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明初中国的地图学“真能”比西方超前最少400年”?

已有 5760 次阅读 2018-12-16 09:02 |个人分类:地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通常认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520年麦哲伦发现了海峡而由大西洋进入太平洋、以生命为代价而环球航行(5艘船队约270人出发,仅118人返抵);明朝李之藻等人在利玛窦指导、帮助下,于1602年完成《坤舆万国全图》

假如有学者,当然只是假如是学者,著书立说:

明初郑和船队1405~1422年间六次航海,曾到达美洲且环球航行测绘世界

现存于世的“《坤舆万国全图》只是在1430年前的郑和原图上添加了几个地名

欧洲1602年前出版的世界地图和美洲地图抄袭郑和原图”

最近(20180928)学者竟然作出了惊人的结论

事实上,明初中国的地图学比西方超前最少400年!(截图如下)


贴几张历史地图(已做网页链接),请大家做个判断吧。

这是1570年Ortelius 《世界地图集》美洲地图高清大图 。

CC1570.jp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raham_Ortelius含有53幅地图Ortelius's Theatrum Orbis Terrarum 1570年出版;1598年即 Ortelius 过世前共出25个版本;死后仍有多个版本问世。地图集多为许可复制,如1570年初版列有87位地图作者之名,而1601年拉丁文版则增至183 位。当然地图中也有许多错漏,如南美洲轮廓线最初就明显失真,但在1587年法文版得到修正。

下面是Ortelius过世后1601年地图集中的美洲地图,高清大图 说明点击

B1601.jpg

 欧洲各国在1492年哥伦布达到美洲大陆后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探测和建设,地图绘制也就不断精细。下面是1596年的美洲地图,说明请点击连接,高清大图点击连接 。

D1596.jpg

下面是1622年的美洲地图,说明 请点击链接,高清大图请点击链接 右下角有作者签名。值得注意的是,该图绘出麦哲伦海峡南侧的好望角。

A1622.jpg

4幅地图所绘 下加利福尼亚 都是半岛;当然,有些地图将其误绘为全岛,相关缘由学界早已作出解释,不再细述。1602年问世的《坤舆万国全图》正确地将其绘为半岛,当然不能用于证明该图没有参考欧洲出版的地图。另一方面,利玛窦于1578年离开欧洲前往亚洲,但与欧洲联系畅通,且庞迪我于1596年离欧洲来中国并随其赴京。显然,问世于1602《坤舆万国全图制作时可以参考的地图不会只是 Ortelius 1570 《世界地图集》中的、那单张的世界地图顺便说一句,那张世界地图 以及许多文艺复兴之后的 世界地图 上,并没有标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托斯卡纳等地名。烦请点击相关链接予以确认。

下面是 《坤舆万国全图》的美洲部分,并不优于前面所贴的1596年欧洲出版的美洲地图;其上地名似乎也偏少,如仅标“古巴岛”之处,前面的1570年的Ortelius 地图就已经在岛外标注 Cvba并在岛周标注7个地名。地图集中分图的地名可就更多了。

kunyu 1.jpg

下面是中国及东南亚部分。大约只能算是写意图,海河流域完全没有河流,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水道、洞庭湖、鄱阳湖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等,可有些失真呢。

贴一张 1570年 Ortelius《世界地图集》中的意大利半岛(高清大图请点击链接),可与1602年问世《坤舆万国全图》上的中国部分作个比较。

F1570.jpg

 明初中国的地图学”是郑和1405年~1422年前六次航海所确立;且不说400年后是1822年,有明一代即1644年前可有一张中国区域内的地图,其测量和绘制能够达到那张1622年美洲地图或者上面的1570年意大利地图?贴出一张就行。

说出事实上,明初中国的地图学比西方超前最少400年!”惊人之语的学者,请给出事实啊。如果不能,那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139897.html

上一篇:柔性牵引
下一篇:合力的作用点与三角形的心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8 朱晓刚 张忆文 王庆浩 郑永军 谢力 冯大诚 黄荣彬 史晓雷 刘钢 张云 张晓良 杨正瓴 魏焱明 宁利中 董全 刘光银 李毅伟 杨顺楷 张珑 姚伟 樊哲勇 刘炜 聂广 周忠浩 谢钢 苗忠义 chenhuansheng liyou1983

发表评论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