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SCEIENCE & MY SK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ngstar 致力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业化与普及化工作!

博文

六大关键词反解读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已有 9052 次阅读 2011-1-6 23:42 |个人分类:科学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课程, 小学科学, 课程标准

过去的一年里,在小学科学教育界最热的一个词,不是“探究”也不是“动手做”,而是“课程标准”,更准确地讲是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因为一个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课程标准,既能推动该课程的发展,又能引领该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一定是会被广泛关注的。

确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组”)自2007 3月筹备、组建并正式开展工作,时至今日,历时三年多。期间课标修订组开展了多次课标修订组委员会议、专题研讨会,同时分别以座谈、问卷、听课、网站发布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调研工作,广泛征求各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意见,此外还从国内到国际进行了比较研究,使课程修改稿渐趋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为课标修订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继承性和实用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逐步形成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16年级)》送审一稿至四稿、送审稿乃至新修批注稿。

课标修订组人员强大堪称历次之最,其中包括从事不同领域科学研究的专家7人,来自第一线的教研员2人,原课标制定组主要成员2人、高师科学教育专业协作组代表1人、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1人、基础教育司推荐专家2人、“做中学”项目专家1人,他们为优化课程标准以及争取小学科学的学科地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么多有影响力的人来关心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并为之奔走呼号,出谋划策,而且还有实际的成果,毋庸置疑这是一件大好事,它会推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建设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但是在三次研读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送审稿以及浏览课标修订组工作网站(http://www.nsse.org.cn)有关介绍以后,欣慰之余,也隐然有些忧虑,思索和追寻就从本次新修订课程标准中呈现的几个关键词开始,一起做个逆向解读。

关键词1 16年级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请勿转载,© 2011 by WangChengru

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最具根本性的变革(reform)。课标修订组根据国际上主要国家的课程设置现况和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调研,以及近年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年级段由原来的36年级修订为16年级。而“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是“此次修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底线”,否则“修订没有任何意义”。对于这一点,全国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是很振奋的。

但是对于课标修订组所言“为什么三年级作为科学课的起始点?”无人回应的还有一种理解就是无须回应。一方面这并非是原课标制定组的不负责任而造成的这一个结果,而另一方面“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也绝非是一个小学科学教育的最优化拯救方案。道理很简单,课标修订组根本没有必要去做所谓的“科学教育从一年级开始是可以的”可行性报告,尽管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中国多年的“做中学”实验证明科学教育是可以从幼儿开始的,中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也是从低年级开始的,上一轮的自然课程教育也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总之一句话,科学课是可以从一年级开始的,当然也可以从三年级开始,课标修订组的命题和他的使命在逻辑上并没有对等起来,上述的“从一年级开始是可以的”不能代表“从一年级开始是必须的”,正像地球上零度经线为什么是从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通过一样,这是人为设置的。其实,即使其他国家的科学教育都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我们从三年级开始也未必是错误的,至少在逻辑上没错。

那么,新课程改革为什么从三年级开始学科学,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日本。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模型沿袭日本的方案,前任基础教育司司长朱慕菊曾留学日本,这是否也可以做个佐证。其实,方案源自何处本无所谓,只要能够有效施行就可以,日本的那个方案应该也是可行,至少日本教育部不会拿日本的未来开玩笑,同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单单是美国的可行。另外,方案是否可行,还要看本土的适应性,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地区差异显著,如若真“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我们的师资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难以保证,这势必将影响这次变革的有效性。

此外,课标修订组领衔修订的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若从一年级开始,必然牵涉到品德与生活课标的相关内容调整,还必然牵涉到整个课程计划的调整,而这就不再是一门学科课程标准的事情了,显然超过了课标修订组的职权范围,实际上这代表了又一轮新的课程改革的开始。

关键词2 科学课

课标修订组坚持“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是期待我国的科学教育能够从启蒙教育做起,实现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年段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为今后构建19科学课程标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筹划和谋略是积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从课标修订组强烈批评科学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看出新修订的课标其实是混淆了科学课和科学教育这两个概念。

科学课,即科学课程。由于课程与教学有着胎联式的关系,科学课,也可以广义的理解为科学课教学,或称科学教学。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科学教育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整体教育,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显而易见,教学与教育二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除教学之外还包括其他多种活动与体验。我国的科学课从三年级开始,并不意味着科学教育从三年级开始,幼儿园有科学教育的内容,甚至在社区和家庭也有着广泛的科学教育内容。那么一二年级的科学教育呢?存在于品德与生活这一门学科里,也存在于语文、数学这些学科里,三年级开始才独立成为一个学科。

关键词3 科学素质

这是新修订课标里最突兀的一个变化(change)。新课标的表述里出现了一个新词——科学素质,这个词替代了上一版本中的一个核心词——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至于为什么需要替代,课标组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在修订说明里没有留下半个文字。

科学素质一词应该是出自我国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纲要称: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1125日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国科普研究所,200911月至20105月)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随后中国科协表示,今后将继续做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这一基础性工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支撑。

而在国际上对公民科学素养涵义的理解和表述中,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美国学者米勒、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等的表述最有代表性。综合起来,科学素养可以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这是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那么是国家文本混淆了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概念,还是课标修订组这次决定放弃国际标准,准备要走中国特色之路呢。

