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美国科学家预测 美国50年内恐有9级地震
信息时报讯 据《中国日报》报道,据美国媒体3月2日报道,科学家预测北美洲西北海岸将在不远的未来爆发一场里氏9级的超大规模地震,具体地点大约在距离海岸50英里(约合8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美国的西雅图、波特兰以及加拿大主要港市温哥华都将深受其害。其实这个说法一直存在,但如今却让人感到格外恐惧。
卡斯卡迪亚断裂带长度超过1000公里,曾在1700年爆发一场9级大地震,它一旦爆发地震,将威胁到加州、西雅图、波特兰等美国沿岸港口城市。
智利和北美洲西北太平洋沿岸是全球的地震多发地区,那里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强烈,其中一块常常俯冲到另一块的下方。这些所谓的“俯冲带”造就了地球上的山脉和海沟,同时也是地震形成的根源。与地震频发的智利一样,北美洲西北海岸地区大约每500到600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地震。该地区上一次地震是在1700年,当时一场里氏9级的超级大地震激起了30到40英尺(约合9到12米)高的巨浪,就连对岸的日本沿海村庄都遭到破坏。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戈德芬格则表示,在未来50年里,俄勒冈州南部和北卡罗来纳州所处的断层南端断裂的可能性高达80%,将酝酿一场超级地震。
这处断层已经“沉睡”了300多年,一旦爆发,后果必将是灾难性的。
美国地质勘探局局长麦库特表示,这场地震将威胁到美国40个州的7500万人,其中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最危险。他说:“这场灾难不是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加州政府防灾预警中心地震海啸处处长吉姆·戈尔茨也形容这场灾难“酝酿已久”,并且无论在强度上还是带来的灾害程度上都堪称巨大。
美国地质勘探局同时表示,除加州外,华盛顿州的西雅图、阿拉斯加州,还有邻国加拿大都面临强震威胁,地震将波及整个北美大陆的太平洋海岸地区。麦库特认为,美国应该及早做好应对大地震的准备:“当我看到智利的高速公路及桥梁被地震摧毁的报道时,我就担心,这种景象也将出现在美国。”
http://news.sina.com.cn/w/2010-03-04/045917161415s.shtml
发现神秘地质断层,再次引发科学家担忧超强地震
美国加州最危险的地质断裂带“圣安德烈斯断层”附近发现一条新断层,再次引发科学家担忧美西地区潜在超强地震,而造成毁灭性灾难。
科学家在发表于《美国地震学会通报》的研究论文中说,这条新断层大部分位于索尔顿海底,因此命名为索尔顿海槽断层,其分布与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南段平行。
科学家正在使用地震仪及雷射雷达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家初步了解断层位于湖底,其深度至少为地下2公里,但不清楚其长度、深度及走向等详情。相比之下, 圣安德烈斯断层的深度为10~12公里。
德雷斯高教授说:“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个断层可能与圣安德烈斯断层相互作用的程度和时间关系。”当然,这会引发人们对超级强震的担忧。
科学家汇总一千年来的历史记录,显示圣安德烈斯断层每175~200年活动一次而引发7级大地震。但是让科学家感到困惑的是,近二三百年来圣安德烈斯断层一直没有大活动,因此该地区未发生毁灭性灾难。
实际上,科学家喜忧交加。一旦圣安德烈斯断层活跃起来,后果不堪设想。而这个新发现更增添人们的忧虑:它是否会引发圣安德烈斯断层的活动。
参与该研究的地震学家格雷汉姆·坎特(Graham Kent)表示,很难判断这个新断层与圣安德烈斯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没有相关的地震数据供参考。
坎特说:“自上次圣安德烈斯南部发生地震以来,该地区的下一次地震时间一直在被拖延,这是地球学界的未解之谜。”
https://www.sohu.com/a/234069394_100142359
美国加州奥克兰附近恐发生7级大地震,恐威胁旧金山湾区数百万人
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认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东部的海沃德断层在未来30年内恐发生6级至7级大地震。
海沃德断层位于美国加州奥克兰市以东-圣利安卓市-海沃德市-弗里蒙特市一线,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对该断层探槽研究发现该断层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6级至7级地震活动。
研究表明海沃德断层在1134年,1317年,1475年,1629年,1725年,1868年均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活动,这6次强震间隔时间分别为183年,158年,153年,97年,142年,150年,平均间隔约147年左右。而海沃德断层最近一次强震距今已经150年了,鉴于该断层具备一定的地震活动规律性和强震复发性,因此判断海沃德断层未来30年内恐发生6级至7级地震。【目前海沃德断层发生6级至7级地震的概率为30%左右】。
海沃德断层上一次发生强震为1868年,1868年10月21日清晨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东部发生6.8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地震震感持续了40秒左右,地震发生时连遥远的内华达州都有明显震感,地震当时导致约30人死亡并且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下图为美国地质调查局模拟的1868年美国加州旧金山湾东部海沃德断层强震烈度分布】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认为海沃德断层也是美国目前最危险的断层;
首先海沃德断层历史上的强震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该断层平均147年左右发生一次6级或者6级以上的强震,而海沃德断层最近一次强震是1868年发生的6.8级地震,目前该断层已经到强震发生的周期范围内了。
