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溪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卫军英 博客原名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博文

纷飞的大雪更添性情自然的逸思 精选

已有 6845 次阅读 2014-2-18 13:25 |个人分类:诗词歌赋|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杭州大雪。大雪令人想起“雪夜访戴”的故事,那是很能体现魏晋风度的著名传说。说来也有好多年了,魏晋风度成了深深隐于内心的一种情结。前几天写《月下笛》(元宵情人节)时候,也用了魏晋名士的典故。那首词写的有点穿越,后来在评论回复中讲到词的下片时做了一番解释,说自己欣赏岸芷汀兰的春色芬芳,更渴望莼羹鲈脍的闲适生活。《世说新语》载:“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人生适意,尽乎性情,也许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生命追求。所以期待这种生活,期待不论雪雨阴晴,不论岁月流逝,但愿如同这个元宵情人节一样,安安静静地相会此生。也许魏晋风度是迄今为止,国人所能找到的一种最好的寄寓方式,我在自己的诗词文章中也不止一次地使用这些典故表达某种情怀。也许在假期的最后一天,结束了闲散自由的无所事事,今日大雪想到“雪夜访戴”的故事,要归之于一种回归工作本身的下意识吧。

《世说新语》载: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于时卓荦不群,一任性情。 戴安道为当时隐士,善鼓琴,工于文辞,尤喜宴饮游乐。王子猷夜雪皎洁,感觉自然,颇有领悟。于是咏左思诗,由隐而思及隐居剡溪的戴安道。其兴骤然便要夜船往见。由山阴至剡溪,舟行一夜,次日方至。但到门前却又掉头而归,他的自我解释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以尽兴为旨,但尽兴便是得其真意,何必在于形式。这确实是名士追求的实质,颇有得意忘言之乐。 《世说》另载:“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显贵,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两相倾慕素昧平生,偶然相遇欣然命笛。但最妙的就是,吹奏之后,客主不交一言。这中间的妙处在于尽兴与得意。王要桓吹,是因为知道桓吹得好;桓为王吹,是因为知道王能欣赏。既然如此,一吹一听,意已相适,又何必交言?  

现在想来“雪夜访戴”的极致就在于它超越了故事本身。我们生活在一个本体被日益扭曲和异化的现实中,但是在反躬自省中,又深深眷恋于人性自然的情怀,所以魏晋风度那种超绝的审美境界,以及逸然的人生追求,总是时不时的会从心底升起。也许对于很多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分子而言,魏晋风度是一种永远的生命摹本,既寄托了人生理想和自由向往,也表达了社会态度与认识价值。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限制和压抑了人性,并给人带来了某种异化,因而人需要一种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本性,即对自然、自由、自我价值的追求。但是因为现实的限制,这种追求又不可能是惊世骇俗的放浪形骸,只能从某种对自然和人性的尊崇中获得。所以如魏晋名士那样把性情与自然相结合,最终有可能抵达了一种境界,即用平和恢弘充满善意的心灵体味世界和人生,进而也有利于促成某种高尚的人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418-768597.html

上一篇:元宵情人节,却吹月下笛
下一篇:东风暗换年华,莫要辜负春天
收藏 IP: 58.100.75.*| 热度|

35 王锟 钟炳 罗帆 蔡庆华 李学宽 李泳 陈湘明 陈筝 张忆文 柏舟 张龙现 余昕 武夷山 强涛 吕乃基 赵美娣 庄世宇 王芳 鲍海飞 陆俊茜 王桂颖 唐常杰 廖晓琳 李天成 雷栗 王海辉 侯成亚 陈绥阳 杨正瓴 biofans a565407102 caogentan Xiaoqiaorenjia anran123 xuyigangh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