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戒盈杯:过犹不及话虹吸 精选

已有 16628 次阅读 2017-7-15 08:45 |个人分类:力学科普|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引言:收拾书柜而看到读大学时订阅的《力学与实践》,最初是季刊,一年1.60,相当于3天的伙食费,与当时的书籍相比似乎价格有些偏低(1983年改为双月刊,现在的一年订价是240。因自己发表文章,2013年后刊物自费订阅仍予保留)。1983年第3期第60页有老亮的读书有感”。我觉得“将勘误表寄著译者和出版社”值得学习——做教师的就该这样才好呢。

做事要认真仔细,但知道思虑欠周或一时疏忽总是有的,不可完全避免;因而别人指出自己的错漏时总是真心诚意地感谢;即使人家说错了,也是自己叙说不清方引起误解,同样得在致谢之后修改文稿。

 

正文:某日网上看到新闻,翻出本书,扫描了封面和书中的一段话:

几年前一位制作陶瓷器的朋友在吃饭时跟我提到戒盈杯。它的设计是在杯子上打洞,如果倒得适量酒就不会流掉,但若超过七分满酒就会流到下面去,是一种很奇特的酒杯。这杯子代表“凡事不可过满”的意义.........

又从网上找到一张“戒盈杯”的图片,配上此前上课用的照片,添在下午“生活中的力学”课件前作为开场白。当然会再演示一下虹吸现象,说“水往低处流是内因,本性;大气压是外因,环境;而曲管内充满水是触发条件,机遇!

学校真是太大了;而17点开始的第四大节课与第三大节课之间只有10分钟间隙,因而多有同学迟到。第一次课就说:“我是不点名的。没事还请来听课,迟到从后门进来就好”。当然上课的前5~10分钟不讲新内容,讲些与力学相关的新闻或趣事。这次用“戒盈杯”。

虹吸就是液体利用曲管经过高于液面地方流向低处。上课演示多种虹吸发生方式并说明用途。对于“戒盈杯”而言,水位达到最高点之后才能流动,而流动停止需要水位低达进水口;因曲管最高点是不知道的,水位变化就有了“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不可逆转,临界点隐蔽难知”的况味。

实际所用出水管有60 cm 长,因而出流速度较高;以低流量向杯中持续补水,即可形成周期性的间断出流且流量较大,并说“由于没有机械启闭构件,可靠性较高,能够用于什么什么冲水啊”。据此也可以解释某些山区间隙泉的缘由。

上课时也用一根细管灌满水,用手指压住上端则水不流出而松开则流出,据此说明“鸳鸯壶”的力学原理。又,“戒盈杯”和“鸳鸯壶”想来可用粗棉线埋在陶坯中烧制而成;这些中国古代就有,上课时还可以讲些有趣的故事

虹吸管进水口与出水口的水面都是大气压,计算流速时水头差就只剩下高度差而不含有大气压,有时竟会引起误解,如《辞海》2000版缩印本2244装置通常处在大气中。但即使两贮水器液面为真空,虹吸现象也能实现”。这实在是错了——没有大气压力怎能产生虹吸呢。

左侧水往高处流时压力要降低,因而曲管最高点不能超过液面大气压所对应的液柱高度,否侧曲管顶部就要成为真空——1643Torricelli (1608~1647) 所做的大气压试验啊

虹吸流量的计算公式看似简单,内涵却有些复杂,因而寒假中写了一篇文章送到本校学报,表明教师应该细致地理解教材内容才好; 

尤明庆. 实现虹吸过程的条件.pdf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2(6): 487-489

随即又以简略的说明寄到《辞海》编辑委员会。七年后看到新版《辞海》删除了那两句话,其余解释不变(文字在左栏底部,图在中栏顶部)。今天写这些文字,又过去了七年呢。

附录: 范运年老师的博文放水 想来是小说。文中所述似乎是“塘堰的水位高于稻田,利用虹吸方式自流供水”。文中着力描述了“拉管子的艰难”

“放水”作业似乎可以(1)铺放空管,将稻田一侧的管口用旧衣服塞住,而后竖直插入土中;(2)抬起水塘一侧管口而超过最高点;(3 向管中灌满水后封住管口,再将其按入水中;(4) 拔开稻田侧管口的堵塞物

如此可将作业分解为多个步骤,则难度降低,且不在乎水塘与稻田之间的距离和高低变化。水从塘堰流入稻田条件:塘堰的水位高于稻田,管路最高点不能超过塘堰水面7米高(当然不是理论值一个大气压的水柱高度10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066387.html

上一篇:光滑圆锥曲线内的细杆稳定平衡
下一篇: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27 魏焱明 李颖业 冯大诚 朱晓刚 文克玲 杨正瓴 张云 张晓良 黄永义 徐令予 刘炜 姬扬 苏德辰 李毅伟 史晓雷 黄建斌 李健 杨学祥 郭战胜 代恒伟 卢萌盟 王中伟 shenlu safe110 xlsd aliala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