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平—山风石韵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玉平 “学习、交流、思考、直言”将博杂进行到底

博文

思想是一道门:黄坚《思想门》 精选

已有 6947 次阅读 2009-7-12 23:17 |个人分类:思考与品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历史, 诸子百家, 《思想门》, 黄坚

思想是一道门。先秦诸子,是中国思想的第一道门。经由这道门,登堂入室。

历史人物是历朝统治集团的棋子,即使是作为中国本土思想高峰的诸子百家,也大多逃脱不了生前身后被神化鬼化的结局。黄坚《思想门》(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9月第一版)一书,就是一个仍然年轻激情的心灵,跨进先秦诸子这道思想之门,以深邃的目光,执着地搜寻散落在历史尘埃下的一个个踪影,力图还原他们的本真,向我们呈现了作者心目中生动鲜活的面容。零散地读过热传于网上的一些章节,觉得电子版的不过瘾,便到书店买了一本。

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二个论题,对“诸子百家”之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苏秦、韩非等六位思想大家进行了重点勾画。上编“诸子群像”,追本溯源,厘清了历来许多模棱之处,向人们展现了五位有血有肉的思想者:言不由衷、矛盾纠缠的孔丘,言辞犀利、激情澎湃的孟轲,身体力行、关切社会底层的墨翟,孤独而逍遥的平民思想家庄周,游戏诸侯的“超级国际间谍”苏秦。其中对孔子、墨子、庄子和苏秦的解读都颇值得一看,在不少方面的独到和深刻远胜于“百家讲坛”中一些平泛的解读。中编“重释韩非”,全方位地勾画出的一个有血有肉而睿智孤独的灵魂,一位叱咤风云却遗恨千古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下编“谈孔说儒”,则对孔子和儒家以及两者的关系另辟蹊径,剑走中锋,逼近真相,对历来史家所模糊的诸多疑处自成新解,可谓本书最具特色和价值之处。

该书忆古思今,体式别致,视角深刻独到而不乏宏大,文笔犀利流畅而不失幽默,融学术之深刻与文学之通俗于一体。虽有考据不够严谨完备、偶有前后矛盾、语言略显直突等不足之处,然而瑕不掩瑜,对先秦诸子的解读,颇可立一家之言。如果说此书是作者对历史深刻别致的注解,不如说展示了审视历史的一种独特视角。

 

 

[附录]

胡少卿:铁划银钩——评黄坚的《思想门》

 

这是一本充满内在紧张的书,它的弦绷得很紧。读至最后,竟然有如释重负之感。作者黄坚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四十岁出头,这个年纪的男人一般都已经被拴进“名缰利锁”,动弹不得,而黄坚居然可以埋头研读诸子百家。

在一个高度分层化的社会里,一个人可以不为了讲课、评职称而写这样又长又艰苦的文字,这多少有点令人诧异。黄坚写这些为了什么?他的文字充满战斗的力量,辩驳的激情,他是不是沉迷于一种思维的乐趣?一切历史只有作用于当下才有意义,历史也只有参与到当下才成其为历史,如果不是和现实挂钩,我们对历史哪来那么多的热情?如果历史仅仅是要腐烂的尸体而不孕育着新生,那就让它永远消失好了。我想,黄坚对两千多年前的往事的急切辩白毫无疑问是有他的现实关怀的。

历史在国人眼里,往往被“漫画化”,历史人物不是远远大于他们自身,就是远远小于他们自身,而黄坚采取了一种“贴近”的态度。在他笔下,历史人物和今天的人物一样,有类似的困境和复杂性,孔子、孟子、庄子、墨子、苏秦、韩非都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复活了。我无法忘记他描述苏秦说:一个失意的小青年躲在小黑屋里苦闷;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前倨后恭”这个典故的注意。是啊,这个小青年和他嫂子的这种尴尬难言的关系,究竟导向何等生活的秘密呢?他说,研究一个人,不仅要看他写了什么,还要看他没写什么。一个思想家的秘密也许就隐藏在这种“挑选”中。这正是他读庄子的出发点。这让我想起有人对卡夫卡日记所作的一个观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天,卡夫卡的日记里写下了寥寥几个字:“德国对俄国宣战。下午游泳。”

黄坚曾经引用海子的一句诗来说明自己:“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这是一种在无限增殖的社会氛围中做减法的生活态度。黄坚说他持续从三个人那里获得灵感:海子,崔健,周星驰。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同龄人。这三个人并列在一起,初看有点奇怪,细看却觉自然。他们都是那种不老的、内心涌动着激情的人。我很少看见有超过40岁的人还如此表白对于海子的喜爱——这个年龄的人按理是应该“中年写作”的。

黄坚的文字是坚硬有力的,但并不干枯,酷似那种身材极好的女子。他喜欢用破折号,这个符号的形象配合他的文字风格,总使我想起“铁划银钩”。黄坚的书是那种越品越有味道的书。它会持久而安静地呆在书店一角,默默召唤着它的同类。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91-243232.html

上一篇:往事回首(2):那个夏天
下一篇:春城春花开
收藏 IP: .*| 热度|

9 武夷山 杨学祥 刘进平 王号 钟炳 吉宗祥 迟菲 陈湘明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