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科研创新被忽视:准备迎接长期的海洋降温作用
杨学祥,杨冬红
由英国气象局和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共同编写并发表的报告显示,从1980年至1996年间,全球温度的确在上升。然而自1997年年初至2012年8月,全球气温并没有明显升高,也就是说变暖的趋势16年前已经停止。报告还显示,在1980年之前的40年期间,全球气温一直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甚至稍有下降。最新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证实了这一事实,很多研究表明海洋降温作用是主要原因。
2000年美国科学家Keeling 提出了1800年的“潮汐降温效应”;
2002年中国科学家郭增建提出了“深海巨震降温效应”;
杨学祥和杨冬红分别在1997-2011年提出了“海底藏冷相应”、“海洋锅炉效应”、“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200年和准60年“潮汐降温效应”。
我们在2006年提出,气候潮汐循环说和海震调温说,阐明了冷气候、强潮汐和强震相互对应的物理机制,对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的气候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中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印尼发生地震海啸的合理结果。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在20世纪50-70年代,强沙尘暴与流感爆发一一对应,沙尘暴可能传播禽流感。
见: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我们在2011年提出,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根据“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5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地震海啸和强潮汐南北震荡而降低。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西方科学家也承认2000-2010年气候的自然变化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效应这一客观事实。潮汐振荡可以解释全球气温的准60年变化,海洋及其边缘的强震能够将深海冷水翻上表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潮汐和太阳黑子活动不仅有相同的变化周期,而且都和气温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在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强震与低温冻害频繁发生。
见: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我们在2013年提出,温室效应不是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温室气体的主体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汽.当水汽凝聚为云,就会遮蔽阳光,起到降温作用.太阳辐射量变化不足以解释气候变化的振幅,关键在于存在太阳能量积累和释放的多种效应,其中"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最为显著.太阳能在地球各圈层的不同分配也是地表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其中"地磁层漏能效应"和"臭氧洞漏能效应"最为显著.气候变化周期是天文周期微力激发的结果,其能量来自太阳能量的长期积累.目前处于1500~1800年气候周期的变暖高峰,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6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阶段.本文通过历史资料反复核对,证实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大于11年时期、潮汐极大期、低温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已经查出重复出现两个连续周期,除太阳活动变化外,强潮汐是其形成的原因.全球气候有准60年、200年、18000年等周期,这些周期与潮汐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特别是179~200年周期,在太阳黑子活动、潮汐变化和冷暖变化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形成对应的周期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冷暖变化的原因不只限于大气层本身,而确有可用于气候预测的星体运行的变化信息.规律表明,2007年开始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使我国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并将在2020年达到高潮,必须做好预防准备.
见:杨冬红, 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doi: 10.6038/pg20130405
中国气象学家长期不关注拉马德雷(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在全球变暖中的作用,现在承认了,但对最初提出者不予承认,不尊重首发权是中国科研创新难被承认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07295.html
中国科研缺乏及时的科学评论,使很多独创见解难以被发现和传播。
相关报道: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2年10月14日报道,这份报告是由英国气象局和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共同编写并发表的,他们对分布在陆地和海洋里的3000多个测量站点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报告显示,从1980年至1996年间,全球温度的确在上升。然而自1997年年初至2012年8月,全球气温并没有明显升高,也就是说变暖的趋势16年前已经停止。报告还显示,在1980年之前的40年期间,全球气温一直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甚至稍有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2-10-15/146749975.html
根据最新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1998年至2012年,全球地表温度每十年上升0.05℃,远远低于1951年以来每十年上升0.12℃的增温速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0/284299.shtm
現實中,最近15年(1998年-2012年)以來溫度上升出現趨緩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對全球變暖的一些質疑。為此,報告指出由於自然變率,基於短序列的氣候趨勢對起始年和終止年的選擇很敏感,一般不能反映長期的氣候趨勢,比如,過去15年正好開始於一個強厄爾尼諾年。這段時間增溫趨勢減弱是因為輻射強迫和氣候系統內部變率的減弱,二者的貢獻率不相上下。輻射強迫趨勢減弱主要是因為火山爆發和現有太陽周期處於下行階段,而內部變率有可能是由於海洋熱量分布不均。在對氣候模式的評估中,也強調了模式對最近15年模擬的偏差。同時,報告也說明部分模式在對溫室氣體和其他人為強迫增加的響應估計過高,也是模式對近15年模擬不夠好的原因。這些都是基於科學態度,客觀地描述了現有氣候模式性能的不足。
