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学界亲近繁殖的危害 精选

已有 5366 次阅读 2023-8-13 23: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界亲近繁殖的危害

彭渤

 

生物学上的近亲繁殖是指亲缘关系较近的生物个体间繁殖后代的现象。业已证实,生物的近亲繁殖会使后代体弱,生活力和繁殖力降低。因为生物体内的遗传性状受环境条件和体内遗传基因所决定,血缘远的生物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差异大,相互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形成优良品种。而近缘则不然。故而近亲繁殖增加隐性等位基因相遇的概率,产生遗传异常,增加后代先天缺陷的概率,降低物种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人类作为高等生物,近亲繁殖也会降低人类后代的繁殖能力,使后代出现体格变小、体质变弱,甚至出现怪胎、先天畸形、早妖、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精神疾病等各种难以预料的结果。故此,我国有关法律明文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属于近亲,是限制通婚繁殖后代的。

与生物学上的近亲繁殖相对应,学界的近亲繁殖是指这种类似由师生关系成员组成的学术研究群体,就属于学术近亲繁殖。比如,在学术上只以自己的一种理论、一套教学内容和方法、一个模型或者范式来培养学生或进行科研,学生毕业后又都留在本校工作,就是典型的学术近亲繁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就曾针对“打破框框,不搞近亲繁殖,大胆提拔调入‘外来户’”的事例进行了宣传;《光明日报》则曾发表过一(中国籍)美国教授就改进我国科技界近亲繁殖问题提出的建议。可见,学界近亲繁殖问题早已存在,其产生的严重问题和对学术发展的不良影响早已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时至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视线里,学界近亲繁殖的现象和问题仍然比比皆是、处处为患。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学界近亲繁殖的严重问题,有关方面有必要从更宏观大局、单位格局、团队发展和学缘结构的优化组合等各个方面,撇除私心杂念,摒弃自私自利意念,对学界近亲繁殖及其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引起高度重视!整个学界应该清醒意识到近亲繁殖的严重后果和致命危害,旗帜鲜明地对学界近亲繁殖大声说!因为,相较生物界的近亲繁殖,学界近亲繁殖的危害更大,后果更为严重。

首先,学界近亲繁殖会严重阻碍新鲜血液的输入。学界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时时刻刻需要有创新的活力才能促进其发展壮大,时时刻刻需要有新陈代谢的机制才能延续其在学界的竞争优势。近亲繁殖因为阻断新鲜血液的输入,就会影响创新的活力,就会制约新陈代谢的机制正常转运,阻碍学术思想的交叉融合。新鲜血液一旦停滞,助长狭隘主义。从而减损甚至丧失发展的动力,隔断新陈代谢的体征,进而直接危害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学界近亲繁殖因形成圈子文化而危害学术发展和科研创新。国本身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由于这个文化上的特殊性,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就会构筑出圈子文化,产生圈子情结,从而催生并助长打招呼、请客送礼、行贿受贿、讲情而不讲原则、重关系而轻能力,甚至置道德规范和党纪国法于不顾等各种不良的风气,侵蚀教学科研的正常发展,对学术发展、科研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等产生更为严重的危害,造成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更会使得学术共同体赖以发展的学术自由和同行评议失去应有的效用。

此外,学术近亲繁殖因形成“圈子文化”而使科研创新演变成流水线式的生产,难于取得创新突破。

学界近亲繁殖阻碍学术质疑而影响科研创新。教学和科研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傍观者清的善意提醒和质疑。学界的近亲繁殖就会形成一言堂,正常的质疑就会被阻隔,学术的活力就会消损,导致学术思维闭塞。而学术创新是思维碰撞的结果,学术近亲繁殖则无法给思维碰撞提供机会,更无法给碰撞思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后,就会你好、他好、我好、大家都好,然后大家都因缺乏创新活力、缺乏创新成果而在大浪淘沙过程中,被遗憾淘汰出局,成为时代的弃儿

学术近亲繁殖导致思想封闭,影响学术发展。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在当下信息社会、人工智能的时代,都需要不断地获得新的信息。而近亲繁殖的学术圈子获取信息的同质性大,不利于获得差异性和互补性的信息。因为这种学术近亲繁殖形成的单一学术关系即导致信息来源的单一,差异性和互补性的信息就会被封闭、阻断,从而阻碍学术创新,影响人才培养,损害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

学界近亲繁殖影响年轻学者的发展。年轻人的学术发展需要不断获取各种营养。而学术近亲繁殖形成的圈子文化不利于年轻人获取多源的营养知识;学术近亲繁殖因缺乏质疑,年轻人因不能提出质疑而抑郁于单一的学术圈子,最终导致思想僵化,与外界浩荡的学术发展脱节;学术近亲繁殖因思想封闭而影响年轻人的学术思想发展和创新。另外,学界近亲繁殖因为形成权力、资格的约束而影响、制约年轻人学术独立性的发展,危害人才成长。

总之,学界近亲繁殖是学术创新和发展的毒瘤,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2023813日,贵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1398931.html

上一篇:论文是科研能力的体现
下一篇:研究生科研注意要点
收藏 IP: 103.85.144.*| 热度|

10 王涛 徐耀 曾杰 冯兆东 晏成和 崔锦华 郭战胜 陈波 唐才明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