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至今日,真有必要召开SCI全国代表大会。
SCI,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论文问题,而是科研问题、人才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因此,需要各方面的人士参与讨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争论,SCI本身变化不大,但对中国带来的变化很大,科学家、情报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都参与了讨论,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
如果能拿出一套国家级的硬文件是最理想的,如能写入《中国科学法》就更好。
“SCI崇拜”为何盛行
在我国,SCI论文就是科研机构的GDP,目前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院所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拿硕博学位、评职称、申请经费、评奖、晋升乃至评选院士,几乎无不与之挂钩。国人的“SCI崇拜”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以致网上有人戏称SCI是“Stupid Chinese Idea”,学术界和社会舆论有人提出取消SCI论文作为硬指标,也有人认为不能取消,主张改进,各种意见莫衷一是,争论持续至今。
其实在全球范围内,用SCI作科学评价的,不光中国大陆,还有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日本,包括欧盟等都在使用。
大多数国家科技管理体制都采用科层体制,对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要求非常高,为了实现目标,必须有明确的行政规则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做尺度。科技目标细化分解,由国家意志分解到科研机构和院校,再分解至课题组和个人。怎么选择合适的研究机构和个人来承担具体的课题,怎么衡量课题落实的情况?这就需要具体的标准化的指标,论文数量就是一个非常明晰的指标。非常重要的是,这个指标是基于学术的,它不取决于你和领导关系怎么样,属于哪个党派,信仰什么宗教,它是看你的学术水平,是学术共同体公认的标准。
问题是,既然世界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是科层制,为什么单单中国患上了“SCI崇拜症”呢?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科研资源高度集中有关。我国的科研经费主要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企业的竞争力目前主要靠廉价的劳动力和消耗自然资源,研发投入少得可怜。因此,科技管理部门的对科研成果的量化要求一统天下,这与国外科技投入主体分散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SCI只是科研管理目标量化的一个具体表现而已,在目前的体制下,科研投入产出的衡量,不通过SCI,也必须有其他量化指标做替代。取消量化考核是不现实的,历史证明,在我国,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标准,直接的后果极有可能就是会“忽悠”的人呼风唤雨,真正有能力的人反而上不去。考核标准如果不是学术的,就可能变成人情的、政治的。学术的标准虽然有缺陷,但可以改善,不能替代。
现在考核评价中出现的一些弄虚作假、浮躁现象,不能说是考核的问题,也不能说是考核中使用了SCI的问题,任何评价机制都有缺陷,并非仅仅SCI。即使在美国,很多评价也要用论文说话,虽然不一定用“SCI”这个名称。
在目前还没有可以替代指标的情况下,可取的办法是改进SCI评价标准,比如考虑各个学科的性质不一样,不要一刀切,像我那位朋友是搞临床的,实践性、重复性强,有突破性的创新很难,这种可以不做发论文要求;对科研型的,比如搞金属研究,可以强调发表科研论文数。再比如可以增加论文影响因子考核,因为SCI里也有垃圾,引用率是衡量论文质量的一个标准。
http://www.j1000plan.org/TalentsContent.aspx?TalentsContentID=20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