第二、1868年海沃德断层发生6.8级地震的时候受灾区域的美国加州旧金山湾东部区域人口大约2.4万人,而目前美国加州旧金山湾东部区域人口已经超过240万人了,如果未来海沃德断层发生7级左右的地震可能将造成的伤亡是1868年那次强震的100倍【1868年海沃德断层发生的6.8级地震导致30人死亡,如果现在该断层发生7级左右的地震将造成超过3000人遇难】。
鉴于以上2条判断目前美国最危险的断层应该是海沃德断层。
鉴于美国加州奥克兰东部的海沃德断层已经进入了强震发生的周期范围内【海沃德断层强震间隔周期为97年至183年,而海沃德断层最近一次强震为1868年,距今已经150年了】,因此建议在美国居住的华人谨慎在海沃德断层附近居住。并且提醒当地华人加强防震意识,做好预防7级大地震的准备。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8OKC4680534HFB9.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是导致海沃德断层地震周期发生的原因。两次地震间隔为97-183年,所以,下次地震大约在2021-2051年之间。30年内的预测比较准确。
表1给出了美国海沃德断层6级以上地震和太阳活动、强潮汐、低温期的对应关系,这表明,判断海沃德断层未来30年内恐发生6级至7级地震是大概率事件,规律性非常明显,必须做好短期突发和长期防震的准备。
表1 太阳活动、强潮汐、低温期和美国海沃德断层6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 时间(年) | 坏天时代 | 潮汐极大年 | 美国海沃德断层6级以上地震时间 | 全球 气温 |
欧特 | 1040-1080 | 1010-1110 | 1062 | 1134 | 低温 |
沃尔夫 | 1270-1350 | 1165-1360 | 1264 | 1317 | 小冰期 |
史玻勒 | 1430-1520 | 1420-1525 | 1425 | 1475 | 小冰期 |
蒙德 | 1620-1710 | 1600-1725 | 1629 | 1629,1725 | 小冰期 |
道尔顿 | 1787-1843 | 1790-1915 | 1770 | 小冰期 | |
1868 | |||||
21世纪 | 2007-2057 | 1997-2077 | 1974 | 2021-2051? | 低温? |
一次迟迟没有发生的地震-沿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异常活动预示着要发生一次等待
美国地质调查局 SGS)的研究人员于 1985 年首次正式地对位于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帕克菲尔德小镇作了一次地震预报的初步尝试。根据那次预报, 1993年之前的某一时帕克菲尔德将会发生一次6.0 级的地震。 估计胜算是 1/20, 这确实与地震学家们所看到的一样, 是场赌博。然而,圣安德烈斯断层使每个人都感到惊 1993年过去了, 但却未发生该预测的地震。
科学家们很难在地球上再找到一处这样的地方: 从一次地震到下一次地震的发生具有如此的规律, 且具有如此的相似性。
发生在帕克菲尔德地区的有历史记载的5.5级和 6.0级地震共有6次,即1857、1881、1901、 1922、1934、1966年。其中除 1934 的那次地震外,其它几次均大约相隔 22 此外,1934-1966年的地震事件记录 显示出这 次地震几乎是发生在同一位置上,即发生在米德尔山之下。地球物理学家们认为, 这次地震(或许也包括其他所有帕克菲尔德地震) 可能每次都以其大致相同的特点破裂了 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同一地段。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巴昆和林德于1985年提出帕克菲尔德每隔 22 会发生一次极为相似的地震,这种地震被称为 特征地震。他们预测下次地震将在 1988 年前发生,误差在正负5年。可是,1993年过去了,大震却没有发生。
https://www.docin.com/p-691679581.html
https://www.doc88.com/p-9824558838537.html
帕克菲尔德每隔 22 会发生一次地震的周期为可间断周期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巴昆和林德于1985年提出帕克菲尔德每隔 22 会发生一次极为相似的地震,这种地震被称为 特征地震。他们预测下次地震将在 1988 年前发生,误差在正负5年。可是,1993年过去了,大震却没有发生。其原因在于,1200-1843年为小冰期时期,周期继续;1844-1966年为冰后期,周期继续;1966-2021年为全球变暖期,周期间断。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地震间断的原因(见表2),也是全球快速变暖时期。
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使大陆 和海洋在小冰期和温暖期有方向相反的垂直均衡运动,大震间断就是动力方向转换造成的间歇期。大震需要一定时间的能量积累。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第4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表2 帕克菲尔德地区5.5级和6.0级地震与PDO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帕克菲尔德5.5级和6.0级地震 | PDO位相 | 气候冷暖 | 地壳均 衡方式 | ||
时间 | 时间间隔 | |||||
1853-1888 | 1857 | 24 | 冷 | 小冰期 | 陆降海升 | |
1869-1889 | 1881 | 20 | 暖 | 温暖期 | 陆降海升 | |
1890-1924 | 1901 1922 | 21 12 | 冷 | 低温期 | 陆降海升
| |
1925-1945 | 1934 | 32 | 暖 | 温暖期 | 陆降海升 | |
1946-1977 | 1966 | 冷 | 低温期 | 陆降海升 | ||
1978-1999 | 中断 | 暖 | 温暖期 | 转换期 | ||
2000-2035 | ? | 冷 | 异常变暖 | 转换期 | ||
2036-2056 | ? | 暖 | 陆升海降 | |||
