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商族的起源和商尺的制定

已有 5070 次阅读 2021-5-29 08:53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0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立国,在公元前1046年为周所灭。商朝是目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能确定的第一个王朝——殷墟出土甲骨文字是中华文明标志之一。商族的起源当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朱彦民. 商族的起源、迁徙与发展. 商务印书馆, 2007对相关研究总结为:西方说、东方说、北方说、东北说、晋南说、中原说、夏商周三族同源说、江浙说。每种说法又有多种含义,如北方说可分为渤海湾、冀东北、易水流域、北京、冀中南、豫北,东方说可分为豫东鲁西南、濮水流域、山东半岛,等等;最后以表格分类给出参考文献,94 篇之多。该书“对商族的起源、迁徙与发展历程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商族源于燕山以南地区,后沿太行山麓东南下,进入华北平原”。

在网上图书馆又翻阅了几本著作,真可谓“众说纷纭”。如黄懿陆. 商族源流史. 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0介绍:“本书作者根据抚仙湖水下遗址的考古发现,以石质建筑上出现的文化遗留为线索,从易学、卦学等方面,对商族源流史提出新的观点”。说商族起源于云南的抚仙湖,也是有趣。

1   笔者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商族”以及或何时的“商族”

2   于青铜器、陶器和玉器确认,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 使用商尺19.7 cm。不过,公元前1750~前1500 年偃师二里头、1500~前1200 武汉盘龙城以及淮河之南的凤阳县古堆桥和郧县店子河,使用夏尺15.8 cm,尚未使用商尺,即夏商两朝有共存时段

商尺在汤立国之前已在黄河左岸的今河南和山西地域使用,最早可达龙山文化之前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即公元前2700之前。另一方面,山东地域大汶口文化使用夷尺17.6 cm长达千年以上,但今黄河南岸的平阴周河M8、济南焦家M17出土陶器适用商尺,后者人骨碳十四测年经树轮校正值为公元前2631~前2474年;尚未发现其他山东地域遗址在龙山文化之前使用商尺。山东地域的龙山文化与黄河右岸的河南、安徽地域使用相同的夏尺。

商尺19.7 cm与夏尺15.8 cm10:8、与夷尺17.6 有9:8 的关系, 想来与“因黄河摆动而脱离母邦的两族先民”相关。

3   历史与地理密切相关。我们固然不能清楚地知道五千年前的地理,但黄河每年输送的16亿吨泥沙平铺到 80 平方公里10 m高, 2500年则可使20 万平方公里增高10 m呢。筑堤之前,黄河在郑州桃花峪以下自由泛滥,南达淮河、北至海河。无庸置疑,五千年前徐淮地区和华北平原的某些地域尚在水下或为沼泽。

太行山没有成为流域分水岭,其风化物向东输送,与黄河泥沙一起塑造华北平原而使海岸线后退。干旱等原因会引起今山西地域的先民迁徙至山前平原;今陕西先周族属的部分人员可能顺渭河而下,到达晋南,再沿着黄河继续向东。这样的事情想来会不时地发生,至于部分北方族属沿着太行山东麓向南迁徙,更是理所当然。

黄河在南侧入黄海时间稍长,今山东地域的东夷到西北侧水草丰盛的地域发展,而(或分流)济水入海时他们就要脱离母邦;类似情形也会发生于黄河南侧的夏族先民。黄河含沙量极高,没有筑堤可依靠边滩(嫩滩)和低滩(二滩)维持河道流路宽度总在十公里以上,且滩地对行人的阻碍更甚于水流。滩地近水的前缘高于后缘,而边滩前缘更高于低滩前缘,河道极不稳定。黄河改道之后,原下游滩地很快就会成为水草丰盛的宜居之地,废弃河床则因泥沙颗粒较粗而稍差。不过,黄河去而复来,将先民遗迹埋藏到泥沙之下。

4   孔子(公元前551-479辞世已经两千五百年整。此前两千五百年即距今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后期和庙底沟二期的开始时段),来源广泛的多个族属,在太行山前黄河下游左岸的平原融合而成为商族,开始使用商尺19.7 cm从那时起,有着各自制度的东夷、南夏、西周和北商——尺长17.615.818.519.7 cm 在交流中进化和争斗,在争斗中融合而发展,最终汇成中华民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88634.html

上一篇:东夷五千年前就能修锔陶器啦
下一篇:五千年的中华
收藏 IP: 202.102.252.*| 热度|

19 李宏翰 郑永军 李毅伟 谢力 杨正瓴 范振英 杨学祥 张晓良 史晓雷 陆仲绩 马鸣 杜占池 朱晓刚 乌志明 刘钢 张鹰 李务伦 陈蕴真 李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