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是非阶段:从最热年可信度38%说起
杨学祥
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成为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尽管此前有科学家质疑,自1998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停滞”,但事实并非如此。2005年和201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比1998年高出0.04℃和0.05℃,2014年更是高出了0.07℃。2014年最热年无疑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http://roll.sohu.com/20150127/n408098576.shtml
有报道称,虽然不乏“全球变暖是阴谋”的论调,但科学记录在忠实记录这个星球的体温。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英国气象局、世界气象组织、日本气象厅之后,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在这个难得有共识的世界上,也许只有这种难以做手脚的数字才会让人们暂时消停一会,想想如何面对共同的问题,这也将是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面对的棘手难题。
http://news.hexun.com/2015-01-27/172801310.html
因为没有见到不同的意见发表,我以“铁的事实:2014年成1880年以来最暖年”为小标题,转载了多国气象机构的报告结论,提出了温室气体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共同对2014年最热年有贡献,因为2014年南极海冰40年来的最大面积无法用温室气体的增加来解释,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的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减少,减弱两极和赤道的热交换,可以使低纬度地区变暖,两极地区变冷。
网友发来的信息令我吃惊:
NASA: We’re only 38% surewe were right.(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我们仅以38%可信度认为我们是对的。)
thealleged ‘record’ amounted to anincrease over 2010, the previous ‘warmest year’, of justtwo-hundredths of a degree – or 0.02C. The margin of error is said byscientists to be approximately 0.1C– several timesas much.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35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190.html
数据之间的差距太小,数值的误差太大,可信度自然不高。
有人会问,美国人在说谎吗?显然不是,因为100%可信度的科研报告是不存在的,测量误差、计算误差和分析水平的高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是和非是最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判断,适于确定性事件的判断。对于不确定性事件和人们尚未完全认知的事件,我们认知的可靠性就不会是100%。
以中国的天气预报水平为例,我国1~3天的天气预报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也达到了83%的高点。但总体来看,我国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仍然相对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落后很多年。有专家指出:干旱是因为降水少,气象学界大部分人都研究温度变化,研究降水变化较少,那是因为降水预报十分困难。比如,在降水方面,今年的梅雨季节到底是早来还是晚来,降雨量多少,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但是预报难度相当大。专家解释,灾害性降水预报的准确率也就20%,甚至更低。
以2014年最热年的数据为例,图1给出了1880-2014年美国航天局与国家海洋大气局的数据对比(上图)以及日本气象厅数据(下图),上图和下图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上图中,1998、2005、2010、2014年的温度是逐步上升的,而下图中,2005和2010年比1998年低。
图1 1880-2014年美国航天局与国家海洋大气局的数据对比(上图)以及日本气象厅数据(下图)
按照美国数据,2005年和201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比1998年高出0.04℃和0.05℃,2014年更是高出了0.07℃。2014年最热年无疑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按照日本数据,2005年和201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比1998年低,与美国数据相比,误差高出0.04℃和0.05℃,那么,2014年更是高出了0.07℃的可信度会有多大呢?
一定不会是100%。自认38%是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盲目相信者应该自省。
图2 2014年1-12月全球气温变化水平(不包括两极海冰覆盖地区)
图2给出2014年1-12月全球气温变化水平,由于不包括两极地区,所以不能反映全球气温的真实变化。例如,2014年南极海冰面积40年来最大值,在图2中只表现出德雷克海峡海水变冷。这样的真实资料的取舍包含太多的主观任意性。
2014年10月14日凤凰科技讯科学日报报道,近日消息称今年南极洲的海冰结冰程度创了新的记录,相比科学家们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开始进行的海冰结冰程度长期卫星记录相比,今年的海冰覆盖了更多南部海洋。然而,南极洲这一上升趋势只相当于北冰洋海冰丢失程度的1/3。
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北极每年丢失了53900平方千米的冰;南极每年增加了18900平方千米的海冰。今年9月19日,自1979年以来南极洲的海冰结冰区域首次超过了2000万平方英里,根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这样显示。这一基准的结冰程度持续保持了几天。1981年至2010年间平均最大的结冰范围为1872万平方千米。
今年单日最大结冰量发生在9月20日,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在这一天海冰覆盖面积为2014万平方千米。今年五天平均最大结冰量发生在9月22日,海冰覆盖了2011万平方千米。
图4 2014年9月20日南极海冰分布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2014/10/qhbhyw/2209601.shtml
是非判断是简单判断,人世间的纷争正是这种简单判断的产物。事实上,争论双方不是100%的对和100%的错,各有对错的百分数才是最准确的判断。
更为重要的是,正像我们准确预测2014年最热一样,我们的研究得出冷暖极端事件将连续发生的结论:
结论之一:如果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将形成比2014年更高的气温。
结论之二:赵得秀教授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预测,2023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之叠加,将产生极冷气温,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了这一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35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190.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