关键词4 核心课程

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课程性质需要回答“该课程是什么”,然后再讨论该课程具有的性质。课标修订组修订了小学科学的课程性质,从现行的科学启蒙课程,到首要突出其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以明确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地位。核心一词在中国代表着什么,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核心课程究竟是什么,恐怕不是多数人能够语焉其详的,然而新修订说明中没有对此解释。在横向比较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他各门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性质的描述多有不同:

初中科学: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音乐: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美术: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由于各门学科定义的角度不一致,乃至叙述结构、句法结构都有很大差异,所以还是让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重新来审视一下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又称课程形态、课程原型。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由于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判认维度上的差别,课程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①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③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④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⑤从课程开发理念的维度来区分:社会本位课程、个人本位课程和学校本位课程。

⑥从课程形态史的角度来区分:原始课程、艺术课程、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⑦“上海方案”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的发展,还出现了一种介乎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在教育大词典里有两种释义:一是指最主要的学科即主干科目;二是指一种课程原型,体现了一种特有的教育观。它既不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中心。这种教育观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需要,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核心课程”之“核心”(core) ,源于拉丁文“cor,其意义为“心脏”( heart) 。课程论专家巴特维克(J. Butterweck) 在《中等学校的核心课程》( The Core Curriculum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心脏,生命发源的地方,它是身体的一部分,但却把生命的营养传播至全身。”所以,从词源学的解析来看,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边缘课程,我国学者主张拓展性课程)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

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曾在1991年指出:“20世纪90年代早期,核心课程包含五门主要科目:语言、文学、数学、历史与科学。泰勒认为科学是核心课程的主要构成,因为它提供了探究和理解自然世界的手段,这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

到现在我们应该明了课标修订组的苦心,这其实是一个漂亮的组合拳,一方面强调“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另一方面引进“核心课程”概念,在其他学科都按兵不动的时候,先发制人,试图确立小学科学的主干课程的地位。在当前课程概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科学课标修订组对课程分类的科学、合理认识,倒是有助于我国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对话与互动,也必将对现行的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5 国际水平

课标修订组声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循“三个面向”,体现国际水平(international standard)。这多少有点雷同“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的赞语,仔细分析,这话是不宜说的,或者没有说的必要。首先,不论哪个国家,水平都有上中下等,“国际水平”是“上”?是“中”?还是“下”?令人不得要领。其次,国际水平,是一个平均状态,也许还是国际标准的底线(baseline),其中的道理和期末成绩达到班级平均分一样,这样的国际水平很模糊,可比性不高。我们要渐趋或达到的应该是国际先进水平(advanced world standard。再高一点的目标就是追求国际一流水平,一流是排前列的,就是领先水平,比如足球,南美巴西、阿根廷和欧洲德国、西班牙等都是一流水平。而先进水平就差一些了,不一定是最高水平,相当于二流水平。比如我国的飞机歼十,就可以称为世界先进水平,但不能称一流水平。

关键词6 科学态度

课标修订组在课程分目标上,为了与国际标准和评测体系的框架接轨,除“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外,将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修订为“科学态度”,删除原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将“科学态度”方面的目标渗透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等的过程中体验和培养。这倒应了皮尔博士的一句名言“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真的能够涵纳一切,科学课程真的能够视情感和价值观为无物,还是仅仅翻译处理的问题。确实《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推崇“态度”的,然而它开篇就明确规定了科学教育的四个目标,这也是美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共同认识。第一,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从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标准把目标落在实处,将精神层面而不是功利层面的东西置于首位);第二,为了在个人事务决策中恰当地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标准让目标指导行动,并没有侈谈“为了祖国”而如何如何);第三,为了使人们能够理智地参与涉及科技问题的公共对话和辩论;第四,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这样几条认识和排列次序是发人深省的,而且标准中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是明确的,但是这些不仅我们学不来,而且还不能沿袭,因为美国国家体制首先是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但最终显然还是指向于民主社会赖以存在和巩固的条件。

再退一步讲,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写KAPO模型。三维课程目标不是课程的三个目标,它们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这些原则语文、数学其他各门学科都要遵循的,课程标准是作为一个国家文本,科学课程理应要与各门学科要保持一致。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修订过的课标一定会比上一版本的课标要好,就如同上一版本的课标要比自然教学大纲好一样,后来者总是会超过前任的。乔治·洛比尔(George C.Lorbeer)有句名言:“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意再试一试的学生”,我们说,这句话放在新课标修订里面也同样合适,只要我们一直在努力,新课标明天会更好。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请勿转载,© 2011 by WangChengru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国家研究理事会著.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 .戢守志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 []乔治·C.洛比尔(George C.Lorbeer. 美国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第1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 []Ralph W. Tyler.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崔允漷.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8

[8] 熊和平.课程的分类.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第12.

[9]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稿),2010 08

[10]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送审报告,20103

[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工作网站. http://www.nsse.org.cn

[1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2005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084-401815.html

上一篇:我们小时候都是笨蛋(你是否能被感动到)
下一篇:霞客行:江南天池雾凇奇观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