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地震发生在地震活跃带特大地震高发期已近尾声
杨学祥,杨冬红
一、2016年3月以来全球地震频发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余晓洁、王小鹏)3月2日苏门答腊7.8级,4月10日阿富汗7.1级,4月13日缅甸7.2级,4月16日日本九州7.3级,4月17日厄瓜多尔7.5级……今年3月份以来,全球地震频发,这些地震之间有无关联?对中国影响几何?
我们在2016年1月17日指出,2016年3-6月和9-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6年1-2月,2015年7-8月为弱潮汐时期。2016年3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一个月,2016年3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和寒潮,不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2016年3-6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942.html
全球地震频发与潮汐组合有关,事实证明了潮汐分析的结论。
二、日本九州地震和厄瓜多尔地震有直接的物理关联
在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前后, 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分别升降40厘米, 水均衡作用使洋壳反向升降13厘米. 由此形成的东西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加强了强潮汐对地震火山活动的激发作用.
图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引起的海面升降与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杨学祥等,2004)
如图1a所示, 当潮汐使西太平洋海面增高和东太平洋海面降低时, 西太平洋地壳下降,形成海沟处的消减带, 挤压地下流体上喷形成西太平洋暖池, 或向西部大陆和东部大洋的地壳下流动, 形成岛弧火山和大陆火山; 东太平洋地壳相对抬升, 使东太平洋海隆和沿岸断裂带张开, 岩浆和热气喷出, 形成海底火山, 科里奥利力使断裂引张有利于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
如图1b所示, 当潮汐使东太平洋海面增高和西太平洋海面降低时, 东太平洋地壳下降, 使东太平洋海隆闭合下降, 挤压地下流体向东部大陆和西部大洋的地壳下流动, 挤压新生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运动; 西太平洋地壳相对抬升, 使西太平洋岛弧断裂张开, 岩浆喷出, 形成陆地火山, 科里奥利力使断裂挤压不利于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61058.html
赤道信风使暖水集中在赤道西太平洋, 冷水集中在赤道东太平洋, 温差为3~9℃,高差为40~60厘米.当厄尔尼诺到来时, 情况发生逆转. 由于地壳均衡原理和水均衡作用, 东西太平洋地壳在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交替中至少分别升降13~20厘米,引发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 由此引发的地壳均衡运动具有东西太平洋地壳反向升降的特点, 与潮汐引起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完全相同. 季风也会增强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624.html
日本、瓦努阿图群岛和厄瓜多尔分别处于太平洋东西两岸,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转换形成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激发了强震活动。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6],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
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
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2015年发生了仅次于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028.html
厄尔尼诺导致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是日本九州地震和厄瓜多尔地震有直接物理关联的原因。
三、2000-2030年是全球地震活跃期
2016-04-17 10:19科技日报报道: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研究员称,从历史数据看,地球目前确实处于8级以上大震活跃期,但这一结论不是根据近几个月7级地震频发的状况得出的。
张晓东说,全球地震资料的记录时间并不长,只有100多年。从这100多年的数据来看,有三个阶段8级以上地震比较集中,分别是:1900年前后,1950年前后和2004年至今。在第二个大震活跃期内曾发生全球最大的地震,即1960年5月21日智利9.5级地震,当时智利地震诱发的海啸横跨太平洋袭击了日本沿岸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的这个大震活跃期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到目前为止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15次,9级以上地震2次。
历史地震数据显示8级以上大地震呈“丛集分布”,有平静期有活跃期,现在处于8级以上大震活跃期。但张晓东说:“平静期并不是说没有地震,只是说8级以上地震,尤其是8.5级以上地震非常少。”
http://tech.gmw.cn/2016-04/17/content_19739435.htm
http://big5.gmw.cn/g2b/tech.gmw.cn/2016-04/17/content_19739435.htm
專家表示,近年來日本持續發生大地震,是因為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剛好位於全球地震活動最頻繁的一個地震帶上,而從2004年開始,學術界就普遍認為全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期。全球地震活躍期以8.5級以上地震的次數和頻次來衡量,一個周期約50年。不過專家表示,即使在地震活躍期,民眾也沒必要恐慌,多掌握一些地震應對知識和措施,在地震來臨時才能從容應對。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宏表示,2004年全球就處於一個地震活躍時段,因為1960年以前全球地震活動比較高,1960年以後全球8.5級地震一直沒有發生,從1964年一直延續到2004年印尼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這40年全球處於相對地震水平比較低的狀態,2004年全球地震水平就比較高。