和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相比,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在很多數據方面都有了明顯進展,尤其是得到更多量化的科學數據。例如,在海洋增暖方面,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1961年以來,海洋變暖所吸收熱量佔地球氣候系統熱能儲量的80%以上﹔而在第五次評估報告中,1971年至2010年間海洋變暖所吸收熱量佔地球氣候系統熱能儲量的90%以上,幾乎確定的是,海洋上層(0至700米)已經變暖。與此同時,1979年至2012年,北極海冰面積以每10年3.5%至4.1%的速度減少﹔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大多數地區多年凍土層的溫度已升高,升溫速度因地區的不同而不同。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3/1007/c70731-23114162.html
科学家称70年代的海洋降温超乎想象
2010年10月08日16:40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虽然气候变化导致海洋不断变暖,但温度骤降的现象也同事存在。据趣味科学网报道,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发生在1970年左右的一次海洋降温事件,其程度比此前想象的更为剧烈。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提供的数据,地球表面温度在整个20世纪升高了超过0.5摄氏度。然而海洋的升温状况,尤其在北半球地区,却没这么简单。
数据显示,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在1945年和1970年左右曾出现过两次大幅下跌,之后温度开始持续升高。其中1945年的那次降温目前被认为是一种非正常现象,可能是由于测量仪器的问题引起的。而最新研究表明,第二次降温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并且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发现,1968年至1972年间,北半球的海洋表面温度下降了约0.3摄氏度,这种变化如此剧烈,很难用海洋温度的自然循环或者大气中悬浮微粒的制冷效应加以解释。
与第一次降温时获得的数据不同,1970年左右的降温是通过多次测量海洋表面温度而最终证实的。研究人员将那次的降温程度视为一次“气候突变”。IPCC在2007年的报告中将这种气候突变描述为,在数十年时间内出现的温度波动幅度超过几摄氏度的区域性变化;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诸如地球轨道改变等天文因素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其过程可长达数几千年。
1970年这一时期最显著的降温发生在北大西洋。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该地区在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出现的海水盐度下降有关。这是他们给出的唯一的可能解释。
该报告指出,与此同时,南半球的海洋表面温度则在本世纪后半期稳步上升。研究人员已经知道,南半球在此段时期内的升温幅度超过了北半球。参与此项研究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大气科学家大卫·汤普森(David Thompson)表示,新研究揭示了两个半球之间的温度变化的自然差异。
以前的大多数研究工作都是“建立在数据‘波动不剧烈’的基础上的,因此1970年左右出现的这种突然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汤普森表示。
汤普森及其研究小组使用的方法可减少其他因素对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大气环流、影响全球天气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以及火山喷发引起的制冷作用。研究人员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中说,这些短期现象能够掩盖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北半球的这次突然降温。(陈丹)
http://env.people.com.cn/GB/12896651.html
全球变暖进程“停止”与太平洋冷却作用息息相关
2013-08-30 来源:中国海洋食品网 编辑:牟思扬译:余丽虹
是气候学家错了吗?北美出现了破纪录的热浪,莫纳罗亚山天文台去年五月记录的二氧化碳水平超过了400 ppm;尽管所有的指标都显示全球变暖了,但是在过去的15年里,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和全球温度一直保持恒定不变----甚至都有些稳定过头了。
一个气候模型展示了从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中期,由于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温度变化。这个模型左边的面板显示了在6月和8月的平均值,右面板展示12月和2月的平均值。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这些值会增长。那么他们有关二氧化碳对气候影响的判断出错了吗?
当然不是,这只是暂时缓解了气候变暖现象。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新研究显示,气候变暖暂停的原因是热带太平洋在过去的十年一直在给大气降温。迄今为止,这种冷却作用将变暖进程停止了。
但是这种冷却作用总有一天会停止,当这一天来临以后,全球气温将会持续上升。
热带太平洋进行冷却作用的系统就是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现象,众所周知,这个系统对美国飓风季节有影响。这个系统在温暖期和寒冷期之间来回波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就是寒冷期,直到1998年才转向一个温暖期。自那时以来,它就一直处在寒冷期。小坂玉说道。他是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一名科学家,也是该报告的合著者。
http://www.oeofo.com/news/201308/30/list22296.html
新研究解释浅层海水停止变暖现象
2011年08月05日 09:35:2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伦敦8月4日电(记者黄堃)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中,全球浅层海水的变暖趋势却出现停滞,令科学家困惑不已。对此,英国和荷兰研究人员提出一种解释,认为这是因为浅层海水把吸收的热量传给了深层海水。
据英国气象局4日发布的新闻公报,自上世纪60年代有可靠记录以来,全球海洋中居于上层700米的海水一直在持续变暖。但2003年到2010年间,这种变暖趋势出现停滞。
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的研究人员就此问题使用多个气候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浅层海水没有进一步变暖,很可能是因为它把吸收的热量传给了深层海水。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地球物理通讯》杂志上说,如果增加探测深度,应该可以发现热量向深海传递的现象。
《地球物理通讯》同时刊登了荷兰皇家气象局研究人员的独立研究,其观点与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的观点大体相同。不过,荷兰皇家气象局研究人员还提出另一个可能,即近年来气候系统和洋流的变化使得浅层海水向大气中释放许多热量。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8/05/c_121817124.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