基本不存在急中生智,虽然有灵感突然来了的情况,但那是经过长期思考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他们的内心是安静的,行动上不管是迅速还是缓慢,都是合理的。想要达到内心的安静,不仅仅需要科学家本人的素质,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有的科研活动需要长期支持而不能催促,如果没有这样的外部环境,急于求成,必然使科研工作者心态出现变化,头脑混乱,无法解决科学问题。

资金充足也是必须的因素,当然科学研究由于题目不同,所需资金不一样,但资金对于每一个科学家都很重要。有人说,有的数学家只要一支笔,一张纸就推导出了伟大的公式,但这个人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之前得需要资金生存,也需要资金找到合适的推导公式的场所。当今数学的发展也早就不只是用纸和笔推导公式了,很多数学家也需要昂贵的计算机组,甚至也得做实验。况且,大部分科学研究是需要实验的,实验花费巨大。有多大呢?可以说你想投入多少都不嫌多。人们都觉得黄金比白银贵重,白金和钻石又比黄金贵重,但在从事科研活动的人眼里,这些东西只不过是实验试剂。有的实验消耗大量的含金、银试剂,有的实验中白金只是个电极材料,钻石只是钻头或切割刀片而已。况且,很多药品比这些东西贵得多,例如有些合成药物,等重量的价格是黄金的很多倍。除了药品之外,科研活动所需的仪器更是贵的吓人,有时候一个非常普通的研究生操作的一个仪器价格可以买很多辆跑车。有的科学家研究宇宙,先是放了巨大气球携带仪器进入大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向国家申请了战斗机携带仪器升空,还是没达到理想效果,最后不得不与国家的航天部门联系,发射了一枚火箭携带他的科研仪器升入外太空,这样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少金钱支持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一些新型药物的开发,要从上百万个分子结构中筛选出有效的那一个,而且能筛选出那一个还只是在理想状况下才能碰到,因为有可能做完了所有的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人体实验以后发现这一系列分子中没有一个可以应用到人身上治疗疾病,所有的投入都付之流水,这也是为什么药物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新药品的出现那么难,因为需要巨大的、长期的投资去碰运气。

除了具体的资金支持以外,还需要科研氛围,如何理解氛围这个词呢?可以把他比作空气,他包围着你每一寸皮肤,一刻也离不开他,但是你却摸不着他,也看不见他,他又确确实实存在,对你产生着巨大影响。具体说就是能够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工作效率的非物质因素。科学家都是处在一个群体中的,他身边的人对他们都有多多少少的影响,如果一个单位接连出现很好的成果,那么那些没有好成果的人就会有了努力的动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这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处于其中的人获得了动力。再例如一个科研单位里的科学家都在坚持不懈的研究很难但很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进入这个单位的新人就会不知不觉的受周围同事的影响,也去攻坚这样的难题。但如果单位里的人都在搞哗众取宠的研究,新同事也会跟着干,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论是好榜样还是坏榜样。有很多海外归来的导师,他们自己在国外做学生的时候可能非常优秀,但回国后逐渐趋于平庸,和这个氛围是有关系的,氛围不知不觉对他产生了影响,阻碍了他的进一步发展。氛围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动机、心态等很多对科研活动至关重要的方方面面。可惜的是我们的科研氛围并不太好,在本书的后续内容中会有描述。氛围不好是阻碍我们科技进步的重要原因,这个不太容易量化也不容易监管却十分重要的科研氛围需要我们重视起来。很多科技强国都非常富有,他们可以投入很多金钱,也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合适的科研氛围,得到的回报也比较多。但在我国并非投入多一定回报多,科研氛围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迅速建立的。在所有能改进投入与回报比例的政策之中,目前来看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策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54112-927531.html

上一篇:第六章 搞科研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下一篇:第八章 我们怎么选拔和培养人才
收藏 IP: 124.64.239.*| 热度|

1 戴德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