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目前强震频发的原因:2004年进入8级大震活跃期

已有 2931 次阅读 2016-4-17 18: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马德雷冷位相, 地震活跃期, 55年周期, 判定标准

目前强震频发的原因:2004年进入8级大震活跃期

                            杨学祥,杨冬红

 

自今年410日前后以来,厄瓜多尔、日本、缅甸印度边境、菲律宾、阿富汗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多国相继发生6级以上强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地震震级较高、发生次数频繁、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力、影响人类生活。种种迹象让人不得不开始怀疑,地球是否进入了地质活跃期?


一、专家:目前全球处于8级以上大地震活跃期

 

2016-04-17 10:19科技日报报道:

   16日凌晨,日本九州岛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人们敏感的神经再次被牵动,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研究员。张晓东称,从历史数据看,地球目前确实处于8级以上大震活跃期,但这一结论不是根据近几个月7级地震频发的状况得出的。

  张晓东说,全球地震资料的记录时间并不长,只有100多年。从这100多年的数据来看,有三个阶段8级以上地震比较集中,分别是:1900年前后,1950年前后和2004年至今。在第二个大震活跃期内曾发生全球最大的地震,即1960521智利9.5级地震,当时智利地震诱发的海啸横跨太平洋袭击了日本沿岸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的这个大震活跃期以20041226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到目前为止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15次,9级以上地震2次。

  历史地震数据显示8级以上大地震呈“丛集分布”,有平静期有活跃期,现在处于8级以上大震活跃期。但张晓东说:“平静期并不是说没有地震,只是说8级以上地震,尤其8.5级以上地震非常少。

对于网络上对短期内发生多次5级、6级、7级地震的情况的总结,张晓东表示,无法根据短期的几次地震判断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用一两个7级地震来判断整个地球是不是处于地震活跃期,科学依据不足。7级以上地震每年都有20次左右,地球构造板块长期运动,在其边界带积累能量,当承受不住时就要释放发生地震。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等于337级地震的能量,一个9级地震的能量等于10007级地震的能量。”因此他认为不能用短期内几个7级甚至6级地震来判断全球是否处于地震活跃期。“近些年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非常活跃,2011311日本发生9.0级地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这次日本7.3级地震也是这一过程中的地震,能够印证这一点。”张晓东说。(记者刘莉)

http://tech.gmw.cn/2016-04/17/content_19739435.htm

http://big5.gmw.cn/g2b/tech.gmw.cn/2016-04/17/content_19739435.htm

 

專家表示,近年來日本持續發生大地震,是因為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剛好位於全球地震活動最頻繁的一個地震帶上,而2004年開始,學術界就普遍認為全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期。全球地震活躍期以8.5級以上地震的次數和頻次來衡量,一個周期約50年。不過專家表示,即使在地震活躍期,民眾也沒必要恐慌,多掌握一些地震應對知識和措施,在地震來臨時才能從容應對。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宏表示,2004年全球就處於一個地震活躍時段,因為1960年以前全球地震活動比較高,1960年以後全球8.5級地震一直沒有發生,從1964年一直延續到2004年印尼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這40年全球處於相對地震水平比較低的狀態,2004年全球地震水平就比較高。

2004年以來全球共發生68.5級地震,其中印尼4次,日本和智利各發生一次。專家表示,地震活躍期僅僅是相對的概念,民眾平時應該積累一些地震科普知識,在地震來臨時幫助你走出正確的選擇。

http://tv.people.com.cn/n1/2016/0417/c39805-28282046.html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41/9/9/1/104199149.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4199149&mdate=0417141103

 

二、地震活跃期以8.5级以上地震次数为标准

 

据中国地震台网显示,1970年至1999年,全球30年未发生过8.5级及以上地震,但2004年以来却发生了6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7次矩震级8.5级及以上地震,2004年之后的8年占了6次。

2012年孙士鋐告诉记者,“这样高强度的地震能量释放,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从频发8.5级以上地震来看,地球可能进入了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这个时段地震强度很大。” 

http://www.xmtcb.com/a/20120416/44614.html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06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地震次数

63

11

117

00

22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

 

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7)次。在1889-1924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12

66

0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这一数据在2016-2018年还将继续增加。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百科知识》2008/07,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Vol.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770.html

上一篇:厄瓜多尔强震:日本九州地震是强震序幕
下一篇:近期地震发生在地震活跃带 特大地震高发期已近尾声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