注: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2056-2090年为下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PDO)。美国大震预测就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2056-209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2年周期是太阳黑子周期和潮汐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米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米,并将继续上升200米。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米,洋壳均衡下降了43米(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2000至2035年全球地震活跃期:一张表看清当前地震形势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PDO)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4-2018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在2005年和2008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表3 1890年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2000-2035 | 6(6) | 0 | 2 | 2000-2035冷 |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
注: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2055-2090年为下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PDO)。美国大震预测就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2055-209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帕克菲尔德断层每隔22年会发生一次极为相似的地震,但在全球变暖期的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中断。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55-2090拉马德雷冷位相,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大震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在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2021-2077年发生概率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36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结论
全球变暖导致的地震活动增强并没有引起气象学家的重视,他们只注意气象变化,忽视了构造运动导致的更严重的灾害:海平面上升只能淹没沿海地区,地震灾难将遍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陆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速度和规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强度将明显高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特大地震数量刚刚持平,强度还相差很多,今后30-50年会更加强烈。
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使大陆和海洋在小冰期和温暖期有方向相反的垂直均衡运动,大震间断就是动力方向转换造成的间歇期。
如果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异常变暖,大震间断就是动力方向转换造成的间歇期。间歇期意味原来能量耗净,需要更多反向的积累能量,且下次大震将发生在2035-2055年的变暖时期。
如果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异常变冷,美国大震预测就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2055-209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 陈震, 刘淑琴等.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 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9. 杨冬红, 杨学祥.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10.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12.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J].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13. 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 乔琪源.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14.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琪源。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33 (1): 87-91。
15.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J]。西北地震学报,1999,21(1):44~47。
16.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17(2):53-58。
17.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