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点缠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nthon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博文

我们,是否可以选择不优秀? 精选

已有 13764 次阅读 2011-9-12 05:55 |个人分类:科教评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施一公, 优秀博士, 文双春, 热爱科学

读了施一公老师的“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和文双春老师的“像打工一样做研究”之后,我把自己的签名档改成了“我们可不可以不优秀?”这其实是我思考了很久的一个问题。

2010年秋季,在盐湖城开美国化工学会年会的时候,参加了会议组织的一个future faculty candidate的workshop,我清楚的记得主讲人的一句话:如果你一周需要工作55个小时以上,那你需要思考一下,你的能力和工作方式,是否qualify这个工作。听了这句话,我仿佛豁然开朗。一直以来,我们以为选择做科研就是选择了吃苦,仿佛工作时间越长,生活越艰苦,就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对科学的热爱。可是,这种热爱,真的有必要么?这种热爱,真的值得提倡么?

一般的经济学理论认为,靠精神意志激励起来的迅速发展,都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建国后头几年的高速发展,最后以大家心安理得吃“大锅饭”不愿意过多付出而告终。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一样,在短期内,人是可以靠着精神意志一天工作20小时以上,没有问题,但是这是以透支身体为代价的,长期而言,也许总的工作量和对社会的贡献,还不如一天工作8-10小时来得大。比如施一公老师博后期间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开始做教授之后也非常用功,这样确实出了很多成果。但是由于长期伏案,导致腰疾,反而会影响现在的工作效率。如果考虑施老师一生的科研工作,那么博后这段时间的过分用功,到底是有正效应还是负效应,恐怕还不得而知。

当然,从博士生、博士后的角度来讲,考虑“我还年轻,可以拼个三五年多出成果,之后拿到好的职位了,自然可以逐渐慢下来”,有这种想法,是没有问题的,我也无意反对。但是从PI的角度来讲,如果打着“为学生好”的名义(不管是真是假),要求所有的研究生、博士后都“拼个三五年”,我看你也管的太多了吧。。。

所以在目前的环境下,施一公老师说的没错,要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确实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投入。任何一名青年科研人员,如果想在同侪之中崭露头角,都应该认真学习施老师这篇博文。但是第一名只有一个,前10名只有10个,总是会有50%的人,会排名在平均水平以下。但是,他们(也许应该说我们,因为不愿意过量投入时间的我可能也是其中一员)也是科学共同体比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把我们都踢出去了,你们剩下的人里面,仍然会有50%的人排名在平均水平以下,不是么?

按照单位时间里面出成果的速度,我们也许确实不能算是优秀的科研人员,但是,我们仍然热爱科学,我们仍然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贡献给科学研究,我们的成果,也在转化为生产力,也在为科学的发展增砖添瓦。

所以,亲爱的老师,我们热爱科学,但是,我们是否可以选择不优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1-485424.html

上一篇:有些人真是喜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大放厥词(微博)
下一篇:科学研究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一)
收藏 IP: 71.172.123.*| 热度|

85 马臻 吕喆 武夷山 吴飞鹏 赵明 李宁 陈学雷 徐耀 罗岚 虞左俊 罗淼 李孔斋 丁甜 吕杰 施泽明 邹谋炎 黄晓磊 黄平 刘建兴 张天翼 赵星 杨华磊 聂春笑 于锋 牛丕业 韩文志 董志刚 张玉秀 郑祺 曹贺贺 党晓栋 刘安金 姜宏斌 朱志敏 王孝养 贾伟 刘颖彪 徐迎晓 张雪峰 高永浩 张欣 钱磊 金小伟 唐常杰 崔佳乐 刘昌宁 丁凡 孔晓飞 庞晓炎 姜颖 赵凤光 王亚娟 许培扬 武京治 刘世民 廖德华 曹聪 李宇斌 朱丽红 李楠 古月龙 赵新铭 王春艳 张海权 葛素红 胡华明 韦玉程 zzjtcm wgq3867 neilchau yflchx greensleeves dreamworld phage zhulihong xiaxiaoxue86 xiaobaobao888 xsongy xu1987125 zhuhong ustcMBD sidaling zhoulong xchen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