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PLOS ONE 论文计量分析与认识

已有 4245 次阅读 2013-12-17 21:33 |个人分类:开放获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徐静老师将她们学校两个附属医院发表的论文分析结果和对PLOS ONEhttp://www.plosone.org/的认识和体会发给我,我觉得做的非常好,她给医生们讲的通俗易懂,大家可以学习参考。

西安交大一附院、二附院2012年SCI 科技论文产出统计分析报告

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出版模式的研究.doc

她同意我放在博客上,十分感谢徐老师。

各位专家、教授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向各位老师当面汇报一下我的一点学术思想,敬请批评指正。我汇报的题目是: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出版模式的研究。

上周在做我院和二附院SCI论文统计分析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一附院、二附院发文量排在前五位的都有《PLOSE ONE 》,进而又在 Web of Science 上检索到了2012年中国学者在《PLOS ONE》上的发文量3481篇,《PLOS ONE》位居中国学者在SCI收录期刊发文量的首位。

那么《PLOSE ONE 》http://www.plosone.org/到底是一种什么期刊,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通过以下对《PLOSE ONE 》的深入探究,以期为我院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期刊、提高论文档次、增加学术影响力能有所帮助。

一、在了解《PLOS ONE》之前先认识一下什么是PLOS?

PLOS 是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的缩写,名字很有意思,是以公共科学图书馆命名的期刊,它是一个系列科学期刊,目前有8 种生命科学与医学类期刊,《PLOS ONE》是PLOS系列期刊中的一种。PLOS于2003 年创刊出版,集数字出版、开放获取、知识传播、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作者、读者、编者、审者、评者、出版者、图书馆都在同一个平台上活动。

二、接下来我们再谈《PLOS ONE》

《PLOS ONE》于2006 年创刊出版, 刊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任何原创性成果。如果确认研究成果是可靠的,作者将支付开放获取出版费1350美元,使论文在网上开放获取。

《PLOS ONE》目前已经被Web of Science、 PubMed、MEDLINE、PubMed Central、 Scopus、Google Scholar 等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

、那么《PLOS ONE》发文量、影响因子、出版周期、发表时间、录用率又是如何呢?

我在 Web of Science 上检索到各年度的发文量,从 2006年的137篇发展到 2012年的22452篇, 论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JCR 检索到的2012年影响因子为3.73,可见质量是值得肯定的。

《PLOS ONE》为周刊。从正式接收稿件到在线发表, 时间是 2-3个月, 最短只有6 周。稿件录用率为65% -70% 。

 

四、接下来谈谈我们最关心的论文发表的要求?

《PLOS ONE》并不要求论文的重要性, 它的目的是实现期刊的学术交流,而不是学术水平的判断。主要要求包括以下7个方面:

第一 该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

第二 该研究保证成果的首发性。

第三 实验、统计以及分析必须达到比较高的技术标准 , 并能够进行充分的详细说明。

第四 结论符合逻辑并有数据支持。

第五 论文逻辑严密、 英语表达标准。
第六 试验研究符合所有适用的道德和诚信标准。
第七 论文的相关支撑材料全面规范。
只要满足上述7条规范就可以投《PLOS ONE》。

五、我们再来看一下《PLOS ONE》 的学术评价方式

稿件的评审由传统的发表前同行评议转变为发表后网上公开评审接受同行评议的模式,论文的重要性体现在发表后被关注和引用的情况。

六、关于审稿的问题

《PLOS ONE》期望所提交的稿件能经过严格的校对,鼓励作者投稿前找同行进行稿件校对修改,以减少审稿所花费的时间。

《PLOS ONE》遴选的审稿人非常专业,基本做到了只要有论文投过来,编辑就能从专家库中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担任审稿人。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选择《PLOS ONE》投稿的理由第一是影响因子,第二是速度,第三是开放获取。 这是一附院、二附院发文最多的原因,也是中国学者在《PLOS ONE》发文位居第一位的原因。

最后欢迎大家投稿《PLOS ONE》!!!

我的汇报完毕,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PLOS的本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74834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50613.html

上一篇:临床信息素养系列讲座
下一篇:2014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峰会 2014年02月20-21日 上海
收藏 IP: 125.39.68.*| 热度|

5 苏力宏 曹聪 李伟钢 刘桂锋 赵美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