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锦志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zlei 乱七八糟的随想录

博文

暴雨过后,我们这些科学家伙该做些什么

已有 4318 次阅读 2012-7-25 14: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然灾害, 课题, 暴雨

北京 7.21 暴雨的惨烈后果不须多说,这几天媒体网络上都有不少文章在评述,有骂的,有赞的,有调侃的,有理性思考的。

我想作为科学网的科学家伙,我们是不是可以理性地思考相关的问题。事实上,从研究(或者更实在一些基金申请)的角度来看,暴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确实提出了不少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我在此就我个人的想法列举一下。首先声明,我对这些问题都是外行,如有错误,请多包涵。

1. 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准确天气预报问题。准确的天气预报是个难题,而短时间的局部准确预报则更加苦难。但是这种预报对于灾害的预防确实非常重要的。在我的印象中这种一场暴雨就造成城市内涝的现象在 2008 年以前是并不多见的,而近几年却很频繁的发生。如果更加广泛一点来看,近几年全球性的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例如欧洲的热浪,中国的雪灾,美国的干旱,澳洲的洪水等等。也许目前的全球气候确实到了一个气候变化大,极端气候频发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以前没有面临的问题现在都会面临。例如这次北京的降雨,不仅仅是总雨量大,更加要命的是短时间内的降雨量大并且集中,还有就是分布极不均匀。在这种情况下,对天气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准确地预报局部的降雨量。

2. 城市排水问题。很多人都会提到下水道的问题。这确实是个大问题,但是城市的下水道的修建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在一个城市的刚刚建成的时候去设计先进的排水系统比较容易,而要大大改变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的,闹不好要搞个城市的重建呢。那么,如何在不影响城市建设和功能的情况下改进原来的排水系统,挖掘潜力呢?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而且现在急需要解决。对此,赵健民博主的博文是很好的文章(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595600.html),我这个外行就不多说了。

3. 低洼地区排水系统和预警系统的建立。这次北京的暴雨,暴露了很多低洼地段(特别是立交桥地下)的弱点,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然这是当时设计这些路段的时候的缺陷。在此不想去追究当年的责任,只想如何在未来可以避免悲剧重演。在低洼地区的积水来自降雨和附近地方水的汇聚,有时候这种汇集速度是很快的,瞬间把车辆淹没,使人没有逃生的机会。因此,在设计排水系统的和建立预警系统的时候都需要监测这种水流汇集的速度。但是对于一个具有复杂地面的地区,如何能够预测或者测量水流汇集的速度,已建立(或者改进现有的)排水提供,并在必要的时候及时做出预警(例如提醒司机注意,甚至封路等),这是也是一个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4. 极端灾害条件下城市预警系统的建立。这次的暴雨虽然提前有了预报,但是没有想到后果这么严重。我想除了没有想到雨会下的这么大意外,在城市预警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很多人当天上去还出门到山区去旅游,结果被困山上,在一些低洼的路段明明知道有积水却还有很多车前行,结果陷入危险。因此,应该有系统的预警方案,告知人们在什么条件下不要到什么地方去。一些山区的旅游景点,在什么条件下必须强制关闭;在一些危险路段,也需要根据情况提前采取关闭等措施。虽然这些措施会造成不变,但是和生命比较起来还是值得的。但是,我感觉现在我们的城市管理在这些方面做的还不够,需要更加细化的方案。

另外,还有一些小的问题也是值得科学家伙们思考的,例如这几天网上很热的汽车被淹以后的求救方法等。这些问题虽然是生活技巧,但是我们这里也有很多从事汽车设计的专家,这也是不错的课题啊。

面临灾害,怨天地和骂人都是没有用的,用科学家伙自身的知识去挽救生命才是可贵的,也是科学的价值所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7716-595663.html

上一篇:时间管理与工作效率
下一篇:加班审稿,却审了一篇很烂的稿子,吐槽一下
收藏 IP: 169.234.66.*| 热度|

5 杨凯 赵建民 陈安 苏德辰 彭振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