2004年以來全球共發生6次8.5級地震,其中印尼4次,日本和智利各發生一次。專家表示,地震活躍期僅僅是相對的概念,民眾平時應該積累一些地震科普知識,在地震來臨時幫助你走出正確的選擇。
http://tv.people.com.cn/n1/2016/0417/c39805-28282046.html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表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时 间 | 1890-1924 | 1925-1946 | 1947-1976 | 1977-1999 | 2000-2006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地震次数 | 6(3) | 1(1) | 11(7) | 0(0) | 2(2) |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
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7)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这一数据在2016-2018年还将继续增加。
表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地震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
2000-2012 | 6(6) | 0 | 2 | 2000-2030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注: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四、2004-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次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目前还有2016-2018年三年的最后期限,2004-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2016-2018年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04-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并不意味着地震活跃期的结束。
我们在2011年9月14日指出,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9.1级强地震,并造成了27万的人员伤亡。其后,2005年3月29日和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两次8.5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9级地震(此后,2012年印尼苏门答腊又发生了8.6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我们必须做好预防强震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6120.html
从3月到6月,地震活动逐月增强。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Vol.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相关报道
近期地震发生在地震活跃带尚不能说到震动时段
新华网2016-04-1721:23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余晓洁、王小鹏)3月2日苏门答腊7.8级,4月10日阿富汗7.1级,4月13日缅甸7.2级,4月16日日本九州7.3级,4月17日厄瓜多尔7.5级……今年3月份以来,全球地震频发,这些地震之间有无关联?对中国影响几何?
针对公众的高度关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蒋海昆研究员17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2004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以后,全球8级地震活动相对活跃,类似于上世纪前半叶的强震活动特征。近期来看,7级地震较多地发生在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日本九州发生在陆地,造成了人员伤亡,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环太平洋地震带本身就是地震活跃地区。日本和厄瓜多尔都处于这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强震活动缘于大洋扩张和板块运动,但尚不能就此简单得出全球进入‘震动时段’的结论,没有依据证明日本九州地震和厄瓜多尔地震有直接的物理关联。”蒋海昆说。
蒋海昆表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将持续关注日本地震。“客观说,日本地震对中国的影响可能相对缓慢,但喜马拉雅地震带是印度板块与青藏地块的‘正面碰撞’,其对我国青藏高原地块东边界南北地震带以及西边界天山地震带的可能影响应引起关注。加之印度板块的运动速率相对较快,因而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北东向推移作用可能会相对较强,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会相对大。业内对这块尤其关注。”蒋海昆说。
喜马拉雅地震带去年发生尼泊尔地震,一次8级地震带出“一串”7级以上余震。此后,塔吉克斯坦12月发生7.4级地震,阿富汗今年4月发生7.1级地震。以上地震都发生在喜马拉雅地震带的西段。相较于西段,喜马拉雅山的东段一直较为平静。但今年4月13日,在喜马拉雅山东段的缅甸和印度交界地区发生7.2级地震。
“这说明,喜马拉雅地震带在去年尼泊尔地震之后,东西两个‘触角’对中国大陆的推挤作用都在增强。所以我们高度关注南北地震带中东南段和天山地震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性。”蒋海昆说。
据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计划近期举行吹风会,邀请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近期全球地震多发的态势等情况。
http://news.qq.com/a/20160417/030650.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